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中国科学家在山东诸城进行第三次大规模发掘,最终发掘出了的一种
角龙科恐龙化石。2010年8月,针对这种恐龙发掘地以及形态等因素考虑,中国科学院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将其命名为“诸城中国角龙”。这也是自2008年1月开始的诸城市第三次大规模恐龙化石发掘以来首个被命名的恐龙新属种,也是这次科考发掘中的重大发现之一。
诸城中国角龙的头骨长度超过180厘米,宽度至少105厘米,在它的头部前长有一个超过30厘米的粗壮的角;在头后缘长有超过10个弯曲的角。研究发现,诸城中国角龙属于角龙科两大类群之一的尖角龙类,这一类群的身材相对较小。
然而,诸城中国角龙的发现模糊了角龙科两个亚群之间的界线。中国古生物学家徐星说,诸城中国角龙是已知最大的尖角龙类之一,大小更接近开角龙类,缩小了这两类角龙的体型差别。除此之外,诸城中国角龙还有其他一些特征更接近开角龙类,比如头后缘平滑。更有趣的是,它还具有一些见于小型的相对原始角龙类的特征。
诸城中国角龙的发现动摇了角龙科恐龙分类学和演化关系,对于研究白垩世恐龙迁徙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考价值。此前大型角龙类化石只在北美地区有所发现,而诸城发现的大量大型角龙类化石,打破了恐龙学界关于
亚洲没有大型
角龙的猜测,并提供了许多关于非
角龙科恐龙到角龙科恐龙形态转变的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