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山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
灵丘县城东南15公里的觉山山腰。
觉山又称悬钟山、普照寺。寺周高山环抱,寺内
古柏森森,景色宜人。
历史沿革
觉山寺,始建于
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现存是清
光绪年间觉山寺第二代宗师龙诚
和尚重修的,整座寺院精巧玲拢,
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各大小
禅院有134间,并位于三条轴线之上,显得错落有序,但最为称奇的是觉山寺的
白塔、水井和山峰在同一个高度上,都是13丈,留下了“塔井山齐(奇)”觉山寺的美名。
觉山
寺庙内的佛教殿宇了非常齐全,有钟楼、鼓楼、梆楼、点楼、
天王殿、
金刚殿、
罗汉殿、韦驮殿、
弥勒殿、贵真殿。
大雄宝殿及丈昌阁和魁星阁等等。由于该寺位于群山环抱之中,集天地山水之灵气,融入了许多传奇色彩,其中韦驮殿东西两侧的墙壁上留下了一幅对联,初看似龙飞凤舞,笔体独特,书写刚劲有力,细细品昧,如风如雨,不知所云。
民间传说
相传这幅对联为觉山寺
清朝宗师龙诚
和尚的手笔,龙诚和尚乃当地一目不识丁的农夫,少年偶遇一白发白须的老人,此老是传说中的海音法师,经他点化之后,龙诚和尚对经文和武功无一不通,而他所学究竞源于何方,出于何家,还是一个谜。大雄宝殿内墙壁上所画为八洞神仙,线条自然流畅,服饰搭配得体,体态丰满匀称,色彩清新艳丽。奇怪的是壁画中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神仙面容都一样,轮廓清晰,细眉长目,鼻准方直,两耳垂肩,朱毫点唇,给人一种端庄肃穆和慈祥之感。这些道教神仙的面容与
佛祖的面容特征一样,可见该寺是二教合一的典范。
建筑风格
塔的2—13层用斗拱支撑挑出的窟檐,密檐层层递减,顶部作攒尖式,上置铁刹。整个砖塔雄深刚健,砖雕精美,玲珑壮观,是我国现存
辽塔的典范。位于寺西南侧约百米处的山丘上,有一5.23米高的小砖塔。塔侧一井,深13丈。三者合称“塔井三奇”。寺院存有
辽、
明、
清各代碑刻11通。
从山门向北的东轴依次为魁星阁、碑厅、梆楼、点楼、金刚殿、弥勒殿;中轴为山门钟楼、鼓楼、
天王殿、韦驮殿;西轴为
文昌阁、
藏经楼、
罗汉殿、贵真殿。各轴均有配厢。总计屋宇134间,占地8100平方米。全部建筑依傍山势,自前向后逐步升高。
寺庙古塔
砖塔建于西轴前院中部,现存塔重建于辽
大安六年(1090),为平面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构塔,总高43.54米。下部施双层基座。第一层呈方形,边长为19.6米,上置八角须弥座,座上设普柏枋,上承平座斗拱。塔身第一层由塔壁和内室组成,平面八角,南北开券门,塔室中心柱南雕卧佛1尊,柱北雕千手观音,四壁绘有60平方米的辽代壁画,至为珍贵。
觉山寺之所以成为北万名刹,还与它的奇山秀水有关。觉山寺四周山势相互绵延,形似莲台,把整座寺院托在当中,而东侧的山峰相对高大,体现了阳刚之美;西侧的山峰相对矮小,则显示了阴柔之美,其中东侧有两个山头对在一起,形成一个凹宇形,像搁毛笔的笔架,名叫
笔架山,代表的是文运亨通;东南侧的一座形似
棺材的山头高高凸起,古代棺有时也通“官”,材通“财”,那么棺材即有官有财。同时显示出文运、官运和财运,在北方
寺庙中此父为一奇也。
主要景点
从山门向北的东轴依次为魁星阁、碑厅、梆楼、点楼、金刚殿、弥勒殿;中轴为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韦驮殿;西轴为
文昌阁、
藏经楼、罗汉殿、贵真殿。各轴均有配厢。
总计屋宇134间,占地8100平方米。全部建筑依傍山势,自前向后逐步升高。砖塔建于西轴前院中部,现存塔重建于辽
大安六年(1090),为平面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构塔,总高43.54米。
下部施双层基座。第一层呈方形,边长为19.6米,上置八角须弥座,座上设普柏枋,上承平座斗拱。塔身第一层由塔壁和内室组成,平面八角,南北开券门,塔室中心柱南雕卧佛1尊,柱北雕千手观音,四壁绘有60平方米的辽代壁画,至为珍贵。
佛殿结构
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台基上,广深各3间,面阔7.15米,进深7.12米,平面看去,近似一正方形。大殿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广,其翼角下四根粗大的擎檐柱均为后世所加。屋顶施灰筒瓦及硕大的琉璃鸱吻。此殿的琉璃脊饰当为金代所改,但仍保留古风。
佛殿檐下四周设台明,正面明间台明下安装踏跺,殿身四周为圆形木柱,柱间施阑额,不用
普拍枋。殿身各柱柱头卷杀平缓优美,柱上施斗口跳斗拱,均用足材拱,跳头上施替木承托撩檐槫。壁内施两道单材柱头方,方间用小斗承托。
柱头方表面柱头部位刻出泥道重拱,各面柱头铺作之慢拱拱身甚长,形制古朴。正立面明间正中施补间铺作一朵,亦为斗口跳,但用单材。山面及北立面明间无斗口跳,仅于上层柱头方上隐刻一斗三升斗拱。转角铺作45°斜向出跳用足材拱,正方向上的出跳均用单材。
殿身结构为典型的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现存的几根直抵于四椽栿下之柱均为后世所补加。明间前后檐平槫下施襻间。平梁上施驼峰+蜀柱承托横拱,拱上施替木承托脊槫。
山面斗拱柱头铺作里转出一跳华拱承托箚牵。角部用45°递角梁。殿内梁架及斗拱上保留有简单的清式彩绘,山花壁内尚有部分
清代壁画残迹。觉山寺大殿规模不大,但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这体现了
唐代建筑的特点。觉山寺大殿虽然具有很多后期修缮的痕迹,但其依然是我国现存
唐代木结构古建筑的珍贵实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塔的2—13层用斗拱支撑挑出的窟檐,密檐层层递减,顶部作攒尖式,上置铁刹。
文物保护
灵丘觉山寺,现为
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与它邻近的四周县区,有待开发的文化与自然风景旅游资源还非常丰富。其中如北岳
恒山南麓的
汤头温泉(北魏文成帝拓跋曾在此建温泉宫)、曲寺石像冢群和
太白维山等等。在山西省的名山系列中,觉山海拔确实并不算高,但其具备三个明显的特色:一是具有鲜明北国韵律的右河侵蚀下切类地貌风光,二是拥有相对集中的一批北魏文化的历史遗存文物,第三则是,以“太行八陉”中的第六陉蒲阴陉为标志,觉山正处于这条著名古道的要冲位置,它足可使身临其境者充分领略到古人行路之难的情形。从觉山寺前奔腾而去的唐河在历史上曾经是一条大河,河水离开觉山向东南不出30公里孥是入河北海上涞源县境。就在这不到30公里的流程中,觉山以下又有上寨河、千峪河一、四条支流汇入唐河。这里峡谷深长而人烟稀少,有着良好的水面造景环境。也许不用很久,在此又见到一幅壮丽理想的觉山山水长卷吧。
古人曾有笔记记曰:觉山“山空月明时,岩际尝闻棋子剥啄声或笑语,至夜分不息。土人以为飞仙往来也。”觉山真是静谧,静得使人感到和它1500余年前的显赫际遇有些不相协调。鸣呼!真乃是觉山沧桑尤若千载一瞬啊。
寺内景观
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台基上,广深各3间,面阔7.15米,进深7.12米,平面看去,近似一正方形。大殿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广,其翼角下四根粗大的擎檐柱均为后世所加。
屋顶施灰筒瓦及硕大的琉璃鸱吻。此殿的琉璃脊饰当为金代所改,但仍保留古风。佛殿檐下四周设台明,正面明间台明下安装踏跺,殿身四周为圆形木柱,柱间施阑额,不用普拍枋。殿身各柱柱头卷杀平缓优美,柱上施斗口跳斗拱,均用足材拱,跳头上施替木承托撩檐槫。
壁内施两道单材柱头方,方间用小斗承托。柱头方表面柱头部位刻出泥道重拱,各面柱头铺作之慢拱拱身甚长,形制古朴。正立面明间正中施补间铺作一朵,亦为斗口跳,但用单材。山面及北立面明间无斗口跳,仅于上层柱头方上隐刻一斗三升斗拱。转角铺作45°斜向出跳用足材拱,正方向上的出跳均用单材。殿身结构为典型的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现存的几根直抵于四椽栿下之柱均为后世所补加。明间前后檐平槫下施襻间。平梁上施驼峰+蜀柱承托横拱,拱上施替木承托脊槫。山面斗拱柱头铺作里转出一跳华拱承托箚牵。
角部用45°递角梁。殿内梁架及斗拱上保留有简单的清式彩绘,山花壁内尚有部分
清代壁画残迹。觉山寺大殿规模不大,但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这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觉山寺大殿虽然具有很多后期修缮的痕迹,但其依然是我国现存
唐代木结构古建筑的珍贵实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佛教意义
一听到觉山寺的名字,大家就会把它同佛教联系在一起,确实如此,它是中国佛教创立的宗派“觉山”的庵院。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这时期出现的佛教诸宗派,大多另辟蹊径,以自家的理解对印度佛教进行重新编排,“说己心中所行之法门”,当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在修行方法上曾出现南义北禅的局面,即南方重义理,重智慧,北方重止,重禅定。政治上的统一为结束佛教南义北禅的分裂局面创造了条件,智颛顺应潮流,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止观”学说,认为“止”、“观”二法是转迷开悟,成
菩萨作佛的两种最基本的修行方法,这两种方法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
以往的佛教学说,在谈及佛性时,都认为佛性是至纯至净,尽善尽美的,觉山寺则一反佛教的传统说法,主张佛性不但本具善,而且本具恶,它把一切众生包括诸佛
菩萨分成十界,即佛、
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
鬼、畜生、地狱。前四界称“四圣”,后六界称“六凡”,而每一界又都具有其它界的特性。觉山寺这种不依经教的精神,使得有人责备它改变了
印度佛教的本来面目。其实,这也可以说是觉山寺学说富有创造性,富有中国特色的一个重要表现。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