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豆类蔬菜锈病的症状很相似,在叶片正、背面初生淡黄色小斑点,稍有隆起,渐扩大,出现黄褐色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锈褐色粉末,即夏孢子。有时在夏孢子堆的四周,产生许多新的夏孢子堆围成一圈,发病重的叶子,满布锈疱状病斑,使全叶遍布锈粉。夏孢子堆一般多发生在叶片背面,正面对应部位形成褪绿斑点。后期,夏孢子堆转为黑色的冬孢子堆,或者在叶片上长出冬孢子堆。不久冬孢子堆中央纵裂,露出黑色的粉状物,即冬孢子。茎部受害产生的孢子堆较大,呈纺缍形。发病重时,易使茎、叶早枯。
豆类锈病均由
担子菌亚门,疼孢子菌纲,锈菌目,单孢锈菌属的真菌侵染所致。菜豆锈病为疣顶单胞锈菌;
豇豆锈病为菜豆单胞锈菌;蚕豆锈病为
蚕豆单胞锈菌;
豌豆锈病为豌豆单胞锈菌。病菌夏孢子都为单胞,短椭圆形、卵形或球形,黄褐色或淡褐色,表面有细刺;冬孢子为单胞,圆形、短椭圆形或近圆形,栗褐色,表面 光滑或仅上部有微刺,顶端有乳头状突起,下端有长柄。以上几种锈菌的寄主范围不同,豌豆锈菌是转主寄生,其他三种锈菌是单主寄生。菜豆、豇豆锈菌的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极少发现,而蚕豆、豌豆锈菌的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较为常见。
豆类锈菌以冬孢子随同病残体遗留在地里越冬,在南方温暖地区夏孢子也能越冬。次年春季,夏孢子随风传播侵染寄主,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由风传播危害。豆类在生长期间,主要以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高温(15-24℃)和高湿(重露多雾)是诱发豆类锈病的主要环境因素。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通风不良等发病也重。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迟播较早播的发病重。
发病初期 ,喷洒50%萎锈灵或7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每隔7-10天喷一次,共喷三次,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