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是多种植物的俗称。其中最为常见的有
白豆蔻、
草豆蔻、
红豆蔻和
肉豆蔻四种。《中国药典》中明确标注作为中草药材的豆蔻,其来源就是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高丈许,外形像
芭蕉,叶大,披针形,花淡黄色,秋季
结实,果实扁球形。
形态特征
白豆蔻
茎丛生,株高3米,茎基
叶鞘绿色。
叶片卵状披针形,长约60厘米,宽12厘米,顶端尾尖,两面光滑无毛,近无柄;叶舌圆形,长7-10毫米;叶鞘口及叶舌密被长粗毛。
穗状花序自近茎基处的根茎上发出,圆柱形,稀为圆锥形,长8-11厘米,宽4-5厘米,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苞片;苞片三角形,长3.5-4厘米,麦秆黄色,具明显的方格状网纹;小苞片管状,一侧开裂;花萼管状,白色微透红,外被长柔毛,顶端具三齿,花冠管与花萼管近等长,裂片白色,长椭圆形,长约1厘米,宽约5毫米;唇瓣椭圆形,长约1.5厘米,宽约1.2厘米,中央黄色,内凹,边黄褐色,基部具瓣柄;雄蕊下弯,药隔附属体三裂,长约3毫米;子房被长柔毛。蒴果近球形,直径约16毫米,白色或淡黄色,略具钝三棱,有7-9条浅槽及若干略隆起的纵线条,顶端及基部有黄色粗毛,果皮木质,易开裂为三瓣;种子为不规则的多面体,直径约3-4毫米,暗棕色,种沟浅,有芳香味。花期:5月;果期:6-8月。
草豆蔻
株高达3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50-65厘米,宽6-9厘米,顶端渐尖,并有一短尖头,基部渐狭,两边不对称,边缘被毛,两面均无毛或稀可于叶背被极疏的粗毛;叶柄长1.5-2厘米;叶舌长5-8毫米,外被粗毛。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达20厘米,花序轴淡绿色,被粗毛,小花梗长约3毫米;小苞片乳白色,阔椭圆形,长约3.5厘米,基部被粗毛,向上逐渐减少至无毛;花萼钟状,长2-2.5厘米,顶端不规则齿裂,复又一侧开裂,具缘毛或无,外被毛;花冠管长约8毫米,花冠裂片边缘稍内卷,具缘毛;无侧生退化雄蕊;唇瓣三角状卵形,长3.5-4厘米,顶端微2裂,具自中央向边缘放射的彩色条纹;子房被毛,直径约5毫米;腺体长1.5毫米;花药室长1.2-1.5厘米。果球形,直径约3厘米,熟时金黄色。
红豆蔻
株高达2米;根茎块状,稍有香气。叶片长圆形或披针形,长25-35厘米,宽6-l0厘米,顶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渐狭,两面均无毛或于叶背被长柔毛,干时边缘褐色;叶柄短,长约6毫米;叶舌近圆形,长约5毫米。圆锥花序密生多花,长20-30厘米,花序轴被毛,分枝多而短,长2-4厘米,每一分枝上有花3-6朵;苞片与小苞片均迟落,小苞片披针形,长5-8毫米;花绿白色,有异味;萼筒状,长6-10毫米,果时宿存;花冠管长约6-10毫米,裂片长圆形,长1.6-1.8厘米;侧生退化雄蕊细齿状至线形,紫色,长2-10毫米;唇瓣倒卵状匙形,长达2厘米,白色而有红线条,深2裂;花丝长约1厘米,花药长约7毫米。果长圆形,长1-1.5厘米,宽约7毫米,中部稍收缩,熟时棕色或枣红色,平滑或略有皱缩,质薄,不开裂,手捻易破碎,内有种子3-6颗。
肉豆蔻
小乔木;幼枝细长。叶近革质,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两面无毛;侧脉8-10对;叶柄长7-10毫米。雄花序长1-3厘米,无毛,着花3-20,稀1-2,小花长4-5毫米;花被裂片3(-4),三角状卵形,外面密被灰褐色绒毛;花药9-12枚,线形,长约雄蕊柱的一半;雌花序较雄花序为长;总梗粗壮、着花1-2朵;花长6毫米,直径约4毫米;花被裂片3,外面密被微绒毛;花梗长于雌花;小苞片着生在花被基部,脱落后残存通常为环形的疤痕;子房椭圆形,外面密被锈色绒毛,花柱极短,柱头先端2裂。果通常单生,具短柄,有时具残存的花被片;假种皮红色,至基部撕裂;种子卵珠形;子叶短,蜷曲,基部连合。
爪哇白豆蔻
株高1-1.5米,根茎延长,茎基叶鞘红色。叶片披针形,长25-50厘米,宽4-9厘米,顶端有长2.5-3厘米的尾尖,除具缘毛外,两面无毛,揉之有松节油味,无柄;叶舌二裂,圆形,长5-7毫米,初被疏长毛,后脱落而仅被疏缘毛;叶鞘口无毛。穗状花序圆柱形,长约5厘米,宽约2.5厘米,花后逐渐延长;总花梗长达8厘米;苞片卵状长圆形,长2-2.5厘米,宽7-10毫米,麦秆色,具纵条纹及缘毛,宿存;小苞片管状,顶端三裂,被毛;花萼管与花冠管等长,长1-1.2厘米,被毛;花冠白色或稍带淡黄,裂片长圆形,长8毫米;唇瓣椭圆形,长15-18毫米,宽1-1.5毫米,稍凹入,淡黄色,中脉有带紫边的桔红色带,被毛,无侧生退化雄蕊;花丝基部被毛;花药椭圆形,长约2毫米;药隔附属体三裂,长约4毫米;蜜腺黄褐色,2枚,近圆柱形,长2毫米;子房被长柔毛。果扁球形,直径1-1.5厘米,干时具9条槽,被疏长毛,鲜时淡黄色;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宽约4毫米;种沟明显。
分布范围
白豆蔻原产柬埔寨、泰国。中国云南、广东有少量引种栽培。草豆蔻原产广东、广西。红豆蔻原产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等省区。亚洲热带地区广布。肉豆蔻原产马鲁古群岛,热带地区广泛栽培。中国台湾、广东、云南等地已引种试种。爪哇白豆蔻原产印度尼西亚(爪哇)。中国海南等地有引种。
生长环境
白豆蔻生于气候温暖、潮湿、富含腐殖质的林下。草豆蔻生于山地疏或密林中。红豆蔻生于山野沟谷荫湿林下或灌木丛中和草丛中。肉豆蔻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喜光,不耐旱,不耐严寒,忌水涝。适应能力强,在一般土壤中也能生长,以质地疏松、排水良好、肥沃、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酸性壤土为宜。生长于热带亚热带的丘陵、坡地和山地。爪哇白豆蔻生于排水及保肥性能良好的热带雨林。
栽培繁殖
以中药草豆蔻为例。
繁殖方式
种子植育:一般选择植株健壮且高产丛林中成熟的植被当作初期采摘的播种母本株,等到还未成熟果实完全成熟时便能采摘饱满且从外观上看没有任何病虫害的成熟果实当作种植作物的种子,适合同时伴随着母本摘下或者跟随种子扩散播种。播种之前,先把掺假果的皮完全剥掉,冲干净后除掉外皮,再用足量的清水完全浸泡9-12h后播种,之后将一定量的粗砂与浸泡后的种子完全的混合并揉搓,进而去除被挑选的种子内外皮;或者利用30%的特种植物或生石灰跟掺假的植株种子构成的粉团混合均匀,充分揉搓并分散假种子,去除该种子表面的胶和皮。种子可以在低温下晒干,保存到第2年春天播种。对于棚栽和苗圃栽,最好选择接近自然的水源头、土壤质地较为肥沃、土质宽松、积水排除容易并且保湿性能好的土壤区域。将该区域的经过施肥松土之后,分解或干牛粪与表层土壤完全充分混合,耙后铲畦埂,畦埂宽100-120厘米。边界的宽度和长度并不取决于土壤的地形。钻播行距20厘米,播深2-3厘米。播种后,用白稻草或者其他的杂草及纱布遮盖,倒上清水沥干并保持润湿。苗圃的苗床必须定期建高棚,通风遮阳。苗圃的苗床基地通常有50%左右的荫蔽。当秧苗长出来时,也要清除棚内覆盖杂草的土壤。苗期必须时刻维持棚内土壤湿润度,及时清除覆盖的杂叶,清理地上生出的杂草。可以喷洒少量的水产植被和碎石灰,2-3次完全分解畜禽的粪水以作肥料,可促进草豆蔻幼苗的茁壮生长。
根茎的分株植育:通常选用的是1年以内的生苗粗壮的母本,在初春母本的芽刚刚发芽但没有完全露出地面之前,把母本根茎基部剪掉,形成长7-8厘米的小条。每节带3个小芽节。截出来的2个芽和根可单独栽植在苗圃中,待新芽芽根出土后再栽植。
栽培技术
小草豆蔻应种植在山坡、溪流和山谷附近的疏林下。土壤适宜种植于腐殖质较多、质地宽松的灰砂土和黏土上及适用于土壤较为贫瘠,重复的黏土不足的平地种植。如果坡面遮荫面积过于繁茂,不但不利于植株的开花乃至结果,相应的产量也会随之降低。对于坡地来说,种植植物的株型之间的距离是2米×2.4米,种植植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栽植期也可根据该地的作物坡地的种植规模进行合理的调整。插孔尺寸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在洞内土壤施用黏土肥及流水肥料,与表层土壤混合均匀后,浇水种植。
待幼苗长至30厘米后,或连续栽培1-2年,待幼苗发芽后种植,等待分株幼苗发芽并出土。种植一般在4-10月或者多雨天气较为适宜。每坑中间一粒种子幼苗可栽植1-2株,分离出的幼苗1丛,覆盖肥沃、细嫩的壤土,浇水使周围土壤密实。栽植确定之后,苗木遇到干旱时,必须及时灌溉,以杂草来覆盖,有效增加苗木成活率。
草豆蔻种植后,每年必须除草2-3次,并及时修剪枯萎的茎秆。如果植物连续生长时间过长,密度过高,应及时修剪,以促进来年植物的顺利生长。如冬春结合除草间作地,每年应追加施肥2-3次,开挖圆形排水沟时,可施土壤稳定有机肥或土壤复合肥料。小豆蔻待开花的前些天,应格外注重浇水和土壤栽培,以促进其幼芽以及根的顺利生长。如果花期较长,偶遇干旱时,必须及时提高灌溉的频率,并特别注意花期雨水过多时的排水。当种植在林木下,林木透过率显然不充足时,应适当修剪枝条,并在不显著妨碍地下林木长势的前提下,调节栽植的荫凉程度。
萎蔫病:萎蔫病对秧苗有害,严重时会导致秧苗成片的倒下并致使植株死亡。一旦发现病害,必须及时拔除,并在周围地区洒上石灰粉或者使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
蛀虫:蛀虫主要危害小豆蔻的茎。发生病害时,应及时扦插或砍断死心植物,埋于土中或焚烧,用5%松木粉900-1100倍溶液预防治疗。
果实的收获及加工:果实晒至80%以上,在果皮未完全开裂之前去除果皮,果核簇晒干。干燥后的种子颗粒应及时包装,以保持温暖和防潮。如果发现霉菌,将会对药材的品质造成很大的影响。
茎麻的收获与加工:收获茎麻的做法是在收获果实后,把茎从根上切下来,把叶子切掉,逐层剥皮,晾晒以后留用。干燥期间避免雨水过多,防止产品发霉,以免损坏纤维的质量。
近种区别
在四种常见豆蔻中,最易与白豆蔻区分的是
肉豆蔻,因为分属于完全不同的科目,两者在植物形态特征上有着显著的差别。相对来说,草豆蔻、红豆蔻与白豆蔻差别较小,它们同属姜科,植物形态非常相似,需要仔细辨别才能区分清楚。从整体植株看,虽然三者都是丛生草本植物,但白豆蔻的植株通常要比草豆蔻和红豆蔻高大一些;从叶片看,尽管都是披针形,但红豆蔻的叶片最宽,草豆蔻的最窄,白豆蔻则介于两者之间;从花色看,三者的花虽然都是白色的,但红豆蔻的花白中带绿,白豆蔻的花色反倒是白里透红。最重要的鉴别方法当然还是看果实:白豆蔻的果实近球形,果皮较白、较光滑,易开裂;草豆蔻的果实也是球形,但外被粗毛,剥开后里面是种子团;红豆蔻的果实稍小,为长圆形,不开裂。
主要价值
豆蔻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一方面是因为被古代文人赋予了“豆蔻年华”这样一种美好的含义,另一方面是因为豆蔻的果实具有特殊的辛香味道,可用作调味料,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味蕾享受。当然,能够成为香味调料的并不仅仅只有白豆蔻,其他三种豆蔻同样都是非常重要的香辛调味料。
虽然所有的豆蔻都具有去腥解腻、增添辛香、开胃消食的功能;但不同的豆蔻外形各不相同,味道也有所差异。在日常烹饪中,人们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用其中某一种,也可以将几种豆蔻混合在一起使用,都能起到令人惊喜的调味效果。要注意的是,豆蔻虽然香味比较重,能够增加食物的风味;但在烹饪时不宜放得太多,否则会掩盖食物原本的味道。还要注意不宜炖煮时间过长,否则会失去其香味和药用价值,因此不要和花椒、大料等需要长时间烧煮的调料一起入锅,而是在食物达到五分熟时再放入,才能起到理想的调味作用。
白豆蔻
果实药用,作芳香健胃剂,味辛凉,有行气,暖胃,消食,镇呕,解酒毒等功效。白豆蔻是烹制荤腥肉食的最佳调料,因其味道辛香浓郁,对于牛羊肉等腥膻味较重的肉食,不仅能够有效祛除异味,而且可以起到显著的增香、提鲜效果。对于异味较少但湿气较重的猪肉,白豆蔻又能有效避免因食用过多而引起的痰湿过重,从而帮助消化、开胃消食、缓解油腻反胃。
草豆蔻
不仅本身具有浓烈的香辣味,而且能与辣椒、香叶、茴香、八角和花椒等常用香料实现很好的配伍,因此常被加入火锅底料,为火锅加味添香。另外,由于草豆蔻具有去腥解腻的功效,也常用于制作卤水或者单独作为烹调的调味品。
红豆蔻
红豆蔻的味道非常丰富,初闻有果香、木香还有花香,细品则有辛辣甚至苦涩的味道,在烹饪中能起到不错的增香效果。但总体来说,红豆蔻属于辅料,不及其他三种豆蔻来得普遍,更多的是与荜菝、花椒、辣椒等其他香料组合成麻辣调料使用,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堪称是川辣和麻香口味香料配方中的神助攻。
果实供药用,称红豆蔻,有去湿、散寒、醒脾、消食的功用。根茎亦供药用,称大高良姜,味辛,性热,能散寒、暖胃、止痛,用于胃脘冷痛,脾寒吐泻。
肉豆蔻
肉豆蔻也是肉类食物的理想调味料,因其对肉纤维的粗细度和新鲜度均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调味中,能起到增加肉质新鲜度、改善肉食口感的神奇作用,特别是在用烤、腌、煨等烹制方法加工肉类食物时,肉豆蔻是调制酱料的重要成分之一。所以,肉豆蔻更适合用于猪、牛和鸭等肉质较为粗燥的肉类,能有效改善肉食的口感,而鸡、鹅和羊等肉质纤维较细的肉类,则不需使用肉豆蔻。
种子含固体油,可供工业用油,其余部分供药用,治虚泻冷痢、脘腹冷痛、呕吐等;外用可作寄生虫驱除剂,治疗风湿痛等。
爪哇白豆蔻
果实供药用,作芳香健胃剂,味辛凉,有行气,暖胃,消食,镇呕,解酒毒等功效。种子的种沟明显,樟脑味较白豆蔻为浓。
植物文化
提起豆蔻,人们首先想到的一个词便是“豆蔻年华”。在人们心目中,早春,初绽枝头的豆蔻花仿佛就是花期少女的化身,娇丽可爱,美好动人。其实,豆蔻不仅富有如此特殊而美好的寓意,而且是一种脍炙人口的芳香植物,其果实是非常有名的香料食物,可令人味蕾雀跃、胃口大开。
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赠别》中,写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是首次在文学作品中用枝头上含苞待放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正值美好年华的妙龄少女。
杜牧的这种比喻既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随便臆造。在我国古代民间,豆蔻历来被视为爱情的象征。因为豆蔻在农历二月含苞待放之时,一串串的花朵特别水灵、特别饱满,故被民间称为“含胎花”。尤其是红豆蔻这个品种,因花蕊中央有形似同心的合并两瓣,常被用于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清代女诗人高景芳便假借红豆蔻并蒂花蕊这种同心相恋的特殊形态,创作了一首缠绵悱恻的《红豆蔻花》诗:“可怜红豆蔻,春晚亦敷荣。结就同心蕊,因标连理名。离人惟有泪,芳香岂无情。弹指韶光去,相看隐恨生。”
蔻象征的是成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在古代,古人往往要比现代人早熟。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是在男20岁、女15岁。所以,在古人的观念中,十三四岁的女孩已经进入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她们如同每年农历二月初悬挂在枝头的豆蔻,含苞待放,生机勃勃;再过一两年,便到了可以谈婚论嫁的年龄,迎来人生中璀璨绽放的时刻。因此,当杜牧创作这首颂咏妙龄少女的绝句时,自然而然用豆蔻作比喻。
或许是杜牧的诗名太过显赫,抑或是他的这首诗把少女的美好形象展现得太过生动,从而引发后世文人的效仿,不断有人在诗文中将少女比作豆蔻,使豆蔻年华的特殊含义一次次被强化并固定下来。如北宋文豪苏轼在《南乡子·寒玉细凝肤》中,直接以“豆蔻花梢二月初。年少即须臾”的集古诗句,感叹青春年华的美好和年少光阴的易逝。南宋诗人陆游对豆蔻似乎更是情有独钟,他在《小园思春》中这样写道:“小轩愁入丁香结,幽径春生豆蔻梢。”在《寓舍书怀》中,他又写道:“春从豆蔻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
尽管豆蔻算不上是大众特别熟悉的植物;但自杜牧始,豆蔻的美好形象就开始在历代文人的脑海中深深扎根,有关豆蔻的诗文层见叠出,颂咏的立意亦不再局限于美好年华,而是向着更为宽广的视角拓展。如宋代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中的“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宋代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的“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后蜀欧阳炯《南乡子》中的“藤杖枝头芦酒滴,铺葵席,豆蔻花间趖晚日”,元代张翥《水龙吟·听房氏自然歌,求词为赋》中的“豆蔻珠帘,牡丹雪岭,小桃人面”,清代纳兰性德《鬓云松令·枕函香》中的“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以及现代词作家田汉《回春之曲》第一幕中的“椰子肥,豆蔻香,你受着自然的丰富的供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