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
兰州大学。实验室是从1975年成立的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
冰川冻土研究室(专业)发展起来的, 实验室于2000年8月立项建设,2001年9月通过教育部验收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2004年通过教育部的首次评估。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陈发虎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李吉均院士,副主任为秦大河院士和丁仲礼院士。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从1975年成立的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冰川冻土研究室(专业)发展起来的, 实验室于2000年8月立项建设,2001年9月通过教育部验收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2004年通过教育部的首次评估,2009年通过教育部二次评估并被评为优秀。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陈发虎教授。2009年11月,依托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成立实体性研究机构—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负责实验室日常运行和行政管理,孟兴民教授担任院长。
实验室以理解我国西部干旱和高寒环境系统的形成演化为主要研究目标,以完善和创立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中东亚干旱环境变化理论为长远目标,以气候和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为研究重点,以干旱区的主要地表过程为研究特色,形成有重大国际学术影响的干旱环境研究实体。开展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干旱环境的形成演化、干旱环境变化、气候变化,风沙过程和风沙地貌、以及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影响等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认识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沙漠化过程,以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探索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并对西部的重大灾害环境问题进行攻关,为西部地区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支撑。
实验室负责自然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有地理学
博士后流动站,实验室是教育部“211工程”和“
985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挂靠有国际INQUA的RACHAD工作组,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的干旱环境和中国资源学会的干旱半干旱区资源3个专业委员会,国家基金委和德国基金会的“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以及教育部“西部资源环境”网上合作中心等6个国内外学术机构,协办《Frontier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杂志。实验室以自然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和
第四纪地质学为依托,以兰州大学“西部环境变化”国家创新群体和“干旱环境变化”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研究力量为核心。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测试中心是实验室的技术平台,分设七个分支实验室:年代学实验室、古地磁和环境磁学实验室、地球化学实验室、矿物岩石学实验室、微体古生物学实验室、环境考古实验室、树轮学实验室,共有实验技术人员10人。实验室总面积为5000平方米,设备总值为4050万元,其中有3200万元世界一流的仪器设备。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和
省部级科研项目达400多项,包括:8项国家“973”计划项目的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4项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以及“西部环境变化”国家创新群体和“西部环境变化”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项目(简称“111计划”)“等。实验室先后获得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6项;在国内外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
1、2012年9月22日上午,兰州大学、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共建“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签约暨揭牌仪式在我校逸夫科学馆隆重举行。我校党委书记王寒松,校长周绪红,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马巍,副所长冯起、王宁练,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田立新,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副院长杨生荣,我校副校长安黎哲、陈发虎等出席了仪式。中科院兰州分院、中科院寒旱所、
南京师范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我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相关学院、研究院负责人,“
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骨干参加了仪式。仪式由王寒松主持。王寒松、周绪红、马巍和田立新共同为“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揭牌;周绪红、马巍和田立新代表各协同单位共同签署了“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共建协议。
2、2011年1月6日上午,应我校副校长陈发虎教授和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院长孟兴民教授邀请,美国西密歇根大学贺缠生教授来我校交流访问,并做学术报告。在此期间,校党委书记王寒松在逸夫馆会见了贺缠生教授。王寒松简要介绍了我校地学的发展现状,肯定了地学学科的发展成就;对贺缠生有意来兰大表示热忱欢迎。双方就今后的工作计划、相关支撑条件等交换了意见。贺缠生教授报告会由孟兴民主持,我校和中科院寒旱所近百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贺缠生在题为“Watershed Science and Sustainability of Western China”的学术报告中详细阐述流域水科学研究的意义、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内涵、特点和范畴的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水文水资源过程机制变化及响应,并提出干旱区水资源研究应考虑的重点问题。他还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黑河流域的大尺度径流模型为例,阐述了气候变化、土壤、水文、土地利用、人类活动在流域分布式模型中的耦合关系。他的精彩报告拓展了与会师生的研究思路,提升了学科认识,使与会师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