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
王炎执导的剧情片,由
李秀明、
李纬等出演,于1981年上映。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1975年冬天的川西葫芦坝。许茂老汉的四姑娘许秀云拒绝了三姐秋云给她说妥的婚事,不肯改嫁,引起父亲和姐妹们的不满。他们哪里知道,温顺贤良的秀云同情遭受丧妻和撤职双重打击的大姐夫+原大队支书金东水,爱怜死去的大姐丢下的孩子,心里舍不下他们。县里派颜少春带着工作组进村搞整顿。造反起家、与秀云离了婚的大队副支书郑百如感觉到政治气候变了,急忙装模作样地向许茂老汉和许家姐妹检讨赔情,又星夜闯进秀云住的小屋,要求复婚,遭到秀云的蔑视和拒绝。阴险狡诈的郑百如于是大肆散布流言,诬陷秀云与金东水有不正当的来往,在葫芦坝掀起一场风波。秀云蒙受不白之冤,遭到老爹的无情斥责、亲姐妹的怀疑怨恨、金东水的故意回避和工作组小齐的训斥。秀云走投无路,跳河寻了短见,幸被金东水救起。
秀云的行动震动了葫芦坝。经过调查研究,工作组组长颜少春停止了郑百如的工作,恢复了金东水的职务。许茂老汉和许家姐妹也明白了秀云的冤屈和追求。在颜少春撮合下,许茂老汉终于同意了秀云和金东水的婚事。在群众和工作组支持下,金东水制订的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开始得到实施,葫芦坝又有了生机。可是,全国又掀起了“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工作组被迫撤离。秀云依依不舍地为颜组长送行,坚定地表示,经过这场磨练,她什么都不怕了,她要同金东水、老爹和姐妹们一起,用自己的劳动,迎接葫芦坝明媚艳丽的春天。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1979年,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出版,很快被改编成为电视剧、舞台戏曲,同时也吸引了各电影制片厂的注意。北影厂的厂长汪洋决定由刚因影片《从奴隶到将军》而获奖的王炎担任导演,拍摄电影版《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当时王炎正在准备名为《拉车人》的剧本,故事也是反映“文革”后期农村基层实干者的故事。汪洋劝说王炎改拍《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因为《拉车人》的剧本已写过几稿,王炎对于更换拍摄对象有抵触情绪,但是,读完原作小说后,他被打动了。王炎之前在河南深入生活时接触到在“文革”中被批斗但仍踏实工作的村干部,深受感动,所以才决心要反映那些在“文革”中没有绝望并执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通人。他感到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主旨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决定接下任务并亲自写剧本。与此同时,八一厂也在筹拍《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并请小说作者周克芹担任编剧。1980年的年底,文化部电影局召开拍片协调会,但两家制片厂没有达成实质性意见。不久,北影厂率先开机。电影局默认了北影厂和八一厂“撞车”的局面。
创作主旨
王炎向摄制组提出的口号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表现生活,坚持不懈地向虚假作斗争。他要求摄制组的全体成员不要考虑如何表现自己的技巧,而应着力表现人物。
剧本改编
为了向真实生活靠拢,在改编小说时,王炎在基本保留小说原貌,以四姑娘秀云为中心的基础上,尽量去掉原作中纯客观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等介绍,让人物在规定情景中按各自的性格逻辑该怎么活动就怎么活动;不搞人为的戏剧性情节和场面,比如删掉原作中四姑娘跳水之前的一系列情节描写,把两次跳水改为一次;不追求情节的完整,以便给观众以更多的想像余地。
王炎认为许茂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老人,在改编时他保留了原小说刻画人物的细腻感人之笔,但对他所认为的某些分寸掌握不当之处进行了删改。如“连云场买油”一场戏,王炎认为小说描写许茂存心占李二嫂便宜,分寸上有点过了。在他看来许茂尽管自私,但本质上是个勤劳的庄稼人,不会故意坑害孤儿寡妇,所以,他把这段戏改成许茂好心提醒李二嫂当心市管会的人,当李二嫂求他买油时,他虽然出自私心低价买了油,但价格没有小说中写的那么低。而后面许茂遭围观、郑百如赶来解围的情节,则直接删除了。因为,王炎认为原作的写法把许茂的格调降低了,许茂的从热爱集体到自私自利应归咎于社会原因,不应过多地让这位善良的老汉处于难堪的境地。
对于反派人物郑百如,王炎感到小说对郑百如的描写得多少有些脸谱化,实际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品质恶劣、令人生厌,又够不上敌我矛盾的人。在王炎的理解中,郑百如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人,郑想对金东水落井下石,但不一定非要烧金家的房子;他强奸了四姑娘,却不一定还要利用职权诱奸七姑娘;他虽然是怕四姑娘揭发他,才提出复婚,但对于温柔贤惠的四姑娘并非没有一丝留恋。因此,王炎决心把郑百如写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只要使人们感到此人品质坏,四姑娘厌恶他,这个人物就算完成,至于他算不算阶级敌人,影片不必去回答。所以,王炎删去了小说中郑百如烧金家房子、虐待四姑娘、诱奸七姑娘、搞破鞋等情节。他还要求扮演郑百如的张连文不要“神头鬼脸”地去表现坏人,只要按规定情境不加做作地去体现就可以。
摄影要求
为了反映生活的真实,摄影师在片中较多地使用了运动镜头,尽量少拍客观镜头、固定画面。在拍摄时,多用实景,王炎还要求不能把真的拍成假的。例如“开会”一场戏,外景选在一座大庙,因为四川农村常把庙宇作为学校和社员开会的场所,而且剧组所选的大庙还保留着“四人帮”时期的一些标语,不需要剧组特意布置。在拍摄时,剧组找了当地社员做群众演员,把职业演员夹杂在其中,如果演员与当地群众不大像,就随时在化妆上进行调整。在拍农村小屋时,因为当时农村房屋窗户小,采光不好,所以无法实景拍摄。不过,在搭景时,导演王炎仍要求像生活中一样搭小房,而非为了方便拍摄把房子搭大。在色调处理上,虽然影片是在阳春三月在四川拍外景,但为了符合故事发生的时代基调,摄制组没拍摄那些美丽的画面,影片用色也不要饱和色,而是用一点灰调子。
影片评价
该片具有一种哲理色彩,显得含蓄而深沉,使人在沉思中获得力量,但由于影片的基本故事是四姑娘的爱情遭遇,因而从情节上来说雷同于其他改编本。北影厂对四姑娘的刻画浓墨重彩,细腻深沉,对郑百如的刻画也摒弃了那种脸谱化的手法,把一个政治投机分子写得很有真实感。该片不搞人为的戏剧情节与场面,更不离开生活去编一些玄而又玄的东西,也没有为了追求情节的完整而忽略对人物的刻画。创作者的镜头始终对准人,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渲染,使人物在银幕上活跃起来。与八一厂版本相比,它显得更生活化,更真实,然而由于过于忽略了情节的完整,又使人感到脉络不清,有的地方流于平淡。(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章柏青评)
该片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性格比较忠实原著精神,在艺术风格上保持了一种清新、质朴的格调,讲究生活的自然和真实,对时代背景、主要线索交代得比较清楚,首尾比较一致。但是,与原著比较,该片总给人有不满足的感觉,主要是戏太平淡,没有充分体现原著强烈的感情色彩,不是失之过火,而是失之过温,不能激发起观众感情上高度的爱和憎的共鸣。(四川省作家协会理事
谭洛非评)
该片既保留了原作的艺术特色,而且发挥了视觉的特点,对原作做了一些补充和丰富。该片和原小说一样具有质朴、真实的现实主义风格,不以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去吸引观众,而是以真实深刻的性格刻划、富有乡土气的场面描绘,以及日常生活场景和人物关系的描写,主人公的命运的变化紧紧地扣人心弦。含蓄而细致的人物内心活动的刻划是该片突出的艺术特点。影片以不同的时空巧妙组成的画面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对反面人说的刻划也不简单化,不做浅、露的描写。李纬、李秀明很出色地创造了角色,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该片的艺术风格比较质朴、含蓄,但有些地方过于质朴,含蓄得过了头。比如影片对郑百如的揭露比较含蓄,没有点出他干的坏事,没有交代他复婚的险恶动机,对于没读过原作的观众来说,就会削弱一定的艺术效果。(中国剧协原书记处书记颜振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