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生态学
学科
语言生态学是在人种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这些领域中对语言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其他信息
又称语言生态学,《语言与逻辑辞典》将其定义为“在人种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这些领域中对语言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尽管生态语言学学科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但生态语言观的产生由来已久,生态文化思想一直渗透于语言学研究之中。历史比较语言学家较早阐述了语言的有机性和语言发展的生态规律,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就认为所有的语言“都是有机体”,“语言是[人这一]有机生命体在感性和精神活动中的直接表现,所以语言也很自然地具有一切有机生命的本性。”他还认为,语言是人类生物能力的一部分,语言应视为人的天赋属物。
19世纪的语言学家施莱歇尔认为“语言有机体”与自然有机体有诸多相似点,语言发展的规律跟生物的进化进程是一样的,1863年他发表了《达尔文理论与语言学》一文,公开承认他的语言理论符合进化论的观点。他还采用生物学对植物分类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历史亲属关系,画出了印欧语系的谱系树形图,揭示出了语言体系中的生态规律。
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了著名的“转换生成语法”说,揭示了人语言能力生成的生理原理。他认为儿童天生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比如说是“语言习得机制”,认为“人脑的初始状态应该包括人类一切语言共有的特点,可称为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一切人类语言必须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系统,代表了人类语言最基本东西。”这一解释语言能力生成的生理机理的学说影响深远。
20世纪中后期英国伦敦语言学派代表者弗斯、韩礼德深入探讨了语言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典型语言环境”这一新的语义理论,认为语言形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环境的制约。这一学说可视为对生态学环境理论的借鉴。
在前人用生态语言观认识语言的基础上,当今众多语言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生态语言理论,使生态语言学日臻成熟。近年克里奥尔语研究专家Muhlhausler、丹麦语言学者ToveSkutnabb-Kangas、RobertPhillipson、奥地利语言学者Fill、日本语言学者宫冈伯人、我国语言学者刘海涛等人发表的系列著述充实、完善了生态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生态语言学研究有三个热点问题:
其一,语言的多样性问题,众多学者对语言的多样性是语言作为人类知识和经验存储器的基本条件这一点已形成共识。
其二,保护濒危语言、“弱语言”问题,2003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了关于濒危语言问题的专家会议,国际著名语言学家DavidCrystal做了题为CrossingtheGreatDivide:LanguageEndengermentandPublicAwereness的主题报告,一些语言学家还提出了拯救濒危语言的具体方略。
其三,语言人权问题,一些语言学家提出了反对“语言帝国主义”、“语言谋杀”,维护语言人权的理念,并讨论了与之相关的多语教育问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1 17:46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