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营邮电楼,也称西营邮政局旧址,旧址俗称“飞电楼”,位于广东省湛江市
霞山区海滨大道南五号,与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两相望,为一栋混泥土混合结构的两层楼。
法国人侵占
广州湾(广东省
湛江市旧称)后,最早在
西营(今
霞山区)公使馆右侧约二百码(约180米)的地方设立“广州湾西营埠邮政、电报、电话局”,这是一座约200平方米的二层法式建筑,人称“飞电楼”。当时,设施十分简陋,只有两台莫耳斯收发机和一台100门的西门子
磁石电话交换机。
那时,“广州湾邮政、电报、电话局”是由河内
法属印度支那联邦邮电总局管辖,在法殖广州湾设局长1人,电台台长1人,由法国人担任。另外设秘书、师爷(职员)若干人负责局内的文书、财务、报务员、话务员、营业员工作,由越南人担任。其它接送投递邮件电报、查修线路、清洁卫生等粗重活则由中国差役承担。
在互联网发明之前,
电报是人类最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如今,电报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电报码也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何谓电报码,1844年,电报的出现给汉字出了一个难题。虽然电报能够远距离传递信息,但是汉字却不能直接在电路上传递,只能用四个阿拉伯数字组成一个字码来传送信息,由于中国有7000多个汉字,于是要用7000多组数字来代替,这就是电报码,它是一种无规律的无理码,只有靠人脑来记忆。因此,当年所有电报局都设有专门电报码翻译员和《电报码簿》。
另外,为了方便联系和节省费用,人们在各地还都专门设置单位的电报挂号,四个数字码就代表一个单位,十分简单明了。由于广州湾的特殊地理环境,当年法殖广州湾的电报通讯,出现了一种十分奇特的现象,就是在法殖广州湾租界区域内,店铺单位使用的电报挂号,大部分采用中国遂溪麻章的电报挂号。如:霞山“振兴和记”的电报挂号是麻章0044号、霞山“五洲大药房”的电报挂号是麻章3166号、霞山“德成银号”的电报挂号是麻章6929号、霞山“安成行”的电报挂号是麻章9753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