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错金铜博山炉
西汉香熏炉
西汉错金铜博山炉,是西汉香熏炉。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汉墓(刘胜墓),收藏于河北博物院
文物历史
西汉错金铜博山炉,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
在《发掘纪要》中,该炉被称为“错金博山炉”,并配图版。据该《发掘纪要》,这件博山炉放置在1号墓后室的小侧室中,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发掘队的专家推测此炉“大概是象征在沐浴时焚香用的”,并认为《西京杂记》所载汉代长安城(西汉都城,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郊)里巧匠所能够制造的“九层博山香炉”,或许同出土于刘胜墓的这件错金铜博山炉相类似。也有观点认为,该炉可能就是在长安制作或曾在长安皇宫中使用过。
出土后,该炉曾由河北省文物管理所和河北省博物馆收藏,现藏于在河北省博物馆基础上设立的河北博物院
文物特征
西汉错金铜博山炉,高26厘米,足径为9.7厘米,,重3.4千克。该炉属铜质、错金,炉身呈青铜器中的豆形,由炉座、炉盘、炉盖三部分组成,系分别铸造,用铁钉把炉座、炉盘铆合在一起。炉盘与炉盖作子母口,随意开合,便于放取香薰料。
其中,炉座透雕成三龙出水状;炉盘上部和炉盖则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群山叠嶂,象征着海上的仙山、传说中的仙境——“博山”(故称“博山炉”;也有学者认为此处的博山纹饰并非象征仙山,而是以“尺木”为主源);炉盖上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神兽出没,虎豹奔走,小猴嬉戏,猎人巡猎山间。
文物鉴赏
西汉错金铜博山炉,通体满布错金纹饰。炉体饰纹饰自然流畅,金丝粗细得当,细的犹如毫发。炉座圈足用细金丝错出卷云纹,座把透雕三条腾出波涛的蛟龙,蛟龙头部托住炉盘。
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峦,山峦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活泼机灵的小猴蹲坐在山峦高处或骑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们有的身背弓弩巡猎山间,有的或追逐逃窜的野猪,气氛紧张,几棵小树点缀其间,刻画出秀丽的自然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细部又使用错金勾勒渲染,云气纹线条圆转,与起伏的山峦相融合,富于灵动之气,使景物更显生意盎然。
炉盖因山势镂孔,香料点燃后,香烟从镂孔处袅袅而出,缭绕在山峦景物间,会产生山景迷蒙,群兽灵动的奇异效果。
文物价值
西汉错金铜博山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器造型壮观,宛如多峰之山,人兽的隐现更增加其神秘感。动静、繁简的对比处理,有很高水平;其炉体用刚柔相济的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装饰着山峦,产生行云流水的艺术效果。同时,该炉制造工艺精湛,反映出西汉时期手工业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此外,以该炉为代表的博山炉对研究西汉时期的香料使用、文化观念等,均有参考价值。
重要展览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西汉错金铜博山炉作为上海世博会展品,在中国国家馆展出。
2012年,西汉错金铜博山炉曾作为“河北活动周”的展品,参展该年在韩国丽水举办的世博会。
2018年12月28日至2019年3月28日,西汉错金铜博山炉作为《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的展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展。
社会评价
在1972年发表的《满城汉墓发掘纪要》中,考古工作者评价说“这件博山炉比一般常见的博山炉远为精致”。1993年9月,西汉错金铜博山炉在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一级品鉴定活动中,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9年,获评河北文化形象名片,列为其中的“十大河北文物精品”之一。2011年河北省博物院新馆建成后,又获评“十大珍宝”之一。
美国学者艾素珊(SusanN.Erickson)也曾评鉴此炉说:“从观赏者的角度来看,它的造型及制作工艺已达到了空前的顶峰,也营造了一种人与动物之间浪漫气息的氛围。让人留恋盘旋着的龙和人在起伏的山峦小径中的同时,也享受着一种工艺带来的美感。”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9:26
目录
概述
文物历史
文物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