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识,汉语一级字,读作识(shí或zhì),其本意为知道,懂得或旗帜。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古文〕𧨺《唐韵》赏职切《集韵》《韵会》设职切,𠀤音式。《说文》常也。一曰知也。《长笺》训常无意义。《玉篇》识,认也。《增韵》能别识也。
又见识也。《诗·大雅》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左传·襄二十九年》吴公子札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老子·道德经》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庄子·缮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扬子·法言》多闻见而识乎正道者,至识也。多闻见而识乎邪道者,迷识也。
又草名。《大戴礼·夏小正》三月采识。识,草也。
又州名。《唐书·地理志》识利州高丽降戸州。
又姓。见《姓纂》。
又《广韵》《集韵》《韵会》𠀤职吏切,音志。与志同。记也。《易·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书·益稷》书用识哉。《论语》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又《韵会》器之款镂为识。《史记·孝武纪》鼎文镂无款识。《注》韦昭曰:款,刻也。师古曰:识,记也。杨愼曰:三代钟鼎文,隐起而凸曰款,以象阳,中陷而凹曰识,以象阴。
又《韵会》通作志。《周礼·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郑注》志,古文识字,记也。
又《读书通》通作帜。《后汉·虞诩传》以采綖缝贼裾为帜。《注》帜,记也。
又《集韵》《韵会》𠀤式吏切,音试。义同。
又《韵会》表识,谓有所标表,令异日可识知也。《左传·宣十二年杜注》楚以茅为旌识,谓以旌旗为表也。《前汉·刘向传》不可不识也。《师古注》墓须表识。俱音试。
又《集韵》《类篇》𠀤昌志切,音炽。义同。
又《释名》识,帜也。有章帜可按视也。《前汉·王莽传》旌旗表识。《师古注》识读与帜同。
又叶式列切,音刷。《崔駰·达旨》传序历数,三代兴灭。大庭尚矣,赫婿罔识。
又叶施灼切,音烁。《苏轼·毛长官诗》宦游逢此岁年恶,飞蝗来时半天黑。羡君封境稻如云,蝗自识人人不识。 《集韵》或书作𧬣。
说文解字
识【卷三】【言部】
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声。赏职切
说文解字注
(识)常也。常当为意。字之误也。草书常意相似。六朝以草写书。迨草变眞。譌误往往如此。意者、志也。志者、心所之也。意与志、志与识古皆通用。心之所存谓之意。所谓知识者此也。大学。诚其意。卽实其识也。一曰知也。矢部曰。知、识䛐也。按凡知识、记识、标识、今人分入去二声。古无入去分别。三者实一义也。从言。戠声。赏职切。一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2 08:25
目录
概述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