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使
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
观察使,官名。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全称为观察处置使
简介
观察使是官名。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全称为观察处置使。
官名。唐于诸道置观察使,位次于节度使。中叶以后,多以节度使兼领其职。无节度使之州,亦特设观察使,管辖一道或数州,并兼领刺史之职。凡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权任甚重。宋观察使为虚衔,无定员。
发展简史
唐前期常由中央不定期派出使者监察州县,名称临时确定,并无定规。中宗神龙二年(706)置十道巡察使,二年一替。景云二年(711)置十道按察使,均非常置。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改置十五道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治所设于所部大郡,职如汉代之刺史,察访地方官政绩。以后,采访使逐渐由朝廷所遣的监察地方的特派员转变为刺史之上的地方行政官。
天宝时,在设置节度使的地区,往往为节度使所兼任。安史之乱后,内地增置节度使或防御使。防御使不授旌节,地位较低,常由采访使兼领。采访理州县,防御理军事,既为一人二任,则兼理军民。肃宗乾元元年(758)采访处置使改名观察处置使。防御及团练使往往由州刺史兼领,都防御使与都团练使则常由观察使兼领。
观察使既无旌节,故地位低于节度使。唐代后期全国渐分至四十余道,大者十余州,小者二三州,重者为节度,次者称观察,并为地方军政长官,其僚属将校略少于节度使。由于观察地位低于节度,故对中央较为顺从,唐后期财赋所出的东南八道多为观察使所领,但也有自观察升格为节度的。
宋于诸州置观察使,无职掌,无定员,亦不驻本州,仅为武臣准备升迁之寄禄官,实系虚衔。辽在不置节度使的州设观察使司,以观察使领本州政务。金代以节镇节度使兼管本管内观察使事,主管本州民政。元代废。民国初年,改清朝之分巡、分守道为观察使,以后改称道尹
权力蚕食
观察使的权力,一开始并不比节度使小,不过由于边疆战事,节度使的权力开始增加。而观察使,还是类似于汉朝的刺史。
唐睿宗时起(公元684年),为了适应边防军的需要,开始设立藩镇节度使,由统领当地军队的都督兼任。这时地方州郡仍由朝廷委任的各道按察使监督,不隶属于节度使。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观察使类似于汉朝的刺史。
天宝中,节度使增至八个,它们是:安西(驻今新疆库车)、北庭(驻今乌鲁木齐)、河西(驻今甘肃武威)、范阳(驻今北京)、平卢(驻今辽宁朝阳)、陇右(驻今青海乐都)、朔方(驻今宁夏灵武)、河东(驻今山西太原)。
他们的权力也大大扩张,一般不仅兼任驻区的都督、刺史、且兼任一道的采访处置使,握有监察地方官吏的大权。同时,他们还兼屯田、水陆转运等有经济权的使职。这样,节度使们就集地方军、政、财权于一身。
《旧唐书·职官志》说: 天宝中,缘边御戎,置八节度使。受命之日,赐之旌节,谓之节度使,得以专制军事。行则建符节,树六纛。外任之中无比焉。至德以后,天下用兵,中原刺史,亦循其例受节度使之号。 节度使往往兼领数镇,久任不替,长期掌兵。因此,昔日府兵制实行时期的那种“兵散于府,将归于朝”的状况已经过去了。
参考资料
观察使.在线新华字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3 14:33
目录
概述
简介
发展简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