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箱又名
山东豆腐箱,齐国豆腐箱、是山东省
淄博市的传统名菜,属于
鲁菜系。主要原料是豆腐,相传清乾隆帝南巡时,曾“临幸”
博山,招待用膳时,上有豆腐箱这道菜,
乾隆食后赞不绝口。口感细腻,浓香满口,皮韧馅嫩,回味无穷。其香其美,是语言和文字表达不出来的。
做法
原材料
原料:海米25克,猪
瘦肉、
冬笋、香菇各50克,分别切成末,豆腐500克。
调料:
花生油、盐、味精、油、酱油、
米醋、
湿淀粉、
芝麻油。
制作过程
制作豆腐箱时,先将豆腐切成六分方丁,寸二长方块,用花生油炸至金黄色捞出,再在豆腐块的一面切开一块皮(一侧不切断,起箱盖作用),挖出内里豆腐,再填上调好的馅料,盖好“箱盖”。馅料有多种多样,有
三鲜馅(
海米、虾仁、
猪肉)、
蟹黄馅、鸡肉馅等。一般多用
猪肉馅、什锦馅或素馅。猪肉馅制作方法是把海米、木耳用温水泡好,把猪肉、海米、木耳、葱、姜、肉分别切成末;炒锅内放花生油,烧开后投葱、姜、肉
煸炒至八成熟,加海米、木耳、盐炒匀入盘内,加
砂仁面或
胡椒面拌匀,填入豆腐箱内,盖好盖放入盘内,垛成塔形,上笼蒸约5分钟取出。另勺放
香油,开后加葱、姜、蒜末一煸,烹醋,投木耳、青菜、
水笋和酱油、汁汤,汤开后勾芡,汤浓后浇在豆腐箱上即成。
菜品特色
豆腐箱将豆腐切成均匀长方块,共十二块,放在六至七成热的油锅内炸成金黄色,取一平盘把豆腐蕊拿出不用,将炸制好的馅镶在豆腐块之间,上笼蒸一刻钟取出,浇汁。汁是用木耳、
黄瓜片、
西红柿片,做成咸鲜口的汁,略带酸味。将素荤巧妙搭配,口感细腻,浓香满口,皮韧馅嫩,回味无穷。其香其美,是语言和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只有亲口品尝才能感受到这道美食的无比妙趣,它给人的是色香味意形全方位的享受与快感。
美食的真趣在于它并不取决于烹饪材料是否名贵,也不取决于制作过程是否繁复,常常最平凡的烹饪材料、最简单的制作过程,却能做出最色香味俱佳的佳肴。山珍海味、精雕细作虽是美食的重要体现,但家常菜肴,故乡风味也自有一种独具的魅力,令喜爱它的人们萦绕心头,久久不忘。
营养价值
豆腐能清火,
肺热痰黄、
咽痛、
胃热口臭、便秘者较适宜。水土不服、遍身作痒、
皮疹,每天食豆腐,可协助适应水土。过食豆腐有
腹胀、恶心反应,
白萝卜可解。
典故
博山名菜——豆腐箱以其特有的风味,走遍博山的千家万户后,竟登上了人民大会堂
国宴之列,引起了中外客人的极大兴趣。然而,它的形成却鲜为人知。
大师傅。此人聪明能干,技术高超,在京都号称“博山厨师第一人”。
大约到了光绪年间,五十多岁的张登科因病回到家乡养病。不到一年功夫,他的病就好了。博山部分商贾,知道张登科是位烹调高手,便与他在当时窑业十分发达的山头合开了一家饭馆,取名为“庆和聚”。
一天,张登科在京时的掌柜到
周村去办货,顺路到博山看望他。客人到庆和聚时已是晚上,馆子里准备的菜肴全部销光,没有象样的菜招待客人。张登科灵机一动,用博山优质豆腐为主料,做一道箱式
素菜,主要配料是用炒过的蝇头豆腐、
海米、木耳、
砂仁粉等装入箱内,整个外观呈
箱形,用油炸成金黄色,勾芡后,更有金箱之感。席间,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客人,吃到这道别具风味的素菜时,赞不绝口。
客人问及张登科菜的名堂时,他只好说出实情,客人见菜的形状,又品尝过味道,脱口而出:“真象个金箱,就叫它金箱吧”。在座的一位客人,很是文雅,接过话茬说:“按吃法,叫金箱还不如叫开箱取宝
更合情理”。
于是,“金箱”这道菜渐渐在山头部分窑主的酒席上出现。这道菜出现时,是一个“大箱形”,吃时很不方便。张登科就将其改为若干个“小箱”凑成一个“大箱”。因为此菜是道素菜,山头人就按当地的命名习惯,管它叫豆腐箱。喜欢点“讲究”的人,还是称它为“开箱取宝”或“金箱”。
社会的黑暗,庆和聚的赊账总也收不回来,店铺濒于倒闭。这时,张登科在京的掌柜再三邀他去京城。借此,张登科又回到了北京,并将做“豆腐箱”的手艺带进京城。从这之后,京城里部分商贾的宴席了出现了“博山豆腐箱”,慢慢一些官僚的家宴上也时常见到“博山豆腐箱”这道菜。
博山“三大业”(煤炭、琉璃、陶瓷)的兴旺,与北京交易也渐渐多起来,饮食的交流也被重视,“博山豆腐箱”又传回博山,成为饭馆、酒家的“看家菜”。
到了民国初年,作为博山豆腐箱发源地的山头,有个“同心居”饭馆,掌柜的叫李同心,因烹调技艺超群,人称“天师傅”。他根据“豆腐箱”的作法,将其外形的“箱式”改为“塔式”,并将博山豆腐箱更名为“水漫金山寺”,使这道菜又赋新意。“水漫金山寺”共有四层小箱累成,上小下大,呈塔状,上菜时,在盘子的周围洒上适量的上好白酒,点燃后,关闭灯火,颇有烟雾水中
金塔时隐时现之感。
后来,在博山的酒席上,只要这道菜整个外形呈箱形的就叫它“博山豆腐箱”、“金箱”或“开箱取宝”;外形是“塔状”的都叫它“水漫金山寺”传至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