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喙啄木鸟
啄木鸟科Campephilus属生物
象牙喙啄木鸟啄木鸟目啄木鸟科鸟类。羽冠、颈部及冀部有白斑。翼斑大而全,停息时形成鞍状;雄鸟有鲜红而高耸的羽冠,雌鸟的羽冠是黑色的;角质喙呈象牙色。
物种简史
象牙喙啄木鸟曾经广布在美国东南部的原始森林中,它们生活在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至圣路易斯北部。从成熟的森林到古巴的大部分地区也都有分布。这个物种过去的一百年的历史,将美国鸟类与陆地沼泽森林和古巴鸟类联系起来,成为高地松树的特别物种。事实上,象牙喙啄木鸟在整个分布范围内与广袤的原始森林,空旷的荒野,以及作为其主要食物的大甲虫的幼虫的存在有密切的关联。它们的生存的具体森林类型可能是人类对大自然行为的真实写照。
人类对这个森林之王的关注以及人类对其领域的破坏,导致了它作为世界上最稀有的鸟类之一的现状,或者已经灭绝。尽管一些未经证实的报道持续不断,但有些报道却令人感到耸人听闻,但并没有确定的证据,科学界对美国近年发生的物种没有确凿的记录。古巴的数量似乎没什么好转的,象牙喙啄木鸟的栖息地被摧毁了。詹姆斯·坦纳(James Tanner)于1938年拍摄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东北部象牙喙啄木鸟的最后一张照片;约翰·丹尼斯于1948年4月在古巴拍摄了该物种的最后一张照片;1992年,J. McNeeley发出了最后一次见到象牙喙啄木鸟的报道(没有照片或录音记录)。
2004年2月11日,观鸟者吉恩·斯帕林乘坐独木舟旅行,在美国阿肯色州东部的怀特河沿岸看到了一种他从未见过的鸟类。斯帕林记录下了这种大鸟的外貌特征,回去一查对,发现竟然是已经销声匿迹60年的象牙喙啄木鸟。消息公布后,引起了生物学界的普遍震惊。
一星期后,康奈尔实验室的蒂姆·加拉格尔和奥克伍德大学的鲍比·哈里森找到了斯帕林。在斯帕林的带领下,两位鸟类学家开始了寻找象牙喙啄木鸟的旅程。接下来,有30多名鸟类学家分成几个研究小组,展开行动,希望再次发现象牙喙啄木鸟。30多名鸟类学家在历时7000小时的搜索中,已经15次发现了象牙喙啄木鸟的踪迹,并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和录像。经过各国多位专家的审定,确定象牙喙啄木鸟还活在地球上。于是,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向政府申请了保护资金,用于保护象牙喙啄木鸟的栖息地,并用于该鸟类的繁育研究。纽约康奈尔鸟类学实验室及大自然保护协会的专家为了保护啄木鸟保护区的栖息地,将消息保密了一年多,不让外界知道。保护区和观鸟区已经建成,繁育研究已经起步。为了让市民更好地保护这种罕见的鸟类,也为了吸引更多的民间保护资金,专家们才决定向外部公开消息。
形态特征
象牙喙啄木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啄木鸟,是北美洲最大的啄木鸟。体长48-53厘米,翼展约84厘米。这种啄木鸟在外表看上去像一个“贵族”,它们身材高大,鸟喙象牙色,虹膜呈苍白的柠檬黄色,具清晰的黑白斑纹,独特的嵴和瘦长的外表与众不同。鸟身羽毛为有白色图案的亮黑色,翼有白色斑点,因为长着一只象牙般的大嘴而得名。雄性啄木鸟的冠部呈现鲜亮的红色。颈部及背部呈蓝黑色,有白色彩的斑纹,下颚呈黑色。翼面及翼底都有白边,翼底前亦有白边,形成中间有一条黑线,逐渐向翼端扩大。
成鸟的喙呈象牙色,雏鸟的呈白垩色。头上有冠,雏鸟及雌鸟的冠呈黑色,雄鸟的冠前边呈黑色,后及侧边呈红色。当站立及双翼折合时,它们下背部就像有一大幅呈三角形的白色,与北美黑啄木鸟有所分别。象牙喙啄木鸟的直喙强而有力,舌头长而灵活,有刺及尖端坚硬。它们的喙尖稍为扁平,在北美洲的啄木鸟中算为独特。
栖息环境
栖息于各种常绿阔叶林或混交林内。曾经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沼泽到山地森林的各种森林类型中都有发现,也生活在古巴山区的马尾松林中。最初生活在美国和古巴的低地硬木和山地松树林、混交阔叶林等森林。历史记录表明,它们曾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自然发生的密度较低,这表明需要大片连续的成熟林地以支持一个可行的数量(杰克逊2002年)。大片的森林地区包括几种不同类型的沼泽地和阔叶林(Fitzpatrick et al。2005),总面积约22万公顷。在古巴,栖息地的低地森林广泛的丧失和退化意味着任何剩余的鸟类可能只限于完整的山地松林。
生活习性
啄木鸟有极为高超的捕虫本领,它的嘴强直而尖,不仅能啄开树皮,而且也能啄开坚硬的木质部分,很像木工用的凿子,它的舌细长而柔软,能长长地伸出嘴的外面,还有一对很长的舌角骨,围在头骨的外面,起到特殊的弹簧作用,舌骨角的曲张,可以使舌头伸缩自如,舌尖角质化,有成排的倒须钩和粘液,非常适合钩取树干上的昆虫及幼虫。它们用嘴敲击树干,在寂静的林中发出“笃,笃……”的声音,如果发现树干的某处有虫,就紧紧地攀在树上,头和嘴与树干几乎垂直,先将树皮啄破,将害虫用舌头一一钩出来吃掉,将虫卵也用粘液粘出。当遇到虫子躲藏在树干深部的通道中时,它还会巧施“击鼓驱虫”的妙计,用嘴在通道处敲击,发出特异的、使害虫产生恐惧的击鼓声,使害虫在声波的刺激下,昏头转向,四处窜动,往往企图逃出洞口,而恰好被等在这里的啄木鸟擒而食之。它们一般要把整株树的小囊虫彻底消灭才转移到另一棵树上,碰到虫害严重的树,就会在这棵树上连续工作上几天,直到全部清除害虫为止。
象牙喙啄木鸟主要以枯死的树木中的甲虫幼虫,即蛴螬、小囊虫等为食。啄木鸟用其坚固的鸟喙挖掘孔洞,从而到达虫子深藏的树木的内部,每只啄木鸟能够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就可以在枯木上凿一个12厘米的深孔。它们也吃种子、果实及其他昆虫。
分布范围
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和古巴。
繁殖方式
象牙喙啄木鸟是一夫一妻制鸟类,共同生活和迁徙。它们每年约于1月至3月交配。它们会在枯树上离地15米的地方凿一个巢。每次生1-4枚卵,约需3-5星期来孵化。双亲都会孵蛋及照顾雏鸟,晚上主要是由雄鸟负责。雏鸟出生后5个星期就会学习飞行,但双亲仍会喂养雏鸟达2个月之久。在下一个冬天,雏鸟就会离巢独立生活。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象牙喙啄木鸟于1800年代因猎杀数量而大量下降。于1920年代,当两只象牙喙啄木鸟在科罗拉多州被射杀后,一般相信它们已经灭绝了。于1938年,在野外就估计只余下20只象牙喙啄木鸟,当中的6-8只在路易斯安娜州的一个私人原始森林。这个森林最终亦被清理及伐林,最后的雌性象牙喙啄木鸟于1944年死去。于1940年代至1990年代有多个听见象牙喙啄木鸟叫声的报告,但都不能证实。它们于1967年被列为濒危物种,并于1994年列为灭绝,但后来因相信它们仍然存在而改列为濒危。
19世纪80年代,人类工业文明的铁蹄踏向了大自然,湿地、森林差不多全被农庄、城镇以及次生林所取代。在栖息地被夺走后,象牙喙啄木鸟的数量直线滑落。人类与象牙喙啄木鸟最后一次可以证实的相遇发生在1944年的路易斯安那州。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象牙喙啄木鸟被普遍认为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而导致它们灭绝的主要因素是数十年来对其栖息的森林的严重破坏及非法狩猎行为等。然而,就在2004年,这种鸟又在美国阿肯色州被重新发现。
使用从博物馆标本的收集日期进行的估计物种持久性的概率统计方法,以及用于终止寻找失踪或据称已灭绝物种的定量终止规则(在寻找目标物种时,根据所遇到的共生物种数量的调查数据)表明,在美国东南部,这个物种几乎没有机会在其历史范围内存在(Gotelli et al。2011)。此外,对1897-2010年期间某些不确定的目击事件采用了一种贝叶斯方法来解释不确定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多数专家支持该物种灭绝(Solow et al。2012)。然而,其他的统计研究表明,在考虑大型啄木鸟的特殊自然历史特征时,少量象牙喙啄木鸟可能一直坚持到今天(Mattsson et al。2008),需要大量的搜索努力来检测小的种群(Scott等,2008)。虽然可能性很小,但美国或古巴仍然会有残余物种。
2021年9月29日报道,美国政府周三宣布,23个物种已经永久性灭绝,这其中包括象牙嘴啄木鸟。专家们一致认同的最后一次野外见到象牙嘴啄木鸟的时间是1944年4月,地点位于路易斯安那州东北部。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
参考资料
Campephilus principalis.Birds of North America.
Campephilus principalis .The IUCN Red List .2017-02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22:01
目录
概述
物种简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