财富与贫困
乔治·吉尔德编著的经济学著作
《财富与贫困》是美国经济学家乔治·吉尔德编著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81年。
内容简介
《财富与贫困》共三篇,作者对经济学比较关心的财富与贫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经济增长的根源。作者在书中抨击了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阻碍企业家去冒险,认为这是美国发展的主要障碍。他还在该书中分析了贫困形成的原因和性质、财富的性质、阶级的冲突、资本主义的道德风险、税收制度所带来的弊端、创造就业机会的困难、通货膨胀对各阶级影响以及经济增长的迫切性等一系列问题,强调自由、信仰、精神和资本主义制度是摆脱贫困的理想途径。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
创作背景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而1973年尤为严重。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供给学派应运而生,其基本理论是:主张恢复萨伊定律,强调供给第一。供绐学派认为,凯恩斯“需求自动创造供给”的观点是错误的,凯恩斯所主张的“需求管理政策”是造成滞胀的根本原因。促进经济增长的着眼点不是需求,而是供给,因此萨伊定律才是正确的,供给是需求可靠的源泉。只有依照萨伊定律去做,制定一系列的供给管理政策来刺激储蓄,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投资增加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产量,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吉尔德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财富与贫困》是他的代表作,是在他的早期著作《看得见的人》的基础上完成的。
作品思想
供应学派与资本主义
吉尔德指出,近代一个重要的大事是“资本主义未能取得不断相应的胜利”。一些思想家在驳倒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论据那样令人信服,可是在赞颂自由企业制度时却总是带着几分近乎哀歌的声调,他们接受了资本主义正在衰败这一令人忧伤的结论。思想家们对生生不息的资本主义唱起了“胜利的挽歌”。吉尔德认为,正如沃尔特·李普曼赞美的那样,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创造财富的方式,它能使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自由、博爱和平等怀有的道德抱负,同消灭贫困、增殖财富一致起来,这个制度所以发达兴旺,其原因在于它为企业家的英雄般的创造力提供了用武之地。然而,一种强调公平分配的经济思想使资本主义黯然失色,高福利、高税收给美国经济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陷于停顿,储蓄率下降,大部分投资转向可以避税的非生产性活动,如囤积黄金,购置不动产,从事投机买卖,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和贫困所起的相互作用一贫困可以使人努力工作创造财富——被歪曲了。而崛起的供应学派的使命就在于重视资本主义的生机,恢复资本主义创造财富,消灭贫困的功能。关于供应学派能否完成这一使命这一问题,吉尔德认为,供应学派的理论基础是萨伊定律——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供给先于需求,“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由于无法事先知道回报的是什么。因此,在给予(供给或投资)之前就要冒险,当然还需要信任。只有从事这种“理智的风险事业”,才能在怀疑和信任的共生圈中创造财富,这一供应学派思想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的灵魂。崛起的供应学派就是资本主义的希望之光。“你给大家,大家才会给你”。这不仅是富裕的秘诀,也是经济增长的秘诀。
吉尔德提出,资本主义为企业家英雄般的创造力提供了用武之地,在人类发展史上,资本主义第一次提供了创造财富的方式,就算你对资本主义有各种反对意见,这一点都是不可否认的。相反,集体主义却造成了奴役和贫困。但是,有一种思潮正在对资本主义制度带来冲击,那就是公平主义。公平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缺点就是总有那么多的穷人,因此应在分配问题上公平合理。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公平主义是经济学的一条“金科玉律”,是和平与繁荣的关键,这一思潮使强调竞争和淘汰的重商主义经济学失败。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思想家们为资本主义唱起了“胜利的挽歌”,为此,吉尔德呼吁,在当今这样一个丰裕而又为恐惧的幽灵所缠绕的时代,应当在“真正绝望的困境中”尽力恢复。
财富理论
吉尔德认为,财富概念看起来不复杂,但它包含着许多令人想不通的疑惑。什么是财富,吉尔德认为,财富是由那些可以保证将来有源源不断的收入的资产构成的。财富存在于资源之中,但并不是所有资源都是财富,“即使是非常结实的肌肉,也会在恐惧的蔓延中很快地消失”。财富从何而来,吉尔德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根源。但是,如果没有目标和目的,工资挣得再多也会全部花光和浪费掉。财富既可以是有形的物品,也可以是无形的思想和精神,特别是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小企业就是由具有企业精神的人开创的,它能迅速发展,承担国民经济中的主要角色。企业家的眼光是无法用统计图表来表达的,但它为资本主义创造了财富。吉尔德认为,在财富中,最重要的不是可以衡量的金钱和机器,也不是累积和分配,而是智力和精神。经济中的思想和精神的质量,同样是一种财富,它可以胜过所有资本和劳工合同的数量。吉尔德认为,供给能创造需求,供给先于需求。这些在给予上的竞争,其实是一种利他主义的竞争。送礼者是在理解对方需要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受礼者出于对给予者出人意料的理解感到惊喜,并急于回报他们。所以,供给是门很大的学问。“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样就可以建立一种相互之间的信任,这个信任对经济发展是举足轻重的。资本主义生产需要信任:需要对邻居的信任,需要对社会的信任,需要对宇宙间礼尚往来的逻辑的信任。一旦信任消失,企业精神也就随之告终。
吉尔德承认,不管美国经济多么富裕,美国仍是一个挤满了穷人的世界。贫困可能与移民和黑人等问题有关,但重要的是,历史上每一个集团的成功都是依靠他们在低工资的职业中比别的阶级更加辛勤劳动。他得出结论说,摆脱贫困的惟一可靠的道路始终是工作、家庭和信仰,而不是政府的转移支付。穷人不仅要工作,而且要比处在他们上面的阶层更辛勤地工作。吉尔德认为,结婚会刺激男人的工作积极性,而单身的男人工作懒散,而且喝酒、吸毒。还有一种途径是信念,能够搬走使停滞不前的世界经济受到折磨的怠惰和萧条之山,把美国变成一个商业帝国。
吉尔德看到,美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是因为资本主义没有发挥它的功能,通货膨胀、劳动生产率下降,贫困在积累,它们迫切要求美国经济迅速增长。
美国福利政策的弊端
该书之所以被称为“里根革命的圣经”,关键在于它为美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吉尔德提出,尽管美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但仍然到处都可看到穷人。这其实这与移民或种族问题有关,但最主要的根源,还是这些穷人的懒惰。综观历史,任何集团的成功都是依靠自己在低工资的职业中比别的集团更加辛苦劳动而获得的。所以,要想摆脱贫困,就应该努力地不断地工作与劳动,政府的救济是不管用的。除了让政府不再救济,吉尔德认为使穷人不再懒惰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家庭可以使人们勤劳,因为在结婚后双方都有了一定的责任感,就不会再懒惰下去;二是信仰,信仰是一种精神动力,可以让人在极端困难的时候坚持不懈。
吉尔德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冒险的历史,懒惰创造不了这样的历史。是企业家将安全转化为冒险,将小心转化为创造力,把胆怯转化为大胆,这才有了资本主义的成功,遗憾的是,这种成功如今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自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以来,美国开始成为了一个福利国家,联邦政府天天想的是追求保险性、公平性,尽量调和贫困者和富人之间的矛盾,并缩小他们之间的贫富差距。政府却不知道,这样救济只会使人们懒惰,对那些以前不得不辛勤工作的人们来说,有了救济,工作与否就变得无所谓了。吉尔德认为,对整个社会来说,这也绝不是一件好事,它甚至会导致人们隐瞒收入,逃避纳税。同时,富人的创业精神也会受到严重打击。真正的贫困,与其说是人们收过少,还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颓废。总而言之,高税收、高福利想体现公平主义,带来的却是相反的结果。
吉尔德并不否认福利制度对提高穷人生活水平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他指出,福利金如果超过了穷人的平均工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就会使贫困扩大,而且永远不会消失,这与福利制度的初衷是完全相反的福利制度不但使工人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动力,也会给家庭带来影响。失业保险制度鼓励人们失业;丧失劳动能力保险使患轻病者装成重病号,一时的残疾装作终生残废;而抚育儿童的家庭补助则干脆是在鼓励单身母亲和无父家庭。结果是男人不会结婚,而只是与女人同居,只享受福利而不承担任何义务。
吉尔德总结说,由于大规模的福利支出,阻碍了贫困的改善,导致美国社会的整个生产率都下降,生活水平也普遍降低,这是因为政府竭力从富人那里拿走他们的收入,就会减少他们的投资;政府把资金给予穷人,就会减少他们的工作激情,这肯定会降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并限制就业机会,从而使贫困永远存在下去。
政府应大幅度减税
综观该书,吉尔德主要提出的政策主张是大幅度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以刺激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储蓄和投资的引诱力。他指出,美国经济中存在的各种弊端,都是被一种违反常情和具有破坏性的税收制度造成的或者说是被它弄得更糟的。对资本主义这个制度的主要威胁是以累进税率征税(急剧上升的税率夺取较高收入中越来越大的部分),税率的提高在现代大多数民主国家有一个限度,一旦超过某一点(这一点早已达到),提高高收入者的税率就会导致富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浪费,而不是节约,增税所产生的影响只会使税收减少,特别是从高收入等级中得到的税收会减少,因为他们会从生产性用途中抽回财富、去储藏黄金或其他可收藏的东西,或躲税金庇护所。吉尔德还认为,只有富人才有足够的资金去刺激经济迅速增长,只有合理的税率才能诱使富人去投资。美国的税率过高,按照拉弗曲线,早已进入刺激富人投资的禁区。
另外,吉尔德建议采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和长期的经济增长相适应,从而恢复经济的稳定和进步;他还建议,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更多地依靠市场的力量自动调节经济;另外,还应该缩小政府开支,大规模减少福利支出,提高私人的投资能力。
作品影响
《财富与贫困》被誉为“里根革命的圣经”,该书问世后,一举攀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四位。该书初版时,仅仅印了5000册,但到2008年,它已累计销售了100万册。
出版信息
原版信息
该书原为英文版,1981年由纽约基本图书出版社出版。
中译版本
作者简介
乔治·吉尔德,美国经济学家、未来学家,被称为“数字时代的三大思想家之一”,193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在哈佛学习期间,师从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20世纪60年代,吉尔德开始为包括尼克松在内的多名政要撰写演讲稿。随后,吉尔德开始自学经济学并深入研究贫困问题。1986年,吉尔德被美国白宫授予“企业家卓越奖”,其代表著作有《通信革命》《财富与贫困》《企业家精神》《电视之后的生活》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3-18 07:00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