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伪主义
科学哲学理论
证伪主义是英国哲学家波普尔关于科学方法、科学分界标准和科学发展模式的学说。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作出系统阐述。该学说反对归纳主义和以证实原则作为科学分界标准。认为没有一个普遍科学陈述可以从观察陈述推演出来,或者可以描述为观察陈述的真理函项。单个观察事实足以证伪全称陈述,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是经验证伪原则。证伪主义强调的科学方法是猜测一反驳方法或试错法。任何科学理论都是试探地被提出,然后加以检验。如果检验的结果表明这个理论是错误的,这个理论就要被放弃,为新的理论所代替。试探性理论总有可能是错的,在科学中应该贯彻批判的精神,通过批判性的讨论和研究,人们认识到这些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推动科学发展。
基本观点
证伪主义指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
思想方法
否定归纳法
归纳
归纳是已过去的事情证明未来的事情,过去不能证明未来,是从有限的事例推广到无限的定律,有限不能证明无限,在哲学上也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归纳不是一个严密的逻辑形式推理,而是一个概率推理,从单称命题过渡到全称命题缺乏逻辑
评价:归纳是认识论,不是逻辑理论,其本身是一个探索过程,不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
理论与观察关系
理论要指导观察,理论指导理解观察,观察到的东西如何理解离不开理论。
评价:在观察过程中带着一些不成熟的理论,在观察的基础上完善理论,在理论指导下理解观察,两者相互促进
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科学知识是科学世界的客观反映。而感觉只是信息,无法反映成理论。有限不能到无限,所有普遍性都是随意猜想出来的,不是论证出来的。
评价:科学不是认识过程,是一个猜测过程。
理论不能证实只能证伪
1多次验证不能保证普遍陈述的证实,理论不能被证实是由证伪主义引发的,证伪是找出理论的一个反例,从而否定理论,使其不能证实。
波普的两个约定
1、科学理论必须是一个严格的普遍陈述
2、科学理论要是有一个或几个理论被证伪,整个理论也就被证伪。
评价:这种理论的软肋是不允许科学理论的伪证存在。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
可以用经验伪证的理论就是科学,从逻辑上可能性上不能被证明的理论就是非科学。
可证伪度
一种理论容易被证伪的程度。越是普遍的理论越容易被证伪。
确认和确认度
一个理论被有限次证实的程度和有限次与经验符合的程度,任何理论不能被证实,可以被确认。
试错法
步骤:
1、出现问题
2、猜测各种理论或作假设
3、从各种假设或猜测的新理论中筛选出逼真度最高的理论
4、新理论又被证伪
科学和科学哲学中,可证伪性,被用来表示由经验得来的表述所具有的一种属性,即:这些结论必须容许逻辑上的反例的存在。作为对比的则包括形式上的或数学的表述,如重言式(由于定义的原因它们总是真的),数学公理和定理——这些表述不容许逻辑上反例的存在。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如卡尔·波普尔,宣称:一切从经验得来的假说、命题和理论都不是科学的,除非它们容许反例存在的可能。
一个主张“可证伪”并不意味着这个主张是“假”的。如果一个主张是可证伪的,则至少在理论上存在一种观测的方法(即使实际上没有进行这项观测也无妨),来表明这个主张不符合重言式的标准(即这个主张不总是真的)。对某种描述进行观测的逻辑前提是它描述的事物是存在的。
可证伪性是一种逻辑属性。因此,如果要表明一个物理定律是可证伪的,我们并不需要表明违反这个物理定律是真实可行的(这样会使其不再是物理定律);然而,我们只需要表明这个物理定律的例外情况在逻辑上是可能的。进一步说,逻辑上的可证伪性是一种对由经验得来的主张的规范,而不是用来说明反例存在的证据。
可证伪性是由经验得来的主张的必要属性——却不是充分属性。这意味着一个主张需要更多的属性使其成为经验上有意义的。一行字可能不能成为一项主张,而且即使这一行字是一项主张,也不表示其一定可以成为一个科学理论。
局限性
使证伪主义者陷于窘境的一个历史事实是,如果他们的方法论得到科学家的严格遵守,那么,被公认是科学理论中最佳范例地那些理论,就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因为早在萌芽状态就会遭到摈弃。可以举任何一种经典科学理论为例,无论是在提出之初或是到了晚些时候,都可以找到在当时被公认的、被认为与那种理论相矛盾的、以观察为根据的断言。尽管如此,那些理论并没有被摈弃,而它们之没有被抛弃就成了科学的幸运。以下是能够支持我的论点的几个历史上的例子。
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问世之初,曾经由于对月球轨道的观测而被证明为伪。几乎经过五十年,才把这个被证明为伪转给牛顿理论以外的其他原因。后来人们知道,这同一理论又与水星轨道的细节不一致,虽然科学家们并没有因此而摈弃这个理论。事实表明,要用一种保护牛顿理论的方式把这种证伪解释过去是永远不可能的。
第二个例子和波尔的原子理论有关,这个例子是由拉卡托斯提出来的。这个理论在发展初期,曾经与这样一种观测结果不相符合,即:某种物质在超过10-8秒的时间内是稳定的。根据这个理论,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内部沿着轨道围绕带正电荷的核运动。但是根据波尔当作前提来接受的那种经典电磁理论,沿着轨道运动的电子应该发生辐射。这种辐射将使电子失去能量而陷入核内。经典电磁理论的定量细节则把这种陷入核内发生的时间估计为10-8秒。幸而波尔不顾这种证明为伪而坚持了他的理论。
第三个例子涉及到气体运动理论,这个例子有助于说明那个理论的创始人明确地承认理论一提出就被证明为伪的情况。当麦克斯韦在一八五九年第一次发表气体运动理论的详细内容时就在同一篇论文中承认,这个理论被气体比热的测量结果所证明为伪。十八年以后,他在评论气体运动理论的后果时写道:
“有一些和我们现今对物质结构的理解一致因而无疑是使我们感到非常满意的,但是也还有一些却很可能会把我们从心安理得的状态中惊醒过来,而且也许会把我们最终从一向借以获得庇护的全部假说中驱赶出来,使我们进入成为一切真的知识进展前奏的那种彻底自觉的无知境界。”
运动理论内部的一切重要发展都发生在那次证伪之后。又一次幸运的是,这个理论并没有因为被气体比热的测量证明为伪而被放弃,而朴素证伪主义者至少会被迫坚持认为要放弃的。
参考资料
浅析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中国社会科学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8 15:17
目录
概述
基本观点
思想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