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教育学术语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方式,它是学习的对象,它源于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基于课程内容的整合,主要策略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内容,并且要确立和加强其地位;二是其他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如果适宜用信息技术作为其载体的,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加以传播;三是信息技术并非万能技术,还需要为那些无法用信息技术来表达的内容保留必要的空间.比如缄默知识或意会知识。
选择准则
(1)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并充分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使学生成为社会中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包括学生以后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意到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平衡。
(2)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课程内容应该考虑到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即使在选择学术性学科的内容时,也应该尽可能地联系社会的需要,以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可以较好地发挥社会效用。此外,课程内容不仅要注意与现实社会的相关,而且还要注意与未来社会的相关。
(3)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课程内容是为特定教育阶段的学生而选择的。因此,选择课程内容时要能够注意到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并尽可能与之相适应,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对学校学习形成良好的态度。
组织原则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所谓纵向组织,也称序列组织,就是指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近年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序列组织原则。例如,布鲁姆等人所著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是强调学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按顺序排列的典型。在发展论者看来,学生生理的、社会的、理智的,以及情感的发展,都是按一定顺序从内部加以调节的。因此,课程内容的组织必须顾及学生发展的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教育家开始强调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原则,即要求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他们主张用一些所谓的“大观念”“广义概念”和“探究方法”作为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使课程内容与学生校外经验有效地联系起来。实际上,他们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关心的是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形式。
然而,这种横向组织也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①任课教师要精通或熟悉各门学科的内容,而教师队伍尚不具备这一条件;②学校课程表难以安排,学校现有的物资设施也跟不上;③学生难以应付通行的考试方式。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所谓逻辑顺序,就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所谓心理顺序,就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的统一。因为一方面,课程内容应该考虑到学科本身的体系。学科体系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内在联系的反映。通过学习科学的学科体系,可以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是为学生安排的,如果不符合学生认识的特点,学生就难以接受,那么再科学的内容也是无效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心理顺序是指学生的心理而不是成人的心理。
(3)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就是指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或称圆周式)则要在不同阶段上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但要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
直线式和螺旋式这两种在课程史上形成的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在现代教学与课程理论中仍然在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例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赞科夫主张采用直线式课程,而美国教育改革家布鲁纳则明确主张采用螺旋式课程。就一般晴况而言,直线式与螺旋式都有其利弊。直线式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螺旋式则容易照顾到学生认识的特点,加深对学科的理解。而二者的长处也正是对方的短处。其实,直线式课程和螺旋式课程对学生思维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前者要求逻辑思维,后者要求直觉思维。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8 21:12
目录
概述
选择准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