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象
豆象科豆象属动物
豌豆象是鞘翅目豆象科豆象属昆虫,俗名豆牛、豌豆虫。成虫体长约5毫米,椭圆形,黄褐色,遍体密被绒毛;触角锯齿状;前胸背板后缘中央的白色毛斑近似桃形;小盾片近方形,后缘凹入;每鞘翅近末端1/3处有1排白色毛斑,排成斜直线形;臀板左右侧各有1个很明显的圆形黑褐色毛斑。成虫的寿命一般都在300天以上。
形态特征
体长4-5毫米,宽2.6-2.8毫米;椭圆形,黑色;触角基部4节,前、中足胫节跗节为褐色或浅褐色;头具刻点,被淡褐色毛;前胸背板较宽,刻点密,背有黑色与灰白色毛,后缘中叶有三角形毛斑,前端窄,两侧中间前方各有一个向后指的尖齿;小盾片近方形,后缘凹,被白色毛;鞘翅具10条纵纹,覆褐色毛,沿基部混有白色毛,中部稍后向外缘有白色毛组成的一条斜纹,再后近鞘翅缝有一列间隔的白色毛点;臀板覆深褐色毛,后缘两侧与端部中间两侧有4个黑斑,后缘斑常被鞘翅所覆盖;后足腿节近端处外缘有一个明显的长尖齿。雄虫中足胫节末端有一根尖刺,雌虫则无。
枯红色,较细的一端有长约0.5毫米的丝状物2根。
复变态,共4龄。1龄幼虫略呈衣鱼型,胸足3对短小无爪,前胸背板具刺;老熟幼虫体长4.5-6毫米,短而肥胖多皱裙,略弯成C形,乳白色,头黑色,胸足退化成小突起,无行动能力。
长5.5毫米,初为乳白色,后转淡褐色;前胸背板侧缘中央略前方各具一个向后伸的齿状突起;鞘翅具暗褐色斑5个。
近种区别
蚕豆象(学名:Bruchus rufimanus)近似碗豆象,其区别如下:
成虫前胸背板侧缘的齿在中央,而不在中央的前方;齿也比碗豆象明显;前足腿节的一部分及腔节、跗节为赤褐色;鞘翅的一列白斑不整齐,排列参差;臀板上没有明显的黑色毛班。
卵椭圆形,长约0.6毫米、宽约0.3毫米,乳白色,半透明,将羽化前颜色加深。末端没有象碗豆象的2根细丝,也没有2卵上下重叠现象。
幼虫老熟时体长6毫米左右,体型弯曲、肥硕,全体乳白色,分节分明,通常有一条红褐色的背线。测量上颚末端的宽度可以同碗豆象区别:碗豆象宽仅0.09毫米,而蚕豆象为0.13-0.14毫米。
蛹长约5毫米,前胸略呈三角形,但碗豆象呈半圆形;前胸前方的中央有突起,碗豆象没有;前胸及前翅密布细纹,碗豆象则光滑。
生活习性
豌豆象一年发生1代,春天气温回升至16-20℃时,豌豆象成虫从树木、树叶、篱笆、杂物、仓库缝隙、豆粒内等越冬场所出现。豌豆象飞翔能力强,可飞越5千米远。田间豌豆花开时成虫飞往田间采食花粉、花蜜。
成虫早晚多栖息于花中或嫩叶内。成虫活动的温度范围约为18-30℃,适温范围约为25-28℃。一般以晴天活动最盛,阴雨天则活动很少。
分布范围
豌豆象在世界广泛分布。豌豆象是和豌豆在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发展而来,中东肥沃新月地区(fertile Crescent)是其起源中心。由于人类的活动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豌豆象传播蔓延迅速,已在世界除南极洲外的其余六大洲发生。据文献报道,美国、智利、西班牙、葡萄牙、塞尔维亚、中国、南非和澳大利亚豌豆象发生普遍。
繁殖方式
豌豆象雄虫冬眠后性成熟,但雌虫需要采食豌豆花粉后才能成熟。成虫需经6-14天取食豌豆花蜜、花粉、花瓣或叶片,进行补充营养后才开始交配、产卵。
交配和产卵主要在上午9时半到11时半和下午2时到4时。交配时雄虫伏在雌虫的背上,当雌雄交配器结合以后,雄虫即向后翻倒,腹面向上,体躯呈悬空状态,并静止不动,此时雌虫仍可爬行。交配历时约3-5分钟,交配完毕,雄虫即用后足蹬雌虫腹部,将交配器脱出,旋即飞去。
雌虫产卵多散产,有时把两粒卵产在一起。每雌虫一小时内能产卵9-10粒,每产卵约需时1-2分钟。产卵时用腹部末端紧贴豆荚表面,然后身体前后抽动十余次,将产卵处涂上粘液,旋将腹末伸向后方,并向前移动,即产出金黄色的卵粒于荚上。雌虫有时产下一卵后仍不离开,又将腹末伸到产卵处的后方,并慢慢的向前移动,把两粒卵产在一起。产卵完毕,雌虫立即爬开或飞去。一般每个荚上可产卵1-4粒,有时多达9粒,最多可达24粒。在碗豆植株中部产卵最多,约占40-50%;下部次之,约占30-40%;上部较少,约占10-20%。每雌可产卵700-1000粒,产卵盛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卵期7-9天。
卵产下后第三天,在卵较粗的一端即出现一淡褐色点,第六天褐点即变黑,再经过2-5天即孵化为幼虫。但也有约20.4%的卵不现出黑点,多不能孵化;另有一部分卵常常自然脱落。
物种危害
豌豆象的危害主要发生在幼虫时期蛀食豌豆子叶造成。豌豆象单主寄生,危害豌豆,有学者认为可危害蚕豆和其他作物,不过后来得以纠正。豌豆象世界范围内的危害率为10-90%。豌豆象的危害主要发生在幼虫时期(1-4龄),幼虫能够蛀食籽粒30-40%的子叶,收获后2-3个月可蛀食超过50%的子叶,豌豆象幼虫发育到4龄时对籽粒产生的危害最大。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一是豌豆收获后立即在晒场曝晒5-6天,可晒死豆粒内的幼虫90%以上。二是利用被害豆粒的重量差异,用泥水漂选获得无虫种子。方法是用水50千克、粘土15千克配成泥水,将晒干的豌豆倒入泥水中搅匀,除去浮在泥水面上的豆粒集中毁掉,沉在下面的豆粒洗净晒干贮藏。三是合理轮作,实行豌豆-小麦-胡麻轮作,防治效果可达96%以上。四是对田间地埂杂草等进行清理,消灭其越冬成虫的栖身场所。五是选用无虫种粒,把住带虫种粒播种关,严禁从疫区调运种子,必须调运的需经检疫及处理合格后才可调运。
物理防治
豌豆象低龄虫不耐高温,因此豌豆收获后选择晴好天气在水泥场上摊开曝晒,可杀灭幼虫,曝晒时尽量摊薄并及时翻动。对越冬成虫的栖身场所仓库的缝隙、旮旯以及仓外的草垛、垃圾等卫生死角应及时进行清理,以消灭越冬成虫。
化学防治
药剂熏蒸:收获后15天内将晒干的豆粒放入密闭的容器内,量大时每200千克豌豆埋入56%磷化铝1片(3.3克),密闭3天后再晾晒4天;量小时每100千克豌豆用56%磷化铝3克,密闭熏蒸3-5天,杀虫效果均达100%。为达到杀虫效果,同时为防止人畜中毒和污染,密闭熏蒸时必须将磷化铝用布包住,放在密闭容器的中心。
田间防治:豌豆苗期可喷洒8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40%甲基对硫磷乳油1000倍液,以杀死越冬的部分成虫。豌豆初花期用25%快杀磷乳油600倍液喷雾防治。初荚期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0.2%爱诺虫清乳油1200倍液对豆荚和叶面喷雾防治。幼虫孵化盛期可选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500-4000倍液田间喷雾防治,一般喷施2-3次。以上药剂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09:4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