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夏
汉语词语
诸夏,与诸华华夏同义,是汉族古称,引申为指中原地区,进而可指中国。
释义
(1)、黄帝后裔周人建立的族群概念,汉族古名之一,同诸华华夏
春秋左氏传·闵公元年》:狄人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酖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人救邢。
盐铁论·执务》:齐桓公以诸侯思王政,忧周室,匡诸夏之难,平夷狄之乱,存亡接绝,信义大行,著于天下。
后汉书·西羌传》:平王之末,周遂陵迟,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于是渭首有狄、铠、邽、冀之戎,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骊戎,伊、洛闲有杨拒、泉皋之戎,颍首以西有蛮氏之戎。当春秋时,闲在中国,与诸夏盟会。鲁庄公伐秦取之戎。后十馀岁,晋灭骊戎。是时,伊、洛戎强,东侵,后十九年,遂入王城,于是秦、伐戎以救周。后二年,又寇京师齐桓公徵诸侯戍周。后九年,陆浑戎瓜州迁于伊川,允姓戎迁于渭汭,东及轘辕。在河南山北者号曰阴戎,阴戎之种遂以滋广。晋文公欲修霸业,乃赂戎狄通道,以匡王室。秦穆公得戎人由余,遂霸西戎,开地千里。及晋悼公,又使魏绛和诸戎,复修霸业。是时强盛,威服诸戎,陆浑、伊、洛、阴戎事晋,而蛮氏从楚。后陆浑叛晋,晋令荀吴灭之。后四十四年,楚执蛮氏而尽囚其人。是时义渠、大荔最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
晋书·江统传》:夫夷蛮戎狄,谓之四夷,九服之制,地在要荒。《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以其言语不通,贽币不同,法俗诡异,种类乖殊;或居绝域之外,山河之表,崎岖川谷阻险之地,与中国壤断土隔,不相侵涉,赋役不及,正朔不加,故曰「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平九土,而西戎即叙。其性气贪婪,凶悍不仁,四夷之中,戎狄为甚。弱则畏服,强则侵叛。虽有贤圣之世,大德之君,咸未能以通化率导,而以恩德柔怀也。当其强也,以殷之高宗而惫于鬼方,有周文王而患昆夷猃狁,高祖困于白登,孝文军于霸上。及其弱也,周公来九译之贡,中宗纳单于之朝,以元成之微,而犹四夷宾服。此其已然之效也。
春秋左传正义·闵公元年》:戎狄之心,若豺狼之兽,不可厌足也,言其当伐戎狄也;诸夏之国,皆亲近之人,不可遗弃也,言其当救也;宴安自逸,若酖毒之药,不可怀恋也,言其当自劳也。《·小雅·出车》之篇,美文王劳来诸侯,令贤臣出使,此臣在外思归,而以王事自勉,言:「我岂不思归乎?诚思归也,但畏此简书来告急耳。」诸侯有事,则书之于简,遣使执简以告命,告则须救,故畏而不归也。此简书者,同有所恶,则相忧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传称勤则不匮,安则败名,齐侯纵心宴安,不欲征伐,安则自损其身,故言酖毒以劝之。
原道》: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2)、地域概念,指中原地区。
吕氏春秋·慎行》:无忌说王曰:「之霸也,近于诸夏,而荆僻也,故不能与争。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以求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
淮南子·人间训》:费无忌复于荆平王曰:「之所以霸者,近诸夏也;而荆之所以不能与之争者,以其僻远也。楚王若欲从诸侯,不若大城城父,而令太子建守焉,以来北方,王自收其南,是得天下也。」
国语·楚语上》: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征南海,训及诸夏,其宠大矣。
史记·六国年表》: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三国志注·陆逊传》:超宣言曰陆机将反。及牵秀等谮机于頴,以为持两端,玖又构之于内,頴信之,遣收机,并收云及弟耽,并伏法。机兄弟既江南之秀,亦著名诸夏,并以无罪夷灭,天下痛惜之。
晋书·秦秀传》:蜀小吴大,平蜀之后,二将皆就加三事,今浚还而降等,天下安得不惑乎!之未亡也,虽以三祖之神武,犹躬受其屈。以孙皓之虚名,足以惊动诸夏,每一小出,虽圣心知其垂亡,然中国辄怀惶怖。当尔时,有能借天子百万之众,平而有之,与国家结兄弟之交,臣恐朝野实皆甘之耳。
旧唐书·郭子仪传》:臣闻雍州之地,古称天府,右探陇、蜀,左扼崤、函,前有终南、太华之险,后有清渭、浊河之固,神明之奥,王者所都。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兵强士勇,雄视八方,有利则出攻,无利则入守。此用武之国,非诸夏所同,秦、汉因之,卒成帝业。
(3)、犹指中国
穆天子传》: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䧙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后,陪臣秉政,强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作六国年表第三。
汉书·叙传上》:周失其御,侯伯方轨,战国横骛,于是七雄虓阚,分裂诸夏,龙战而虎争。
《隋书·礼仪六》:皇帝八玺,有神玺,有传国玺,皆宝而不用。皇帝负扆,则置神玺于筵前之右,置传国玺于筵前之左。又有六玺。其一「皇帝行玺」,封命诸侯及三公用之。其二「皇帝之玺」,与诸侯及三公书用之。其三「皇帝信玺」,发诸夏之兵用之。其四「天子行玺」,封命蕃国之君用之。其五「天子之玺」,与蕃国之君书用之。其六「天子信玺」,徵蕃国之兵用之。
《宋史·唐重传》:陜西宣抚使范致虚提五路兵勤王,至陜州。重遗致虚书,言:「中都倚秦兵为爪牙,诸夏恃京师为根本。今京城围久,人无斗志,若五路之师逡巡未进,则所以为爪牙者不足恃,而根本摇矣。然溃卒为梗,关中公私之积已尽;又闻西夏侵掠鄜延,为腹背患。今莫若移檄蜀帅及川峡四路,共资关中守御之备,合秦、蜀以卫王室。」
历史渊源
黄帝华夏人文初祖,夏商周是黄帝后代,周王朝自称夏,分封的诸侯国称诸夏或诸华,中国历史上出现跨氏族邦国的天下诸夏观念,王朝在各个地方分封了很多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在整个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都是融通周围各族的中坚力量,吸收夏商旧族及附近的蛮夷戎狄参加民族融合,使诸夏与各族融合为一个整体,这就是华夏民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5 13:43
目录
概述
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