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全名:亨利·诺尔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4日〔一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男,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著名胸外科专家,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890年3月4日(一说3月3日),白求恩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一个牧师家庭,他从小有志于学医,要像祖父那样当一名外科医生,治病救人,献身人道事业。
1907年,白求恩毕业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欧文桑德城的专科学校。中学时期的白求恩,假期曾在加拿大轮船运输公司的客船上当过侍者。
1909年1月至7月,白求恩在多伦多市以北埃奇利村任小学教员;同年秋,进入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学医。1911年9月至1912年,白求恩在苏必利尔湖以北的边疆学院任教,白天在丛林里伐木,晚上为移民工人上英语和文化知识课。
1912年春,白求恩去往美国密歇根州、明尼苏达州等地,不久回到加拿大温尼伯任《温尼伯论坛报》记者; 9月,重入多伦多大学学医。
军队服役
白求恩在多伦多大学求学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8月,英国对德国宣战;9月8日,白求恩在魁北克省瓦尔卡蒂亚应征入伍,在加拿大第二战地医疗救护团服役,曾前往法国前线任担架兵,曾在比利时西北部的第二次伊普雷战斗中左腿负伤,伤愈后继续服役,战争结束回到加拿大继续完成学业。
四处游历
1916年12月,白求恩获得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白求恩在加拿大行医,也曾在军队担任上尉军医。1919年2月,白求恩退伍,后进入伦敦大奥蒙街儿童医院实习;同年秋,返加拿大安大略省,在斯特拉特福、英格索尔等地行医。1920年2月,白求恩加入加拿大空军,任上尉军医,研究产生飞行眩晕的原因;10月,退伍后去往英国伦敦,进入西伦敦医院实习。
1921年10月,白求恩赴爱丁堡皇家医院参加皇家外科医学会考试。1922年2月,被录取为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之后任西伦敦医院外科医师。
1923年,白求恩通过考试,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临床研究生。1924年初,白求恩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城梅奥诊所进修神经外科;同年秋,迁居美国底特律,12月初,在底特律开业行医。
患病修养
1926年夏,白求恩患上肺结核,先后在加拿大格雷文赫斯特卡利多疗养院、美国纽约州萨兰纳克湖畔阿迪龙达克山特鲁多疗养院治疗。1927年5月底,白求恩返回底特律行医,后因病情恶化,又回到特鲁多疗养院;10月,白求恩试用带有一定危险性的人工气胸疗法,最终在两个月时间里通过这种不成熟的疗法痊愈。
继续行医
病愈之后,白求恩赴美国纽约州雷溪州立早期结核病医院进修。3个月之后,返回加拿大,在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出任维多利亚皇家医院外科主任,一直任职到1932年秋。这期间,白求恩在加拿大、美国医学刊物上发表了《气泵与人工气胸一起的新组合》《呼吁肺结核患者尽早实施压缩治疗》《关于肺部螺旋体病的细菌诊断》等多篇学术论文。1932年5月,白求恩到美国底特律市赫曼·基弗医院临时主持胸外科部,同年,当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并担任学会理事会理事。
1933年,白求恩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顾问。1935年1月,白求恩回到蒙特利尔市,在北卡第维尔新成立的圣心医院出任胸外科主任;8月,赴苏联参加第十五届国际生理学大会;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
支援西班牙
1936年,
西班牙内战爆发,白求恩踏上赴西班牙的征程,于11月3日抵达马德里,一个月后建立“流动输血队”,为前线医院提供血液,挽救了许多伤兵的生命。1937年5月,在加拿大、美国巡回演讲,为西班牙战争募捐。
扎根中国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庆龄前往香港筹建
保卫中国同盟(保盟),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抗战情况并呼吁国际社会给予人道援助。白求恩了解到中国抗战情况,坚定了他前往中国的想法;同年底,白求恩前往纽约向国际援华委员会报名,请求组建医疗队到中国服务,并得到批准。不久,“加美医疗队”组建起来,白求恩任队长,加拿大女护士
琼·尤恩、美国外科医生帕森斯为队员。
1938年1月,白求恩率加拿大、美国援华医疗队赶赴中国;1月23日,到达汉口,医疗队与中国红十字会取得联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委员会总干事
林可胜正在筹建救护总队部,为国共两党军队提供医疗服务,他征询白求恩的意见,白求恩认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更需要医疗援助,于是决定北上延安,并于3月31日到达延安。
1938年4月1日午夜,白求恩在陕西延安凤凰山受到毛泽东接见。在延安居住生活期间,白求恩积极融入抗日和革命的大熔炉,他去抗日军政大学作演讲,赴党政机关作报告。开展医疗活动,为延安的干部群众看病做手术。
1938年4月24日,白求恩离开延安前往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5月,白求恩途经陕西省神木县贺家川八路军120师后方医院,对200多名伤病员进行了诊治,为20多名重伤员做了手术。在白求恩的手术中,八路军医务人员第一次接触到了输血技术,之后,输血技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医院逐渐推广;6月,白求恩到达驻在山西五台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并被受聘为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9月,任模范医院院长。
1938年11月至12月,白求恩第一次组建流动医疗队参加359旅组织的广灵至灵丘公路伏击战进行战地抢救,连续40个小时为71名重伤员做了手术;12月5日,白求恩在旅部医院对其中63名伤员进行了复查,三分之一伤员术后无感染。
1939年2月,聂荣臻批准白求恩再次组建流动医疗队支援冀中地区,除了参加战斗进行战地抢救,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帮助该地区建立流动医疗队。白求恩在冀中战地利用战斗间隙收集开办卫生学校的各种文件资料,物色教员,编写《外科教材》。
1939年4月,在冀中齐会战斗战地手术室,白求恩连续工作69个小时,为115名重伤员做了手术;10月,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白求恩率领医疗队进行战地抢救。战斗至次日下午,白求恩在40分钟内待敌人先头部队到达村庄前,为10名重伤员完成急救手术。
感染离世
1939年11月1日,白求恩带伤为一位患颈部丹毒并蜂窝组织炎的伤员做手术,手术中,他的手套被划破,伤员身上的细菌侵入白求恩原本受伤的左手中指,病毒很快发展到肺部,继而扩展到全身,进入他的血液,转为败血症。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因败血症医治无效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终年49岁;11月17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驻地群众为白求恩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白求恩家族在欧洲和北美有过显赫而传奇的历史,家族的祖先是法国胡格诺教徒,在美洲被称为清教徒。从14世纪起,家族就出过不少成功的医生和牧师。16世纪中叶家族从法国北部移居苏格兰,18世纪迁移到加拿大。白求恩的曾祖父安格斯·白求恩是一名冒险家,在美国、加拿大等地探险、游历,曾任职于垄断北美皮毛交易的西北公司,1810年曾到中国做生意。白求恩的祖父亨利·诺尔曼·白求恩是一名外科医生,是安大略省多伦多市三一医学院创办人之一,受祖父影响,白求恩少年立志,决心要成为像祖父一样的外科医生,因此连名字也和祖父一样。白求恩家族到了白求恩父亲这一代,由于白求恩父亲几次失去工作,原本富裕的家庭经济状况一度岌岌可危。
婚姻生活
1923年,白求恩和苏格兰姑娘弗朗西斯·坎贝尔结婚。据加拿大白求恩研究者拉瑞·汉纳特在其《一位富有激情的政治活动家》书中描述:弗朗西斯从其伯父那里接受了一笔遗产,两人随后去欧洲度蜜月,参观艺术馆、滑雪、旅游,在6个月时间里两人花掉了弗朗西斯从伯父那里继承的大部分遗产。1926年,白求恩患上进行性结核病,为了不拖累妻子,白求恩选择与弗朗西斯·坎贝尔离婚。
其他家族成员
个人爱好
白求恩一生热爱艺术,创作了较多的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广播剧、纪实文学、论文、壁画、摄影作品等。
主要成就
援助中国
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白求恩率医疗队在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线进行战地救治,4个月里,行程750千米,做手术300余次,救治大批伤员。1939年10月下旬,日军发动1939年冬季大“扫荡”,白求恩毅然推迟回国日期,带领医疗队从易县赶赴涞源前线。在晋察冀,白求恩先后直接参加了11次战役战斗的救治工作,为1290余名伤员施行外科手术,接受过他诊疗的根据地军民数以万计。
白求恩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运用于中国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建设,倡导创建了八路军“模范医院”,并适时总结经验教训建起“特种外科医院”,在冀西山地参加军区卫生机关的组织领导工作,创办卫生学校,为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许多超常的业绩和贡献。
白求恩在中国战斗生活了22个月,不仅带来了大批药品、显微镜、X光镜和一套手术器械,还带来了高超的医疗技术。并将自己的X光机、显微镜、手术器械、药品捐赠给军区卫生学校。
提出社会医疗制度体系
患上肺结核病,让白求恩对于社会医疗制度产生了思考。白求恩主张由政府资助结核病防治工作,他在蒙市郊区自设门诊室,每周六为贫困患者免费治疗。白求恩在苏联参加国际生理学大会期间,参观了苏联医院、疗养院,研究了苏联防治肺结核的措施。之后借鉴苏联的医疗制度,发起成立蒙特利尔人民保健会,主要改善人民医疗卫生条件。此后,白求恩多次在加拿大、美国医学大会上宣传社会化医疗,建议实行社会化医疗,并向政府提出为全体人民提供有计划的医疗服务的全面的、完整的方案。
技术器械创新
白求恩在20世纪20、30年代发明过一系列医疗手术器械,如肩胛骨提升器和牵开器、长肋骨剪或肋骨剪、肋骨剥离器等。1931年夏,白求恩和美国费城皮林父子公司签署特许专利协议,后者全权负责制造和销售由白求恩发明、并以“白求恩器械”命名的外科手术器械,此类器械共有22种之多,其中一些仍在使用。
白求恩在西班牙创制了流动输血车和野战伤员急救系统,被认为是各国现代军队普遍采用的野战外科医疗方舱(MASH)的雏形。在中国敌后抗日根据地,白求恩是战地输血的开创者。
白求恩提出战地外科手术三原则CEF,也就是close(靠近,离前线越近越好)、early(早,手术越早越好)和fast(快,手术速度越快越好),被奉为战场急救圭臬。
人才培养
白求恩在中国工作期间,组织制作各种医疗器材,给医务人员传授知识,编写医疗图解手册。倡议成立了特种外科医院,举办医务干部实习周,加速训练卫生干部。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
白求恩在中国工作期间编写了《游击战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战地救护须知》《战伤治疗技术》《模范医院组织法》等多种战地医疗教材。
人物精神
国际主义精神
毛泽东认为,纪念白求恩、学习白求恩,首先要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的精神。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白求恩是一位秉持国际主义精神、无私帮助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抗日前线、救死扶伤,最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奉献出生命。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自我牺牲精神,更是共产党人深刻的历史自觉。白求恩“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树立起“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精神和形象。这种精神和形象,对于无产阶级砸碎旧世界的锁链、取得最终胜利,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毛泽东对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的高度凝练,也是他对中国共产党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要求。毛泽东用两个“极端”来说明这种精神:“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这两个“极端”,也得到了根据地军民的一致认同:“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白求恩来到中国后,曾经请求党组织,不要把自己看成是瓷器摆设,而要把他“当一挺机关枪使用”,哪里枪响他就往哪里冲;当组织上要给他每月发100元薪金时,他坚决不接受。这种无私无畏的作风,充分体现了“他人第一”的原则,被毛泽东赞扬为“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立足服务人民的根本利益,立足平凡岗位,掌握好、运用好先进技术,反映的是无产阶级的事业观,是共产党人把个人与集体、“小我”与“大我”内在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白求恩也树立起了将职业、专业、战斗融为一体的典范。在边区的一年多时间里,白求恩日夜操劳,在抢救伤患的同时,还想办法办卫生学校、写教材、培训医护人员,帮助提升八路军的整体医疗水平。白求恩说,一定要学习好技术,“医药和外科上的好技术可以更快地医好病人,少有些痛苦,少有些不安,少有些死亡,少有些疾病,少有些残废。这一切事情都是我们的任务”。
白求恩对医疗专业的精益求精,其深层动因是热爱,更是责任和使命,是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解放事业的执着。没有这样一个前提,就很难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毛泽东指出,白求恩的精益求精精神,“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所获荣誉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发表文章
绘画作品
人物轶事
严以律己
刚到中国时,很多人觉得白求恩年龄大了,需要照顾,前线既危险又艰苦,想让他留在延安。白求恩知道后激动地跳起来,在窑洞里顺手抓起一把椅子向窗子砸去,椅子砸断窗棂飞落到院子里。白求恩激动地叫着:不要把我当成一个明朝花瓶那样的老古董,要把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
发现消毒不到位、手术器械没摆好、晚上护理值班打瞌睡、做手术时聊天抽烟、不肯为伤员洗澡洗脚、嫌伤口臭戴口罩等现象,白求恩都要发火骂人,长期失眠和高强度的工作加剧了白求恩的暴脾气。白求恩传记作者罗德里克·斯图尔特认为,边区的艰苦条件使白求恩承受着身心的双重压力,所以对很多事情显得反应过度。但是正如白求恩在1938年7月给毛泽东和聂荣臻信中说的那样:我本着布尔什维主义精神给出了上述批评,出发点只有一个,为了病人的舒适和健康,这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白求恩对医护人员的要求到了严苛的程度。某次,白求恩检查伤员情况时,发现一位伤员伤口没有处理好,他大发雷霆,问道手术谁做的?
王道建站了出来,白求恩咆哮道:你离开这里!你不配做医生。在白求恩英文传记里,这里使用的“离开”,其实完全可以译成“滚”。王道建的领导通过翻译向白求恩解释:王大夫是放牛娃出身,业务确实不精通,但是人品好、爱学习,是个好同志。经过反思,白求恩向王道建道歉:是我不对,我是法西斯,我不该骂人。
与聂荣臻的友谊
1939年11月12日,聂荣臻接到白求恩去世的电话时泪流满面。在工作和生活的交往中,聂荣臻和白求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聂荣臻对白求恩生活和工作上关怀备至、百般照顾,每次一起吃饭时,聂荣臻自己吃小米、咸菜,让白求恩吃少有的大米饭,并想办法找烤面包的师傅,而白求恩却从不搞特殊,总是说,“我不是来享受的”。白求恩生前和聂荣臻谈心、交流,聂称呼白“伯琴”,白称呼聂“亲爱的聂司令”。
1979年,在白求恩逝世40周年之际,聂荣臻写了《“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怀念白求恩同志》一文纪念。白求恩逝世50周年之际的1989年又写了《今天仍然需要提倡白求恩精神》发表,并以90高龄接受《人民日报》采访,可见他们的情谊之深。
人物评价
个人评价
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毛泽东 评)
白求恩大夫是一个能够让人的灵魂得到净化的人,是无产阶级最英勇的战士之一和被压迫民族最忠诚的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事家
聂荣臻 评)
白求恩是创伤外科最早的开拓者和推动者,至今许多基本外科手术方法和原理,都是白求恩奠定的。(加拿大原外科学会会长、创伤外科专家格兰特·斯图尔特 评)
白求恩是加拿大人民的优秀儿子,中加友谊的象征,他所代表的中加友好已经深深根植在两国人民的心中。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白求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时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
李小林 评)
组织评价
白求恩身上所体现的精神,与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高度契合。(
中国红十字会 评)
媒体评价
白求恩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长城网 评)
白求恩是一个斗士,是“八路军最老的一位战士”;他是一位医术精湛具有开创性的医学专家,也曾经是一位当时的绝症患者;他是一个热情洋溢的人,对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感,也是一位诗人和画家,一位设计师、摄影家和宣传家;他个性极强又情感丰富,脾气暴躁但不失温柔,纯真率性又满怀激情。(《
河北日报》 评)
白求恩是伟大的革命主义战士,他放弃在加拿大的优裕生活,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足迹踏遍晋察冀的山山水水,创造了战地救护的奇迹。他舍生忘死,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燕赵大地这片红色沃土上,留下了短暂而光辉的一页。(《
燕赵都市报》 评)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
《
白求恩大夫》是
上海电影制片厂、
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人物传记电影,由
张骏祥、
李舒田、
高正执导,
谭宁邦主演,
村里、
英若诚、
吴雪、
杨在葆、
田华等出演,于1965年完成,1977年正式上映。该片根据
周而复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贡献出生命的故事。
199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公司、加拿大国际影线公司、法国爱菲尔贝尔斯塔影片公司联合制作出品电影《
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该片根据加拿大记者赖斯寻获的白求恩亲笔书信以及笔记上所记载的个人经历改编而成。影片全方位展现了白求恩49年人生历程,演绎了毛泽东同志所论述的白求恩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精神内涵以及现实的感召力。
电视剧《
诺尔曼·白求恩》由
杨阳执导,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首播。《诺尔曼·白求恩》根据白求恩的自传、书信以及别人回忆录中对白求恩的描述等史实为基础进行创作,在加拿大、中国山西偏远山区、沈阳等拍摄,周期历时半年,讲述了白求恩49年的人生画卷。
文学作品
艺术雕塑
雕塑《
白求恩全身像》由
司徒杰于1956年创作,雕塑制作材料为“铜”,尺寸80cm×29cm×18cm,现收藏于
中国美术馆。
雕塑《白求恩》由
潘鹤于1978年创作,雕塑制作材料为“石”,尺寸60cm×45cm×50cm,现收藏于
广东美术馆。
人物画作
油画《毛主席会见白求恩同志》由
许荣初、赵大军、袁耀锷联合创作。
油画《白求恩》由宋韧、肖峰联合创作于1973年至1974年间。《白求恩》刻画了白求恩在战地手术时的镇定、果敢、沉着、智慧。《白求恩》问世后,被印成挂图、美术图片、年画、中小学生教科书插图等,影响广泛。
后世纪念
各界悼念
1939年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白求恩追悼大会,毛泽东题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国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唐县人民为了纪念白求恩,于1940年在唐县军城南关修建了白求恩陵墓。1953年,白求恩遗体移葬于石家庄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纪念故居
加拿大
白求恩故居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是一座两层小楼。1939年白求恩去世后不久,房屋就转卖给了别人。1973年,加拿大政府买下并改为白求恩故居,于1976年8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2009年,加拿大政府出资250万加元,为白求恩故居新建展览厅。2011年,加拿大政府按原始模样重新修建了白求恩故居,并在附近新建白求恩故居陈列馆。
道路命名
1971年8月1日,在白求恩的故乡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市举行了“白求恩路”的命名仪式,格雷文赫斯特市市长在仪式上剪彩并发表讲话,宣布正式命名格雷文赫斯特市的一条路为“白求恩路”,然后树立起“白求恩路”的路标。
纪念展馆
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坐落在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松岩口村。1938年6月,白求恩在松岩口村建立后方医院模范病室,模范病室原为龙王庙,长41米,宽28米,面积1148平方米。现存手术室3间,手术室左侧耳房1间为医务室,右侧耳房为消毒室,东西配房为病房。模范病室旧址东侧为“五台山纪念白求恩陈列室”,1969年建立,院内立有汉白玉碑一座,正面刊刻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全文,左右、背面分别雕刻着徐向前、聂荣臻、薄一波题词。纪念碑前立有白求恩全身汉白玉雕像。展览厅内陈列着白求恩在松岩口工作期间的图片、照片和复制的信件、日记等实物。
白求恩纪念馆位于
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内,于1973年5月设立,馆内展厅面积为542.9平方米,馆标为聂荣臻题写。纪念馆馆藏有白求恩的照片、书信、日记等文物及档案资料。
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保定市
唐县,纪念馆始建于1971年,1985年移址扩建,1986年11月,新馆落成,同年与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结为姊妹馆,同时向社会开放。 纪念馆占地面积45950平方米,建筑面积3255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两馆一堂”,正中是纪念堂,西侧是白求恩纪念馆,东侧为柯棣华纪念馆。馆内有《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中印人民的友好使者》两个基本陈列,共有珍贵历史图片370余幅,实物300余件。
武汉白求恩纪念馆于2010年7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由武汉市卫生局主办、武汉市第五医院负责承办。纪念馆分为室内纪念展厅和室外纪念广场两个部分,室内纪念展厅以文字图片为主,全面介绍白求恩同志光荣而值得铭记的一生。室外纪念广场由雕像和献花宣誓区组成。
纪念院校
1974年1月28日,加拿大约克大学一个学院正式命名为“白求恩学院”。约克大学代理校长在讲话中称,学院命名是为了纪念白求恩大夫,加拿大人民为白求恩大夫能在中国革命中做出贡献而感到自豪。白求恩学院从命名之日起举办中国周,举行关于新中国的讲座和讨论会,放映中国电影。
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始建于1937年11月7日,原名“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1938年,白求恩来到医院,帮助创建了八路军“模范医院”和“特种外科医院”。1940年1月,为纪念白求恩,医院命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前身是创建于1939年9月的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1940年1月,学校更名为白求恩学校。1946年6月,白求恩学校与张家口医学院合并,命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1978年,恢复校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2000年,与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成为新的吉林大学,称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建于1949年,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曾先后定名为长春医学院内科学院、吉林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00年,白求恩医科大学并入吉林大学,医院更名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前身是1936年11月建成的
伪满洲国新京特别市立医院。1978年,更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 2000年6月,白求恩医科大学与吉林大学等五校合并为新的吉林大学,医院更名为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前身为
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成立于1949年11月,时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春医科大学外科学院。1993年7月,医院主体迁入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址,命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中日联谊医院)。2000年6月,吉林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等5所高校合并组建新吉林大学,医院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09年,吉林大学将医院更名为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中日联谊医院)。
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白求恩口腔医学院)历史悠久,其口腔医学教育始于1948年。1976年,开设口腔医学专业。1985年,成立白求恩医科大学口腔医院。1989年,成立白求恩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00年,确立名称为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2009年,增名为吉林省口腔医院。2021年,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名吉林大学白求恩口腔医学院。
山西白求恩医院由山西省委省政府投资建设,2011年11月投入使用。医院为占地583亩,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内设25个行政部门,62个临床医技科室,20个教学机构和30个科研机构。
纪念奖章
“
白求恩奖章”于1991年设置,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共同颁发,授予具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并在工作中有卓越贡献的医务人员。
纪念基金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Bethune Charitable Foundation,BCF)是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全国性4A级公益慈善组织,2015年于民政部登记成立。基金会继承和弘扬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伟大风范和高尚情操,以人道、责任、传承为宗旨,在医疗健康领域构建公益慈善平台,广泛开展帮扶弱势群体及宣传普及健康知识等爱心公益项目,为发展完善中国社会救助机制而努力。
纪念雕塑
加拿大格雷文赫斯特镇白求恩铜像于2000年8月19日在加拿大格雷文赫斯特镇揭幕,铜像高约两米,白求恩身着八路军军服,右手拿着听诊器。加拿大总督阿德里安娜·克拉克森和中国驻加拿大大使梅平共同为铜像揭幕。
白求恩汉白玉雕像高1.3米,汉白玉质地,由刘庭芳于1940年雕刻完成。1953年3月,雕像与白求恩灵柩一起迁到石家庄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2001年,雕像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白求恩雕像高2.2米,为站立式圆雕。雕像由司徒杰于1956年开始创作,历时3年完成,之后安放在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内。1976年国际和平医院将第一次创作的汉白玉白求恩雕像送给白求恩医科大学(现
吉林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白求恩雕塑由中国医科大学第50期同学于1964年10月捐建,雕塑中的白求恩身穿白大衣,兜里装着听诊器,一只手拿着白衣帽,另一只手刚摘下口罩,足蹬红军时代的草鞋,脚缠八路军的腿绷,底座正面汉白玉石板上刻着:诺尔曼—白求恩(1890.3—1939.11),背面写着:五十期毕业留念(1964.10)。
苍南县人民医院白求恩雕像于2019年12月16日落成揭幕,雕像由汉白玉雕刻而成,坐落于苍南县人民医院行政楼前花坛中央,雕像的落成,旨在激励广大医护人员培养高尚医德,恪尽职守,争当白求恩式医生。
山西白求恩医院白求恩铜像于2020年1月3日在山西白求恩医院揭幕,时任山西省委书记
楼阳生出席揭幕活动。
纪念邮票
事迹展览
2010年10月13日,为庆祝中国、加拿大建交40周年,白求恩生平展在
宋庆龄故居开幕,此次活动由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
加拿大驻华大使馆联合主办,展览共展出了270余件珍贵文物和历史图片。
2024年11月7日,“信仰的光辉——白求恩生平事迹图片展”在
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展。展览分为前言、传奇经历多彩人生、不远万里援华抗战、抵达晋察冀、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最后的日子里、永远的纪念、结束语等8个部分,展出图片180张,展现了白求恩光辉的一生。
逝世纪念
1999年11月11日,为纪念诺尔曼·白求恩大夫逝世60周年,
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在北京举行座谈会 ,中国、加拿大有关人士200余人出席。
2009年11月12日,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北京
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纪念白求恩逝世七十周年暨毛泽东主席《纪念白求恩》一文发表七十周年。时任卫生部部长
陈竺在纪念会上赞扬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来自外交部、卫生部、宋庆龄基金会、白求恩纪念馆、加拿大驻华使馆等机构代表约200余人出席了纪念大会。
2019年12月18日,吉林大学纪念白求恩逝世80周年暨毛泽东发表《纪念白求恩》80周年大会在长春召开。当日,还举行了《
白求恩精神研究丛书》首发暨赠书仪式。
2024年11月12日是白求恩逝世85周年,也是
毛泽东同志《
纪念白求恩》著作发表85周年。当日,
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在
北京天坛医院共同举办主题为“弘扬白求恩精神,促进中加民间友好”研讨会。
2024年12月18日,吉林大学纪念白求恩逝世85周年暨毛泽东同志发表《纪念白求恩》85周年大会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举行,会上举行了《白求恩传人践行白求恩精神丛书》《白求恩精神研究文集》发布仪式,与会代表120余人参加纪念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