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非,男,1970年生,安徽滁州人。2003年毕业于
佐治亚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托兰斯创造力和资优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2003.5-2005.5为
北京大学心理系博士后。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号D-14-008),
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致力于
完美主义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
审美心理学与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完美主义与
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作出了努力,探索了针对
完美主义和强迫性人格的感受分析咨询模式,出版著作《
完美主义研究》等。
人物经历
1970年生,安徽滁州人。1992年毕业于
上海交通大学(学士)。1992-1996,任
安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助教。1996年留学美国。1999年毕业于
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2003年毕业于佐治亚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心理系托兰斯创造力和资优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2003.5-2005.5为
北京大学心理系博士后。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号D-14-008),
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
研究领域
审美心理学与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完美主义与
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做出了长期的努力,探索了针对完美主义和强迫性人格的感受分析咨询模式。
主要作品
出版著作
《
完美主义研究》(2010)、《感受的分析: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的心理咨询与治疗》(2012),译著《心理勇气》(2009)、《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2011)等。参编《
心理评定量表手册》(郑州大学版)(2011)、《环境与人类心理》等。訾非对于诗歌艺术有独到的审美见解与感受,曾出版诗集《七月菜畦:訾非诗选》(2012),小说《悬浮于风》(2023)。
发表论文
1. 訾非. 沙盘作为媒介的感受分析治疗:以权威畏惧感的心理干预为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年10期.
2. 訾非. 焦虑梦的运作机制研究.医学与哲学,2009年第1期.
3. 訾非. Dabrowski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对超常教育的启示.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6), 728-733.
4. 訾非. 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心理科学, 2004, 27(4):943-945.
5. 訾非. 积极完美主义问卷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第4期
6. 訾非. 消极完美主义问卷的编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15 (4):340-344.
7. 訾非, 周旭. 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6): 560-563.
8. 訾非. 走向进化与生态审美心理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1): 44-49.
9. 訾非, 周晓林, 刘兴华, 潘苗苗. 完美主义者对不完美图形的注意偏好研究,心理科学, 2011, 34(3): 532-537.
译著
訾非、田浩译 心理勇气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译者序
本书作者丹尼尔·普特曼(Daniel Putman)是威斯康星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Fox Valley)的哲学教授,写有《Human Excellence:Dialogues on Virtue Theory》等专著和论文。《心理勇气》一书出版于2004年,是一部结合心理学、哲学、伦理学的佳作。
Putman把勇气分成三种类型:生理勇气、道义勇气和心理勇气,它们分别与人类在各种生存境况和处境中的自我选择有关。简言之,勇气是克服对死亡和痛苦的畏惧、直面现实、为所当为的一种力量。生理勇气要克服的是对“生理死亡”(身体的死亡和痛苦)的恐惧;道义勇气要战胜的是对“社会死亡”(被社会、团体抛弃)的恐惧;而心理勇气要克服的是对“心理死亡”(稳定感、控制感、自我感等的丧失)的恐惧。Putman在本书中着重探讨心理勇气。当然,在生活中,三种勇气是相互交织的。
中国人对勇气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中庸》有言:“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这是把勇气看成人格三个最重要品质之一。孟子认为真正的“大勇”是“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他所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约略等同于本书所指的“道义勇气。”古人对勇气的类型也有过探讨,荀子曾有“上勇”、“中勇”和“下勇”之辨;庄子在《秋水篇》里曾区分壮士的勇气、渔人的勇气、猎人的勇气和圣人的勇气,并推崇知穷知通、临大难而不惧的“圣人之勇”。鲁迅曾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正视命运和人生,应该是包含本书中谈到的所有三种勇气了。
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勇气都是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这财富是无法继承的。在如今这个强调快乐的时代,勇气的价值在被逐渐淡忘。培养“智、仁、勇”的完整人格的教育传统,早已简化成智育一枝独大的局面,而这个“智”又缩略成了“智力”,甚而数理逻辑的“智能。”这种对“勇”的放逐和淡忘的局面,在历史上并不鲜见。而这又实在是个问题。没有勇气,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智与仁,甚而不会有真正的心理健全。
译者认为,普特曼教授对心理勇气的归纳分析,不单会对一般读者有所启发,也将对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产生影响。我们能够看出,作者提倡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培养心理勇气,这是一种
积极心理治疗的思路。但是,在精神分析流派或认知-行为流派的心理治疗中融入这个概念,也恰如其分。其实,
新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自我力量”(ego strength)与心理勇气存在某种耐人寻味的关系;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决断训练、
满灌疗法、系统脱敏等都需要心理勇气的参与。本书第二章,“勇气和焦虑”,对于强迫症等焦虑相关障碍的治疗者和患者一定会有帮助。诚如朱建军博士所言:“强迫症心理问题的关键是缺少勇气,不敢面对变化和新奇。治疗的关键就在于培养他们的勇气……。”“养浩然之气”,或许是战胜焦虑的良方。
最后,译者郑重感谢本书万千心理的孙琦编辑,由于她不辞劳苦的工作,才使本书的翻译授权成为可能。还要感谢王小英女士,她把部分翻译手稿输入电脑,并对文字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佩服她直面这些枯燥工作的勇气。
本书由訾非和田浩共同翻译完成,訾非主译本书序言、第一章和第三章,田浩主译导言、第二章和第四章。我们的翻译态度是认真、仔细的,但错漏之处必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訾非 田浩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
出版图书
学术观点
完美主义
訾非认为,完美主义者过分追求完美,主要不是因为这个人他比其他人有更强烈的“完美欲”,而是其他更为强烈的动机叠加在完美欲之上。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动机叠加”。他认为“完美欲”是一种“冷动机”,它在人类内心并不强烈,而追求成功、害怕失败等“热动机”叠加在完美欲之上,才使得完美主义者看上去非常执着于完美。其实他们是畏惧不完美背后的失败和不幸,渴望完美背后的成功和荣耀。(见訾非,《完美主义研究》, 2010)。
完美动机
訾非提出,有四种“完美欲”(完美动机):(1)是其所是(合乎想象)、(2)十全十美、(3)最佳、(4)越来越好。人在得到自己期望的对象,并且对象的面貌与期望完全一致时,就产生了完美的感觉,这就是“是其所是”的意思。完全、完整、所期望的各部分都被得到,这种情况也让人产生完美感。得到最佳的,或者成为最好的,产生完美感。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好,这种“蒸蒸日上”的感觉也属于完美感。
人类追求这四种感觉,此类追求合称为“完美欲”。(以上内容详见《完美主义研究》,2010)
焦虑梦的运作机制
訾非提出焦虑梦的触发机制是从“核心情绪”至“情绪相关记忆”再至“梦境”,认为焦虑梦是梦者一段时间以来的相似焦虑主题整合的产物。他还把梦境中突然出现的情绪转化解释为“梦的漂移作用”。(见 訾非. 焦虑梦的运作机制研究. 医学与哲学,2009。)
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訾非认为,在中国文化环境下,强迫性人格倾向与
强迫性人格障碍是相当常见的。强迫性人格障碍与强迫症在诊断与治疗上都存在重大的差异,但是目前国内心理学界对于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不够重视,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时常与强迫症相混淆。他尝试用“感受分析”的方法进行面向强迫性人格障碍者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见《完美主义研究》;或:訾非. 沙盘作为媒介的感受分析治疗:以权威畏惧感的心理干预为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年10期.)
权威畏惧感
訾非提出,应该从感受的层面研究权威主义等人格与社会现象。权威畏惧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都构成影响。他发现,权威畏惧感与焦虑、抑郁、强迫、低自尊等一系列心理困扰有关,并认为完美主义心理的一个主要来源之一是权威畏惧感。
生态主义心理学
在《感受的分析: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一书中,訾非主张心理学研究应该由借鉴经典物理学范式向生态学范式的转化。各种心理元素与整体人格的关系类似于生命个体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它们往往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只能采用生态学的范式。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对于心理问题与
心理障碍的发生也只能用生态系统的眼光去分析,而不应采用还原论的、线性的的归因方式去分析。他认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
生态心理学、叙事心理学、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自体心理学与主体间性理论等研究领域,体现了心理学的生态主义转型,可以用“生态主义的心理学”(ecologistic psychology)去描述这些新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