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子庙,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汉名“崇善寺”。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位于
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北部的“额尔敦陶力盖”
敖包南坡下。贝子庙正名为“江龙·班智达·葛根·黑德”或“阿日雅·章龙·班第达·葛根索木”,即以此庙一世称号为名。亦有“葛根素木”、“葛根黑德”、“章龙班第达索木”“班第达·葛根索木”“
葛根庙”“贝子庙”的异称。俗称“班第达·葛根索木”,简称“贝子庙”,又俗称“大庙”。
命名
贝子庙,正名为“江龙·班智达·葛根·黑德”或“阿日雅·章龙·班第达·葛根索木”,即以此庙一世称号为名。蒙古语为班智达葛根庙,汉语名称为崇善寺。亦有葛根素木、葛根黑德、章龙班第达索木、班第达葛根索木、葛根庙。俗称大庙。
历史沿革
清朝时期
清雍正年间,有一名叫巴拉吉尔隆德布的
活佛从遥远的青海历经千辛万苦,一路诵经布道来到锡林河畔,深受巴拉吉尔道尔吉的崇拜和赏识。为了表示对活佛的谢意。于1741年巴拉吉尔王爷给活佛建造了一座小庙。随之贝子庙听教、出家人的增多,小庙里拥挤不堪,乾隆八年(1743年),开始修建规模宏大的庙宇,砖瓦石佛像经卷,均是驼运、
勒勒车拉从张家口、多伦运来,有的从西藏等地运来。
贝子庙始建朝克沁殿,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汉名“崇善寺”。1786年,乾隆帝赐封巴拉吉尔隆德布为一世活佛,以“阿日旺·章龙·斑智达”为称号,意为“聪明传教师”,并赐给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书字匾额颁发了度牒。“章龙班智达葛根庙”(今贝子庙)由乾隆帝钦赐汉名为“崇善寺”,到第二世活佛时佛殿又大规模扩充,具有一百多年的兴盛时期,清光绪年间达到极盛,喇嘛最多时达1200至1500多人(1840年—1930年)。庙寺的上层喇嘛与西藏拉萨和山西五台山等地的宗教上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贝子庙雕梁画栋,重楼复阁。飞檐斗拱的建筑风格,千姿百态的佛像塑造。富丽堂皇的绘画装饰。贝子庙历经苍桑,在1966年“
破四旧”运动中,几天之内庙顶被砸、塑像捣毁、堆积如山的经卷图书付之一炬。
中华民国时期
贝子庙鼎盛时期,常驻喇嘛保持在千名以上。在二世时曾达到1500名,在清末民初达到1200名。平时一般在千名左右,因而有“山麓千僧”之称。但到1945年8月,全庙喇嘛不足500名,后来时增时减,1957年时,总数也达到过800名。
贝子庙喇嘛清规戒律很严。如诵经不分心,学道要潜心,削发守戒,衣冠端正,生活简朴等。还有不取妻,离姿色,戒芋酒(鼻芋例外),不偷盗,不杀生,不妄语,杜淫荡等。对不法者视其情节轻重,予以法杖、法鞭、秉香谢罪、面壁思过,甚至驱逐庙门等惩罚。旗民俗人来庙叩头拜佛时也有不出大声、不吸芋、严禁妇女在寺内留宿等注意事项。但平时与家族、朋友之间往来通信是自由的。
贝子庙大小法会不胜枚举。但可分年读经会、月读经会、日读经会及早晚读经会等。每年的正月初一早晨到腊月除夕,几乎不间断地进行。此外,还有全庙性的纪念
宗喀巴诞生日、本庙历世
活佛降生日、圆寂日读经会等。而日期最长的则是却日经会,一年里通常进行160多天。各经会均定期召开,从二里以外即能听见众僧的读经声和伴奏的鼓乐声。此时又是朝拜者的集会时期,叩头者、上供者、布施者,背着经卷环绕经堂者川流不息,虔诚拜佛。
贝子庙又是形成五大学山(学部)的寺。即
喇嘛日本(研究成佛之道)、却日(佛教哲理)、珠都巴(密宗、
咒语)、满巴(医药)、丁克尔(时轮、数学、
养济、占卜、美学、语言)五个学部,依附于大经堂。平时每座经堂里均有几十到百名学徒、班迪钻研各种学识,并有修业期。毕业时成绩最优秀者即可授予
国师、道仁巴、马仁巴、策仁巴、阿格仁巴、嘎布吉等学位称号。但这类称号的获胜者在本庙史上并不多见。另外,贝子庙喇嘛念的都是
藏文经卷。但平时交谈、账册账目上普遍使用蒙古语言文字。尤其葛根身边喇嘛是蒙藏兼通者。本庙曾出现过许多有才华有学识的喇嘛,还有画家、雕塑家、工匠等。尤其本庙满巴学部是蒙医知识的传授之地,今市蒙医院前身即是本庙满巴经堂。
20世经以来,贝子庙地区逐渐向集镇发展。各类集会经常不断。各地客商也陆续到贝子庙附近设点经商,于是形成了“东商”、“西商”、“南商”。从此贝子庙地区变为锡盟北部旗里最大商贸活动集散点,基本满足了
牧民、喇嘛们日常生活的需要。1930年之后,日军入侵东阿纳旗,将贝子庙地区变成扩大侵略的大本营。
1945年8月8日上午,
苏军战机将日寇在贝子庙附近的驻地轰炸成灰,黑烟冲天,整整燃烧两天两夜。日寇投降后,
乌兰夫等老一代革命家先后带领一批共产党员和各旗人民来贝子庙放手发动草原人民,坚持武装斗争,积极开展民族自治运动。1946年起,贝子庙地区成了中共锡察盟工委所在地。本庙的年轻喇嘛不少自愿参加人民解放军行列,还有的在基层当干部或从事领导工作。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贝子庙一带成了
锡林郭勒盟政治、经济中心,周围的建筑不断增加,数十年后最终形成了锡林浩特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后,贝子庙宗教活动仍然正常,国内外客人来庙参观者逐年增多。盟市领导曾多次采取措施,保护了该庙的主体建筑。然而,在“
文化大革命”中,本庙遭到惨重的破坏,宗教活动完全停止。据调查报告,其全部损失折合当时人民币八千万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庙和重点建筑被保护起来。市里拨款整修了个别庙堂,并解决了部分喇嘛的生活困难问题。逐步修复了珠都巴殿、却日殿等,还将进一步修缮朝克沁殿。2006年05月25日,贝子庙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地理环境
贝子庙占地面积为1.2平方公里,沿袭
黄教传统建筑格式,结构独特,雕刻精细美观。由主庙、属庙、家庙、佛塔及众多僧房组成。庙宇总体建筑地处山丘,依山傍水,南低北高,视野开阔,高差为8.5米。
方位布局
贝子庙整体布局上共分七座高工墙寺院。并排的七座围墙两侧为各呼毕勒罕(转主者)
私庙、
庙仓、王公府邸及喇嘛房屋2500所。代表性大殿(独宫)七座,经堂(学部)五座,寝宫(拉卜楞)六处,塔六座,带有宝顶的庙十一座。其中,西红墙内(亦称西庙或千佛殿)以供奉千尊佛像为主,包括拉卜楞寺、千佛殿、活佛殿及执事喇嘛庙房。中红墙内以朝克沁大殿(亦称大经堂、大雄殿、行政教务殿)为主,包括弥勒佛、钟鼓楼及安放本庙历代活佛舍利塔的灵堂。东红墙内(亦称东庙),以却日殿(大涌经堂、显教部、亦称“福源寺”)为主,包括厢房、沙木庆、贡青、容肯、却日后宫、大庙仓、查度服库房及执事喇嘛住处。再往东为珠都巴、满巴、丁克尔、甘珠尔四座。西边四座大殿内有山门,其余的为小门或侧门。其中大经堂山门高大,它的前方为整个大庙的广场(今市集贸市场),这里有讲经台,凡属全庙性集会均在这里举行。
贝子庙历经七世活佛不断修缮。整个建筑群有朝克沁、明干、却日、珠都巴、甘珠尔、丁克尔、额日特图七座大殿,五座拉布楞(活佛殿),五座佛塔,此外尚有30多个庙仓及两间
喇嘛住宅在庙宇的东西两侧和后面。建筑群规模庞大,气势雄伟。在贝子庙建成后的百余年间,该庙成为远近牧民朝拜的主要场所,香火极盛。寺内存有大量反映蒙古民族历史和生活的壁画,是研究蒙古族史和民族艺术的宝贵史料。并且有着雕梁画栋、重楼复阁、飞檐斗拱的建筑风格,还有千姿百态的佛像塑造,富丽堂皇的绘画装饰,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贝子庙的西庙亦称活佛仓,是一座规模宏丽壮阔的四合式院落。为全庙建筑的精华。东庙有五座拉卜楞,即活佛仓、色木春、新拉卜楞、却日后宫、古力道布图、旺岱哈斯尔。每座建筑都庄严雄伟,彩绘细腻,内外装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本庙活佛的高级住处或接待尊贵宾客处,如同皇宫般富丽堂皇。
全庙四周耸立一座红塔、五座白塔。其中处红塔的修建是为了镇邪。罗本喇嘛庙东处有座白塔(亦称内白塔),据该庙喇嘛忆述是为了纪念一位有功的
经师而建,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其余四座白塔分别设在全庙四周角上四座白塔观以内的区域为本庙管辖区。贝子庙喇嘛教系藏传佛教,在该地区又称黄教、喇嘛教或黄帽派教,从元朝起由藏、青传入此地。
清廷为达到“政教合一”的目的,把喇嘛教分成四个管辖区。内蒙古等地的
黄教由章嘉活佛教所统辖。
重要景点
朝克沁殿
朝克沁属中轴对称的规划布局。中轴布列大殿及后殿,两侧分别有六座厢殿,山门两侧还建有钟鼓楼。朝克沁殿面阔七间,正面置有五间歇山式卷棚抱厦,大殿大木结构为九楼八椽架。
却日殿
却日殿采取中轴对称的布列前后两院,即可相通却又自成一体,北面及两侧旁院还布有僧房、灶房等执事用房,平面布局呈“同”字形。大殿面阔五间,正面置有三间歇山式卷棚抱厦,大殿大木结构为七擦六椽架。却日殿以东,依次布列有珠都巴等建筑。
明干殿
明干殿布局与却日殿基本相近,唯功能上属葛根的主殿,又包括经文翻译等。平面布局基本呈“回”字形,为一封闭式空间,房屋较却日殿要多。大殿面阔五间,正面置有三间歇山式卷棚抱厦,大殿大木结构为七擦六椽架。明干殿以西有新拉布仁等建筑,其余庙院及30多处庙仓、僧房分别在其东西外围分布。
文化活动
常规法会
正月祈求会、神变会(正月十五)。
二月大祈愿会、伊若乐会、却日殿念诵会。
三月祈祷会、吐义姆齐图会。
四月农乃读经会。
五月祭祀额尔敦敖包诵经会。
六月嘛呢读经会、亚日乃(安居)读经会(要求念万遍)。
七月桑奇图默朗木(传大召)诵经会。
八月却日殿诵经大会。
九月甘珠尔经会、丹珠尔经会,纪念天降节(九月廿二)。
十月献灯读经会。
十一月大经堂读经会、桑托木读经会。
十二月岁末除灾读经会,祭火经会等。
喇嘛教其他节庆日
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日(四月初八)和成道(成佛)日(十二月初八)。宗喀巴大师生日和升天日(十月廿五),每到这时贝子庙各大经堂均举行“千盏灯节”(燃灯节、蒙和珠拉、长年灯)活动。喇嘛们齐集各庙堂念经,点燃一千盏黄油佛灯,举行各种念经仪式。喇嘛们拥在大堂全天念经,经名为“兑布金经”,子夜还接着念其它相关经,并坚持念到次日凌晨。朝克沁殿里每天有经会,有“达力黑经”(太平经)、“熬特其经”(药师经会)及“伊若乐经”(祝福经)等。
国际游牧文化节
随着草原旅游业的发展,锡林浩特市政府把每年祭祀额尔敦敖包与草原旅游结合起来,额尔敦敖包山上的十三敖包属公祭敖包(即男女都可以祭祀)。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都会举办以额尔敦敖包祭祀大典为序幕的中国·锡林浩特国际游牧文化节,它已成为锡林浩特市人民的重要节庆活动之一。2004年6月30日(农历五月十三),首届锡林浩特游牧文化节在祭祀额尔敦敖包仪式上拉开序幕,贝子庙第八世活佛专程从西藏拉萨市提前赶来,并亲自参加了祭祀活动;锡林浩特社会各界、盟市两级领导及周边盟市闻讯赶来的游客数万人参加了此次隆重祭祀活动。
其他看点
贝子庙美食手把肉是锡林郭勒草原蒙古、
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即用手把着吃肉之意。羊、牛、马、骆驼等牧畜及野兽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讲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
手把肉是草原
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餐食,也是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因此,用手把羊肉款待远方客人,在锡林郭勒地区已成为一种定规。
马奶酒是用鲜马奶经过发酵变酸酿制而成的一种酒精含量只有1.5到3度的饮料,是流行整个草原地区的传统饮料,最早始于秦汉时代,历史悠久,味道酸辣,有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誉为“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时期的宫廷和贵族的主要饮料,相传忽必烈曾以金碗盛着马奶酒来犒劳将士们。
开发与保护
20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多次投资修复贝子庙,并对外开放。2004年,盟市两级政府投资,拆除了贝子庙前与寺庙建筑风格不协调的建筑物,修建了贝子庙广场,修复了中心大殿——朝克沁殿,2005年6月重新开放。
2019年11月,锡林浩特市文物局、文物所相关负责人深入贝子庙重点工程现场进行督查,实地查看维修工程进度,确认工程是否严格遵循文物修缮保护原则进行,防止建设性破坏。锡林浩特市贝子庙修缮(二期)工程和贝子庙消防工程,分别于2016年9月、2017年8月正式启动。
相关文化
民间传说
对于贝子庙的选址还有很多传说,如
成吉思汗削山成
敖包,或是由河水冲天而流等等,这些传说体现了寺庙选址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座山面水。贝子庙的背面就是旅游胜地——十三敖包山,这也是藏传佛教或蒙古族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敖包。十三敖包的十三,被认定为敖包神,是神灵所局和享祭之地。其中,一是指它的四面、四方,即四面八方;二是指天与地;三是指三时,即过去、现在、将来。由此,发现贝子庙的选址采用了典型的蒙古式的选址方式,同时也在庙结内加入了蒙古的祭祀载体——敖包。
相传,乾隆七年(1742年),一位34岁的西藏传教
喇嘛叫班觉伦布,在草原上辗转传教来到
锡林郭勒草原贝子旗的牧民太及家。女主人正要给蒙古包内供奉的佛上香,忽见喇嘛登门,忙不迭地一手提桶鲜牛奶,一手举着刚点燃的佛香,急忙走出蒙古包门去迎接来客。班觉伦布喇嘛见状认为这是一个吉兆,便决意在此地住下来。他取得贝子(管辖3个旗的王爷)班觉多吉的资助和支持后,便在额尔敦敖包前建造了一座木结构的小庙,开始传播喇嘛教。渐渐地,他得到了人们的尊敬,被当地牧民称为班第。
活佛世系
价值意义
典藏文物
贝子庙的佛事用品经卷等一应俱全,因而以“广富寺”闻名。据记载,各殿经堂内供奉的佛像,种类齐全,数量庞大,形状各样。以释迦佛像为主的图画雕塑、泥塑、铜木质佛像达几千尊,有不少纯金银及金银粉饰的佛像,多数为铜质佛像。该庙各学部有丰富的经卷。其贵重经卷为《甘珠尔经》、《丹珠尔经》二套。还有《宗喀巴全集》、《佛学要义》、《经咒》等,也有藏译蒙文经卷,共四千余卷。法器乐器应有尽有。
历史价值
2006年,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命名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解放战争时期,贝子庙作为中共锡、察、巴、乌盟工委所在地,是内蒙古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和乌兰夫同志亲自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发祥地。贝子庙是锡林浩特及周边地区近270年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社会风俗和科学艺术的历史见证物。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
全年8:00-18:00(18:00停止入园)
票价信息
免费
交通方式
1、锡林浩特飞机场站上车,乘坐机场巴士到安顺公司站下,转6路到敖包山西门站下,步行1.4公里可达。
2、锡林浩特火车站上车,乘坐1路到安顺运输公司站下,转6路到敖包山西门站下,步行1.4公里可达。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