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村地处西递镇东南部,距
黟县县城12km,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南部,距
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景区3km,处于西递景区和
黄山风景区的交通要道上,交通十分便利。全村集体土地面积9300亩,辖有13个村民小组,农户401户,人口1261人,村党总支共有党员64人,全村桑园面积2500亩,其中有规模桑园千亩,西递石林,茶园面积1200目。因特色明显,2006年被评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标村,蚕桑经济特色村。
村庄介绍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美丽的黟县
西递镇叶村正如诗词中描述的一样,它作息在
新安江枝干的八都河两岸,全村集体土地面积9300亩,辖13个村民组,人口1353人,党员总数64人,全村以蚕桑、茶叶、劳务为主要经济来源,其中又以蚕桑经济为主导产业。
全村桑园面积2500余亩,茶园面积1200亩,2012年村集体收入15万元,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因特色明显,2008年被评为黄山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级示范村,2010年被评为“五个好”村党组织。2014年随着西递(大周山)石林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名。
叶村根据村情,确定了以桑蚕产业为主导的,奇石、文化旅游产业并重的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建设基地,引进新品种,推广科学新技术等措施,积极引导村民发展蚕桑业,建成1200亩连片的以高产高效优质品种桑园基地,大力推广猪——沼——桑模式,全村90%以上农户栽桑养蚕,2012年全年养蚕共3227张。围绕美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要求,村中主干道路100%硬化,全村村民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98%的村农户装上了电话,90%的农户兴建了沼气池,普及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壮大乡村文化产业。至2014年打造“西递大周山石林”和“非遗麻布展示馆”。在石小线沿线大坞至木鱼路段拟建设约4000平方米的“西递大周山石林”,将有价值的奇石置于园中,配以苗木、花卉、盆景栽植。在利源古祠堂筹建“非遗麻布展示馆”,向游客展示传统麻布制作工艺,提升徽州文化保护。
美好乡村建设
扮靓宜居叶村
2014年,叶村围绕美好乡村建设要求,以环境整治为切入点,紧抓“石林开发、蚕桑产业提升和公共服务提升”三个重点,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700万元,完成美好乡村建设项目10个。
叶村2014年以来,村庄环境整治重点聚焦杨家溪和公路沿线,清淤沟渠2400米,建设挡水坝4座、绿化带2000米,改造危房52户、改徽35幢,拓宽道路500米、安装路灯110盏,新建了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收集站,有效的确保了村庄环境整洁有序;在培育旅游产业的同时也不忘壮大传统产业蚕桑,在巩固原有千亩桑园基础上,新发展优质蚕桑200亩,建成小蚕共育室1座,扶持为民、新康两家蚕桑专业合作社,走“公司+基地+农户”发展道路,全年养蚕3500多张,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经营体系。
1、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垃圾中转站一处,组建10名保洁员队伍;实施利源片、石小线、前山中心村“一事一议”路灯亮化工作,添置220盏路灯;对叶村段八都河进行整治,清理河床,修筑中间碓碣坝和五保角碣坝,改善农田用水设施,并利用此段河床放养鱼苗改善生态环境;对羊坞小二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扩大水域面积,修筑羊坞组防汛道路;打造小坞小坞垂钓中心;进一步完善老年活动中心、农民技术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相关设施设备;在村中心沿主路地带打造约3600平方米的农民建设中心,包含村标、农贸市场、公交站台、公厕等村级服务设施。
2、产业实现有效提升。实施千亩桑园基地质量提升工程,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特色农业、品牌产业发展道路,在巩固好现有的千亩桑园基础上,继续新增优质蚕桑百亩,新建100张蚕种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小蚕共育室;实施茶产业提升工程,发展具有规模的优质茶园。
3、自叶村被列为省级
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点以来,叶村前山中心村坚持规划先行,积极谋划发展思路,拟将我村打造为以桑蚕产业为主导,奇石、文化旅游产业并重的现代化中心村落,成为西递景区的“后花园”。基础设施类建设情况:完成府君、塘尾道路硬化,羊坞道路扩宽已全面完工,总投资70万元:路灯亮化完成10万元完成投资额的25%;垃圾转运站已建好;完成部分村组主要干道的绿化。
4、环境整治类建设情况:杨家溪河道整治、拦河坝已建好项目全面完成;石小线沿线风貌整治已完成;虞山溪护岸修复、碣坝维修、河道整治已完成,总投资450万元。
5、公共事业服务类建设情况:老年活动中心、留守儿童之家、农民技术学校添置设备已完成;农民健身中心、公共厕所、公交车站台正在谋划中。
6、农田水利类建设情况:利源、塘尾、府君3个组修建机耕道沟渠硬化正在谋划中;碣坝修建真正设计中;溢洪道和坝面维修已全面完成总投资35万元。
7、产业打造类建设情况:利源奇石园、小蚕共育室、羊坞水库垂钓中心、利源麻布展示馆建设正在规划中;千亩桑园基地质量提升已完成桑苗14万株的发苗、栽植工作;茶产业提升工程完成茶苗5万株的发苗、栽植工作;叶村新康合作社茧站维修、设备添置、社员技术培训在准备中。
打造生态叶村
叶村始终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生产富裕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21字方针要求,紧紧依托当地资源,围绕“三大亮点”建设,着力描绘“风光优美、产业发展、文化兴盛”的美丽新蓝图。
1、做足生态文章,打造“景观亮点”。 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依托西递村
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打造“奇石园”和“非遗麻布展示馆”。利源奇石是类似黟县青的青石质地,大小各一,形态各异,有的像动物,有的花纹精美,有的石体上有天然光滑的孔洞,奇石开发有限,也鲜有人知,在石小线沿线大坞至木鱼路段拟建设约4000平方米的利源奇石园,将有价值的奇石置于园中,配以苗木、花卉、盆景栽植,以西递的旅游为背景,以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蕴为基础,打造一个供游客观赏、休闲、购物的奇石园。丰富本村旅游业态,并有效利用奇石资源,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实现“资源”变“效益”。以利源村为代表的黟县民间麻布手工制作传统技艺,是中国古代麻布手工纺织传统技艺的沿袭和承传,我国民间苎麻手工纺织技艺的物态宝贵遗存。在利源古祠堂筹建“非遗麻布展示馆”,向游客展示传统麻布制作工艺,提升
徽州文化保护。
做强特色叶村
1、培植特色农业,打造“产业亮点”。 利用本村特色产业拓展乡村旅游业态,走 “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特色农业、品牌产业发展道路,通过产业多元化发展,全面的盘活叶村集体经济,有效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紧紧依据本地优势,大力发展蚕桑产业,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特色农业、品牌产业发展道路。在巩固好现有的千亩桑园基础上,继续新增优质蚕桑500亩,拟在木鱼自然村新建100张蚕种的小蚕共育室,建设面积约100平方米;发展具有规模的优质茶园,开发利用好荒山、荒地,将茶叶连成片,形成“山顶有景,山坡有茶园,山下有蚕桑”的农业特色亮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壮大蚕桑专业合作社,新建茶园专业合作社,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以产业联合为基础,行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产、供、销”紧密联合的产业化经营链条。蚕桑社员已达100户,12年春季共养茧2000多张,蚕农受益12万元。
传承文化技艺
营造“文化叶村”。紧密结合一、 叶村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在村中心打造约30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广场,并配套健身器材、文化戏台、休闲长廊、景观墙、公交站台、公厕等服务设施。利用叶村特有的利源麻布编制、余香石笛及腊八豆腐制作等非遗资源,定期开展非遗产品制作展示推广活动,保护和传承非遗技艺,打造“文化叶村”。
营造文化叶村
做好村级服务,打造“文化亮点”。利用本村浓厚的文化氛围,建设凝聚地方文化特色的交流平台,进一步完善村级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村级管理机制,培植特色乡村文化,打造幸福叶村。在村中心沿主路地带打造约3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包含村标、农民健身中心、农贸市场、公交站台、公厕等村级服务设施,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围绕本村蚕桑特色以文化广场为中心开展“桑果节”、“油菜花观赏摄影点”等农耕文化节活动,打造叶村文化特色亮点。
1、培植本村特色文化。积极实施村民素质提升工程,依托村委会、农民学校等教育平台,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学习、培训。邀请县镇两级农业技术专家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科普知识进农村、卫生知识进农村等活动,不断提升村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发扬传承本村优秀传统文化,如楹联、书画、农耕等文化,每季度定期开展1次文化有奖评比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强本村文化阵地建设,创建老年中心活动室,组建老年协会,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下一步,将严格按照美好乡村建设规划要求,把握时间节点,加大项目推进力度,5月底前完成老年活动中心、留守儿童之家、农民技术学校添置设备;6月底前完成小蚕共育室建设;7月底前完成羊坞水口垂钓中心和利源麻布展示馆设计,完成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添置相关设施,建立村庄保洁长效机制;8月底前完成利源奇石观赏园建设和麻布展示馆建设;10月底前完成健身活动中心及其附属设施建设;年底前完成“
腊八豆腐”旅游即食包装产品的研制和申报评审工作。
3、充分利用并发挥前山中心村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整合杨家溪自然风景、叶村千亩桑园、茶叶园、八都河沿线风光、利源奇石园、石林等诸多旅游资源,依托西递旅游平台,打造“一景、一业、一貌、一品”的西递后花园,有效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建成独具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
皖南秀美乡村。
旅游
西递(大周山)石林
叶村位于西递景区以东3公里,其中心村前山是黟县首批美好乡村建设省级中心村,有连片的桑园1200亩,是省级“一村一品”蚕桑产业特色专业村,拥有皖南最丰富的天然石林观光资源和“利源麻布编制、余香石笛及腊八豆腐制作”三项省、市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以来,该村围绕西递
大周山石林打造“旅游亮点”,借助西递旅游市场,积极打造石林景观,已开发石林观光区50000平方米,建成旅游公路、停车场、观光步道、游客服务中心、水面景观等基础设施,春节黄金周有望试营业。石林景观开发后,将带活叶村经济全面发展,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效益”转变。
特产
腊八豆腐
是
安徽省黟县地区汉族民间传统小吃之一,节日食俗。在
春节前夕的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便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黟(yi一声)县民间的汉族风味小吃,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咸中透甜,又香又鲜。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黟县的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当地人将这种在新年前晾晒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古黟腊八豆腐具体体现了徽州传统悠久的历史文化,当年黟县商人外出经商创业阶段,生活较为节俭艰苦,每年腊月时即制作较多的“腊八”豆腐,外出经商作为菜肴可以吃上较长的时间,如今它已成为广为赞誉的旅游食品,深受广大游客的青睐,并远销合肥、南京、上海等地。
文化遗产
余香石笛
黟县“余香石笛”是徽州传统石雕工艺的绝技,是乐器制作工艺和徽州石雕工艺的完美结合。“余香石笛”既是实用乐器,也是石雕工艺的精品,其流传历史已有300余年。
清乾隆年间,黟县西递叶村
府君人余香,出身贫寒,从小随父学习石雕技艺,长大后四处拜师求教,终成石雕大师。余香自幼喜欢吹奏,成年后便以“黟县青”为材料,雕琢成石箫、石笛。吹奏起来,音质比竹笛、竹箫更加浑厚、清脆,宛如天外仙乐。从此,“
余香石笛”声名鹊起,广为音乐家珍爱和收藏,其影响不仅在国内,而且远传至东南亚。《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记载:
余香,匠心独具,所制石笛、石箫皆中律合调。作细巧物件,上刻书画,人称绝技。
利源麻布
黟县纺织麻布,以西递镇利源村最为著名。利源又名源头,为余姓聚居村落。早在元代,余氏祖先段川、段新两兄弟从婺源举家迁来此地时,就将麻布制作工艺带到了源头村,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从那时起,源头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织麻布村。民间有歌谣曰:“源头十八家,家家织麻纱,脚一踩,手一捋,钞票就到家。”民国时期,源头有60多户,家家都从事纺织麻布业。建国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黟县苎麻和麻布生产也随之发展。源头麻布销路广,除供应本县外,还要销售到祁门、休宁、歙县等外县地区。
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曾一度在西递成立苎布厂,后又成立县麻纺厂。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黟县源头麻布生产依然红火。当时全村有苎麻地90亩(集体60亩、个人30亩)。一季亩产苎麻300—400斤,共计约30000斤,全年约生产80000多斤。5至6斤织成1匹布,每年生产麻布1万多匹。仅靠本地苎麻已经不能够满足加工需要,便由县土产公司外调,或由村自己用麻布向外调换原材料。
交通指南
各地赴屯溪
1、航空:乘航班至屯溪国际机场
3、普铁:乘皖赣普通铁路可选择由黄山站(屯溪)、乘转至黟县的大巴车前往;
4、高速:
徽杭高速(黄山市方向)——汤口高速下,扬(州)绩(溪)高速(芜宣黄)高速——转徽杭高速。
屯溪出发
1.从屯溪出发到西递,不必到黟县县城即可下车,有指示牌前往西递,有小公交、三轮车可乘坐;
2.屯溪汽车站有旅1路游巴士赴宏村的,途路过叶村,到买票口可直接买到叶村的票,从屯溪出发约一个小时到达叶村村。
未来发展
2015年,叶村将进一步巩固美好乡村建设成果,以大周山石林观光旅游为重点,主动融合“千亩桑园、杨家溪、八都河自然风光和非遗传承”等诸多资源,紧跟西递
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步伐,积极打造西递旅游服务的“后花园”,努力建成独具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皖南秀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