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香竹,(Chimonocalamus griffithianus (Munro) J. R. Xue & T. P. Yi)属于
禾本科香竹属,竿柄长4-6厘米,粗3—6厘米,具7—10节,节间长4—6毫米,通常于母竿基部的两侧以1—3芽出土成竹,秆高6~10m,径1~5cm,中部节长18~22cm,最长可达28cm,鲜时被灰色小刺毛。产
西藏东南部及
云南西南部。生于海拔1700-2200米的阔叶林下。
形态特征
竿柄长4-6厘米,粗3—6厘米,具7—10节,节间长4—6毫米,通常于母竿基部的两侧以1—3芽出土成竹,竿柄上的鳞片作交互两行排列,革质,三角状卵形,淡黄色,有光泽,除边缘生纤毛外,余处无毛。竿高6-10米,粗1—3.5(5)厘米,全竿共35-54节,先端直立,基部数节间长8—10厘米;中部节间长18—22(28)厘米,圆筒形,黄绿色(幼时竿基部节问被箨
鞘包裹的部分则呈紫红色),上部微被灰色小刺毛,竿壁厚5—6毫米,髓呈笛膜状;箨环显著,幼时密被灰黄色或黄褐色长柔毛,后渐脱落;竿环;微隆起;节内长约2毫米,刺状气生根通常位于竿下部不分枝的各节,每节共具16--22根,长约2毫米,无毛而具光泽;竿芽贴竿而生,
扁桃形,通常以3芽并列,芽鳞光亮,边缘具灰褐色纤毛。竿每节分2—9枝,枝斜展,长35-75厘米,粗1.5—3毫米;箨鞘紫红色。宿存,长三角形,约倍长于其节间,顶端宽约3毫米,中下部革质,向上则变为纸质,上半部渐收窄,边缘通常内卷,背部除鞘基彼此被包裹部分无毛外,其余部分密被向上斜出的棕黑色或黄褐色刺毛,其长约1-2毫米,纵脉明显,腹面无毛,纵脉及小横脉均明显存在,边缘密被棕黑色或黄褐色纤毛;箨耳突起呈小瘤状,紫红色,其上具灰黄色长4—9毫米直立或稍波曲的继毛;箨舌深紫色,三角状伸出,高约2毫米,边缘具灰黄色长2—3毫米屈曲之缝毛;
箨片微小,三角形或披针形,长3—30,毫米,基部宽约2毫米,紫色,直立,干后通常扭曲,背面无毛,腹面基部破灰褐色微毛,纵脉明显,基部与箨鞘顶端无明显关节,故不易脱落。末级小枝具叶3—7片;叶鞘长3.5—6厘米,新鲜时上部常为紫色,无毛;叶耳无,鞘口两侧具易脱落的缒毛,后者长为5—12毫米,略呈波曲状,灰色或黄色;叶舌截形,高约1毫米,灰白色;叶片披针形,纸质,长12-20厘米,宽1.1—2.4厘米,边缘均具小锯齿而粗糙,上表面绿色,上表而淡绿色,无毛,次脉4—8对,小横脉不甚清晰;叶柄长约2毫米,无毛;花枝未见。笋期7月底至8月初。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700—2200米的阔叶林下。
分布情况
产
西藏东南部及
云南西南部。模式标本采自西藏
墨脱县,背崩区,得尔弓。
主要价值
笋味佳,为当地主要笋用竹种;
其材质坚硬,不易虫蛀,也大量用于盖房和编织。
栽培技术
种植时间
散生竹:散生竹通常是在春季3~5月开始发笋,多数竹种6月份基本完成高生长,并抽枝长叶,8~9月大量长鞭,进入11月后,随着气温的降低,生理活动逐渐缓慢,至翌年2月,伴随气温回升,逐渐恢复生理活动。根据这一生长节律,散生竹理想的栽竹时节应该是在10月至翌年2月,尤以10月份的“小阳春”最好。冬季11~12月种竹,尽管雨量少,天气干燥,但此时竹子的生理活动趋弱,蒸腾作用不强,栽竹成活率也较高。长江中下游地区,可在梅雨季节正常年份采用移竹造林。但只宜近距离移栽,且根盘带土多方能保证高的成活率。北方地区由于冬季严寒,宜在秋季10月及早春2月栽竹。值得注意的是,春季3~5 月出笋期不宜栽竹。“种竹无时,雨后便移”。只要保证母竹质量,精心管理,保持水份平衡,一年中除炎热的三伏天和严寒的三九天外,其余时间均可栽种。如果采用容器竹苗,则南北地区均可四季种竹,保证成活。
丛生竹:一般3~5月竹秆发芽,6~8月发笋,且丛生竹不耐严寒。所以丛生竹种植最好在春季2月竹子芽眼尚未萌发、竹液开始流动前进行最好。同样,如果管理条件好或采用容器竹苗,也可四季种竹。
混生竹:混生竹生长发育节律介于散生竹与丛生竹之间,5~7月发笋长竹,所以栽竹季节以秋冬季10~12月和春季2~3为宜。
种植地整理
竹子生长要求土层深度50~100cm(中小径竹50cm即可,大径竹如毛竹则要求80~100cm),肥沃,湿润,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的砂质壤土,微酸性或中性,ph 4.5~7.0 为宜,地下水位1m以下(毛竹)或50cm以下(中小径竹)。
整地是竹子种植前的重要环节,整地好坏直接影响到造竹质量的高低和成林速度的快慢。整地方法采用全面整地最好,即对种植地进行全面耕翻,深度 30cm,清除土壤中的石块、杂草、树根等杂物。如土壤过于粘重、盐碱土或建筑垃圾太多,则应采用增施有机肥、换土或填客土等方法进行改良。
整好地后,即可挖种植穴。种植穴的密度和规格,根据不同的竹种、竹苗规格和工程要求具体而定。在园林绿化工程上,一般中小径竹每平方米3~4株,株行距50~60cm,种植穴的规格为长、宽各40cm、深30cm。
管理技术
成林阶段的管理管理重点是调整竹林结构、改善竹林环境条件、创造良好的土、肥、水、气条件入手,使竹林密度维持在800~1000株/亩、竹子平均胸径3~100px,分布均匀,大小基本一致。具体要点如下:
适时留养、合理挖笋
为使竹林永续经营,年年丰产,就必须每年留养一定数量的新竹,作竹林再生产的基础,因此笋期必须处理好挖笋与留笋长竹的关系。一般每年五一节前后开始留养,每亩留200-300株。挖笋方法:当笋出土10~15公分时,沿竹笋周围刨开泥土,从竹笋与竹鞭接点处切断,不要切断竹鞭。每2—3天挖一次。退笋是指生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自然死亡的竹笋 ,识别退笋是在早晨看竹笋尖上有水珠存在的是好笋,而没有水珠的即为退笋,对退笋应及时挖除以免影响食用。
松土
每年6月深翻松土,挖除老鞭、竹蔸,深翻时即使鞭段有损伤,也可很快抽发新鞭,促发岔鞭。对林间空地增施有机肥,利用竹鞭趋松趋肥性诱来嫩鞭,使竹林地下系统分布均匀。
砍除老竹,更新竹园
6—7年生的竹子,生产力已衰退,应及时除去。可结合6月份松土,将老竹连蔸挖去,保留少量4—5年生竹,1—3年生竹占70%以上,伐竹的枝叶最好留盖林地,增加养分。为便于识别竹子年龄,可对当年新竹标号。对于冬季雪害严重地段的竹林,在新林完成放枝展叶后的6月份,可对竹子斩梢,每株留枝12—15档。老竹园更新复壮可采用带状伐竹深垦作业法:把竹园划成宽2—3米的林带,隔带砍去带上竹子,深垦50公分,把新老鞭都挖出,施入有机肥,拌匀复土,2—3年后带上长出新竹,再伐去保留带的竹,按同样方法处理。
肥水管理
依竹林的年生长节律,每年施肥四次:,2—3月份施长笋肥,挖笋后每穴施尿素10克,每亩25—60公斤。6月份施长鞭肥,每亩施尿素50公斤,结合松土施腐熟厩肥1000公斤。8—9月份施催芽肥,每亩施复合肥100公斤或人粪尿液肥,天旱时结合浇水施入,或撒施浅削入土,或开沟施入复土。11月—次年2月份施孕笋肥。我市降雨正常年份,一般不需浇水,但夏秋季如遇长期干旱,会导致地下茎生长不良,竹鞭节短缩,鞭芽不齐,有条件的应对竹林进行灌水。
病虫害防治
竹丛枝病
其症状为:变态丛生的细枝簇拥在一起,象鸟巢一样挂在竹枝间。发现后及时剪除病枝烧毁,可有效阻止传染。该病在管理粗放的竹林中常有发生,应经常保持竹林通风透光。
竹织叶野螟
又名竹螟虫、竹苞虫,是对笋用竹为害最严重的
食叶害虫。发生于6-9月,每年繁殖二代。主要吃新竹的嫩叶。其幼虫能吐丝将竹叶卷起,在虫苞内取食并排出锯末状粪便。
防治方法:发现成虫开始产乱卵时,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喷施于竹叶。竹林郁闭后,其抗虫能力也有所增强。另外,每年9-10月清除林地杂草,可以破坏害虫越冬场所,减少次年虫害的发生。
竹笋泉蝇
是重要的食笋害虫,发生高峰期在4月30日至5月10日。其成虫类似小苍蝇,于竹笋刚出土时在笋尖上产卵,在笋体内孵化成蛆状幼虫,聚集于笋体内取食笋肉,被害竹笋无食用价值。
防治方法:于出笋前半个月,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均匀喷洒林地,可杀灭部分成虫;如出笋后发生,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拌鲜笋片撒于竹林内可诱杀成虫。
竹笋夜蛾
发生高峰期同
竹笋泉蝇。其成虫于竹笋刚出土时在笋尖上产卵,幼虫在笋体内孵化成长,体长2.5-100px,虫头橙红色,体紫褐色。一般一虫为害一株竹笋。笋尖被虫咬秃,笋体上有多个小孔,孔中有蜂蜜状分泌物排出,有蚂蚁聚集取食。剥开竹笋箨叶,发现笋体上有多处被蛀食,一般从上部向下部取食。被害较轻者仍在继续生长,可以采食;严重者笋体开始腐烂。防治方法同竹笋泉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