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端
古代神话传说中祥瑞之兽名
角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祥瑞之兽名。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其说始见于汉。
象征
角端是速度快、信息灵、保境安民的象征,也是当代角直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于民精神的象征。立角端为镇标是一种集历史、人文、民俗、传说于一体的绝好创意。
文献描述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独角兽(也有学者将其认为是大熊猫),有时作为艺术形象被做成避邪之物(比如今天河南省的宋陵)。可日行18000里,通晓四方语言,只有明君,它才捧书而至,护驾身旁。
古书中这样描述:《宋书·符瑞志下》:“角端者,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君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之事,则奉书而至。”
上林赋》:“其兽则麒麟、角端。”郭璞注:“角端似貊,角在鼻上,中作弓。”
清王士祯《陇蜀馀闻》:“角端,产瓦屋山,不伤人,惟食虎豹。山僧恒养之,以资卫护。又近于渠搜发献鼠犬。人常置其石造像于门,驱邪也。”
角端雕刻
角端,亦作“端端”、“畣端”,有人称其为“獬豸”、“豸莫”、“独角兽”等。麒麟头,狮身,独角,长尾,四爪,上唇特长,有的前伸,有的向上卷。其雕刻式样为体质厚重丰硕,胸脯突出,长在鼻端的独角极为夸张,呈现如一种雄狮吼啸状,气势十分壮观。据资料可推知,在宋帝陵群中,截至1997年,共存角端13件,而1984年应存14件,50年代应存15件,原建时共16件。
角端在现分布,宋宣祖永安陵,今无此兽。但郭湖生、戚德耀、李容淦于五十年代末对此陵进行调查时,还见到一件。宋太祖永昌陵、宋太宗永熙陵、宋真宗永定陵、宋仁宗永照陵、宋英宗永厚陵、宋哲宗永泰陵现存角端两件,宋神宗永裕陵,现存角端一件。
有翼神兽的造型,较直接的源自于波斯,但可远溯至希腊。翼翅,在此已不仅仅拘囿于飞行之功用,它更多的是象征了一种神圣性。翼翅与神兽相结合的有翼神兽,也便成为了历代帝王最为钟爱之物。据记载,头上一角者为麒麟,二角者为辟邪,无角者为天禄。实际上神兽的雕刻并非严格于此,宋之角端概括了从南北朝到唐的诸多种神兽如麒麟、天禄、翼马等的多种特点而加以变化。它头如麒麟,独角,但上唇又特长,狮身,有翼,四爪,集中代表了宋代神兽石雕的特色,同时也为明清诸陵石雕的麒麟等所继承。史书中对角端的记载,可知此兽有三种面貌。一为猪型;二为麒麟型;三为牛型。实则角端为一种象征性兽类形象。
有关于角端之记载,始见于汉代。《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有如下记载:“兽则麒麟、角端。”可知古人之于角端祥瑞之说,与此早已有之。缘何角端之于历史会呈现如此地位呢?由其造型可知,角端似麒麟而又非麒麟,且总体造型又多如猪、牛。在汉、唐煊赫的气势之下,是不会钟情于此类畜兽型祥瑞造型的,只有威猛的狮虎变形才能与汉唐盛世相匹配。且由书中记载也可知,早先人们大多注意的是角端独角的实用性功能,将其多视为角弓之材料的来源。由此也可注意到,角端于汉唐之时,多为实用而存,并未被加以神化。宋代是角端彻底被发掘、神秘化的主要时期。其更多的祥瑞之意是于此时被加入的。也就在此时,这种原本也许较为真实的异域兽类,在加翅、卷唇后,被中国人改造利用了。但角端在型制上的与天禄、辟邪的明显继承关系,又可看到历代人们在思想、工艺上的一脉相承。明清人向往于汉唐之时的恢宏大气,而不会眷顾与宋人的半壁江山,因而将角端形象复归于麒麟,也便成了理所当然之事。角端也由此结束了其在宋代的独特地位,完成了其在历史上的昙花一现后而得以功成身退。
角端,与历代的麒麟、辟邪、天禄、獬豸等,共同构成了我国封建王朝的嘉瑞体系。透过它们,可看到一个民族的永恒的精神追求,一个有着漫长的封建历史的古老民族的心理折射。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历代匠师们高超的技艺,在它们身上也得到了极好的表现。
“角端,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达方外幽远之事。”——《宋书》是沟通神界与人间的桥梁,更加倾向于信使,可看做神兽界的赫尔墨斯
角端弓
用异兽角端牛之角制成的弓。《后汉书·鲜卑传》:“又禽兽异於中国者,野马、原羊、角端牛,以角为弓,俗谓之角端弓者。”
角端牛
古代 鲜卑 异兽名。状似牛,角在鼻上,故称。《后汉书·鲜卑传》:“又禽兽异於中国者,野马、原羊、角端牛。” 李贤 注引《前书音义》:“角端似牛,角可为弓。”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14 21:34
目录
概述
象征
文献描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