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悖论
逻辑学和哲学名词
语义悖论(Semantical Paradox)是一类悖论
定义
语义悖论(Semantical Paradox)指的是语言哲学用语。指一种涉及标示、定义真理等语义概念应用的逻辑矛盾。著名的例子是“说谎者悖论”:如果这句话是假的,那么它就不是谎话,即它又是真的;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它就是谎话,即它又是假的。
悖论分类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兼经济学家弗兰克·拉姆齐(FrankPlumpton Ramsey) 于1925最早把悖论区分为逻辑悖论和语义悖论(英文:Semantical Paradox)两个类别, 见文献的第二章逻辑与数学基础(The FoundationsofLogic and Mathematics)。罗素悖论属于前一类,说谎者悖论属于后者。
拉姆齐认为,逻辑矛盾(Logical contradictions)涉及数学或逻辑术语(例如类,数),因此表明我们的逻辑或数学存在问题。而语义矛盾(Semantical contradictions)除纯逻辑术语外还涉及“思想”,“语言”,“符号”等概念, 根据拉姆齐的观点,它们是经验性(非形式)术语。语义矛盾也被称为认识论矛盾(epistemological contradictions)。《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悖论与当代逻辑“条目中介绍, 拉姆齐的这种方法被认为是目前的标准的分类方法(“Ramsey introduced the by-now standard distinction between 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contradictions”)。
有些悖论可能属于多个类别。柯里悖论可以像罗素悖论一样,采取集合论或属性论的逻辑悖论的形式。 但是它也可以采取语义悖论的形式,非常类似于说谎者悖论
解悖方案
罗素的分支类型论
英国哲学家罗素用他提出的分支类型论来排除这种悖论。认为悖论起源于自我指称的恶性循环,为了避免这种恶性循环,应区分类和个体(类的分子)。它们属于不同类型。同时,同一类型的谓词(命题函项)又区分为不同的价。 罗素在1908年提出恶性循环原则(Vicious-Circle Principle)并且表述如下:“无论是什么,如果涉及了某集合的全部内容,一定不得属于该集合。(Whatever involves all of a collection must not be one of the collection.)”。罗素使用恶性循环原则的主要动机是针对逻辑悖论和语义悖论。
然而在应用于普通的非正式定义时,恶性循环原则没有提供一种将有意义的东西与无意义的东西区别开来的清晰方法。 尽管如此,“恶性循环原则”还是给出了对合法概念和定义的特定解释的有效动机,这在罗素提出的“分枝类型理论”(Russell’s Ramified Type Theory)中得到体现。
塔尔斯基的真理论
弗兰克·拉姆齐认为逻辑悖论产生于逻辑系统之中,而语义悖论只涉及逻辑概念的应用,产生于对逻辑系统本身的谈论之中,故要克服语义悖论,应区分语言层次来消除语义概念的含糊性。
塔尔斯基(Alfred Tarski)在其提出的塔尔斯基的真理论中, 利用希尔伯特的对象语言元语言的区分来消除语义悖论,认为关于对象语言的真值等语义概念必须用元语言来定义。元语言对象语言更丰富,层次更高,可以克服语义悖论。
参考资料
Paradoxes and Contemporary Logic (悖论与当代逻辑).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Frank Ramsey (弗兰克 拉姆齐).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Curry's Paradox (柯里悖论).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5 19:46
目录
概述
定义
悖论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