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披肩之谜》是2009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埃勒里·奎因。
内容简介
埃勒里与探长父亲的挚友马克林法官同行,前往西班牙岬角附近的海滨小屋避暑,一抵达便发现手脚被绑、受伤昏厥的女子——她是西班牙岬角主人的千金女儿萝萨·高德弗雷。这是一桩绑架事件吗? 消息传回高德弗雷家之后,萝萨的男友柯特连忙赶抵小屋,却带来另一桩噩耗:家中宴请的客人约翰·马尔科陈尸在别墅滨海的阳台。死者全身赤裸坐在椅子上,浓密黑卷发上戴的黑色软呢帽稍稍右斜,只留一件歌剧式的披肩挂肩膀。尸体为何被安置在此?为何一丝不挂? 埃勒里坚信消失的衣物与凶手的身份有决定性关联,在审讯推理的过程中发现来访宾客间似乎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每个人的说辞真假难辨,这下又来到埃勒里发挥精湛逻辑推理的时刻了……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基德船长的大差错
第二章 错误的修正
第三章 裸体男人的麻烦
第四章 时光一如潮汐,匆匆流逝
第五章 房里的陌生来客
第六章 小人物立大功
第七章 关于道德、凶犯和女佣的论述
第八章 关于待客之道
第九章 夜,深蓝色的猎者
第十章 纽约来的绅士
第十一章 通往冥界的金钱
第十二章 勒索者的麻烦事
第十三章 捕猎的陷阱
第十四章 一个志愿女佣的独特自白
第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
第十六章 来时之路
后记
作者简介
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
推理小说史上一个非凡的名字,实指弗雷德里克·丹奈(Frederic Dannay,1905—1982)和曼弗里德·李(Manfred Lee,1905—1971)这对表兄弟作家。他们的创作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作品多达数十部,全球销量约计两亿册;他们曾五获埃德加·爱伦·坡奖;他们的四部“悲剧系列”和九部“国名系列”作品被公认为推理小说史上难以逾越的佳作;他们于1941年创办的《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EQMM)成为劳伦斯·布洛克、迈克尔·康柰利等推理大家起飞的平台,迄今仍是最专业、最权威的推理文学杂志之一;他们出资设立“密室研讨小组”,定期与
约翰·狄克森·卡尔、克雷顿·劳森等推理大师交流、切磋……他们成就的不仅仅是自己,更为成就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书写了浓墨重彩。
故事中的埃勒里·奎因,有着运动员的魁梧体魄和迷人的银灰色眼睛,他思维敏捷,具有高超的推理能力。这一形象成为美国侦探人物的标准模式——一个极具性感的现代美国的
夏洛克·福尔摩斯。
奎因
侦探推理小说开创了美国侦探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在历次“历史上最伟大的10位侦探推理小说家”的评选活动中,埃勒里·奎因榜榜有名。
贯穿埃勒里·奎因全部作品的最大特点是:设局精巧,推理严密。不看到最后,读者很难猜到罪犯是谁,看到谜底后,对作者无懈可击的严密推理只能赞叹。奎因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丝毫没有对暴力、色情的渲染,这在侦探小说中是难能可贵的。
埃勒里·奎因从不轻视读者的推理能力,在他许多侦探小说中的最紧张关头都特别设定一个章节“挑战读者”,希望读者在不看结尾的情况下能独立侦破书中设下的疑案。
从整个西方侦探推理小说史来看,埃勒里·奎因属于第三代作家。第一代是由福尔摩斯掀起的短篇侦探小说热,其主要作家是
柯南道尔、普斯特、傅尔曼等人;第二代作家的代表人物有阿加莎·克里斯蒂、安东尼·贝克莱、范达因等人,他们在20世纪20年代成名,创立了长篇侦探推理小说的新形式。经过两代人的探索和创作,侦探推理小说的基本模式、写作手法均已确立,为新一代大师的崛起奠定了基础。30年代之后的侦探推理小说家注定成为该领域的集大成者,其中最著名的大师就是
埃勒里·奎因。
书中名言
1.“....没有什么是不证自明的,除非它能通过逻辑的严格检验,否则二选一的答案没有一个可说是不证自明的。”
2.“奎因先生,你自己知道吗?”她轻声说,“不戴眼镜时,你几乎称得上帅哥一级的?”
“呃?哦,那当然,正因为如此我才戴这眼镜,好避开那些意图不轨的女生...
3.“是有一些,没办法,这是祖传的、流淌在血液里的,我很清楚自己,每当有什么犯罪案件一靠近,我体内便立刻起了某种化学变化,迅速到达燃点,无关弗洛伊德,只是数理性的、推演性的东西。怪的是,我高中时几何学极差,因为我始终没办法真正搞懂那个,我喜欢的是思考关系复杂、微妙,且彼此相互冲突的两个群体,特别是带着暴力形式呈现出来。
4.“.....你知道,人的行为——通常——会在敏感的人身上留下可见的印记,贝尔医生如此教导柯南·道尔,道尔则依据这个创造了福尔摩斯,这正是福尔摩斯举世闻名演绎法的最主要根源。同理,打字会让指尖的皮肤硬化,且女性打字员通常把指甲修短,然而你的指尖,请容我引述简单的诗文来比喻,柔软如同小鸟的胸脯。你的指甲也留得远比一般的女性要长,当然,吹毛求疵地说,不见得这一切能证明什么,只说明你并非经常打字罢了,但这却给了我一个绝好机会,让我能握你的手。”
5“你睡吧,布鲁图,罗马还好端端地在。”,埃勒里忧伤地说,“好极了,好极了,这是对老年人的无上恩赐,我们就让老先生好好休息吧,这是应该的。现在,特勒,你行行好去帮我找些食物来吧,趁此空当我刚好可洗去身上沽染的罪恶,我们必须自我洁净来面对上帝,面对社会,以及面对我们自己,这你了解吗?”
6.“我是柯尔律治所说的‘无知的怀疑论者’,”埃勒里面无喜色,“我质疑一切,有时我甚至还质疑我自己的思考结果,我的心智活动始终波动不已。”他又叹了口气。
7.埃勒里·奎因先生曾有此议论:“犯罪,杜卡米尔或哪个鬼这么说过,是社会之癌。这千真万确,但不够精准,因为从已知事实来说,癌是某部分有机组织失去控制,并不必然存在着既定的模式。这是今天科学家不得不承认的,尽管仍有不死心的人埋首实验室中试图找出可依循的模式,却一再以失败告终。然而想弄清甚至解决癌症,我们一定得相信模式必然存在,这部分和探案完全一样!找出模式,如此你才能掌握最终的真相。”
8......过往的经验告诉他,最周详的事前计划并不意味着执行起来必然不走样,事实上,往往计划愈周详一分,执行起来走样的几率也就增高一分。计划要成功,关键在于计划的拟订者必须掌握实际情况的每个点,并在执行时完美地予以统合。对谋杀案的凶手而言,埃勒里知道,这道理尤其颠扑不破,如果有个现实环节出了事,那整个严密计划极可能当场崩塌。当然,谋杀者可以立刻反应并加以补救,但这个无力控制的现实环节往往愈补破洞愈大……现在此案的状况便如此,不协调的征象潜入混杂的逻辑之中,让整体构图不平衡起来,也让查案的人弄得满头雾水。
9.“只因为,”埃勒里一声叹息,“我的工作基本上面对的是符号的推演,戈弗雷先生,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此外,我对墨莱探长有责任,他如此慷慨地在他职权范围之内给予我最大的自由任意而行;然而更重要的是,我相信,在所有的真相揭露之后,这名谋杀马可的凶手有绝佳的机会在审讯中得着同情。没错,这是一宗筹谋多时的犯罪事件,然而,这也是一宗——从某种意义而言,正如各位心里想的——非得完成不可的犯罪事件。基于这些理由,我于是选择了无视人性成分,当它只是个待解的数字难题,而把凶手的命运交付给那些真正思索人性的人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