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景区,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是以西安古城墙为主题,集护城河、环城林带(包括城河外沿)、顺城路四位一体的环城风景区。
历史沿革
西安明城墙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在
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从隋唐皇城算起,西安古城墙已经有 1400 多年的历史,从明初扩建府城算也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之一。
唐末天裙元年(904年),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因城大不易防守,对长安城进行了一次改筑。天祜年改筑时放弃了长安的外郭和宫城,只把皇城加以改修,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门,北开玄武门,以便防守,但对城垣并未扩大或改修。以后历经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西安称为奉元城,是西北的一个重镇。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将军徐达率军从山西渡河入陕,元守将遁逃,徐达占领奉元城。明朝廷改奉元路为两安府,是西安得名的开始。
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十一年(1378年),西安正式构筑城墙。城墙用黄土分层夯筑。墙顶内外沿筑女墙,外沿女墙有垛口5984个,内沿女墙无垛口。城墙外壁四周每隔120米有一马面,共计98个,上建墩楼。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其中城西南角为圆形。
明隆庆二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主持修复,将城墙外壁和顶面砌了青砖,使土城第一次变成砖城。
明崇祯九年(1636年),陕西巡抚孙传庭修了四关土城墙。有四个城门:东为长乐门,西为安定门,南为永宁门,北为安远门。每门门楼有三重:闸楼、箭楼、正楼。闸楼在外,箭楼在中,正楼在里,箭楼与正楼之间的围墙为瓮城。整个城墙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
清代曾对西安城墙进行过12次补修,其中以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主持的工程最大,对整个城墙外壁加厚了砖面,城墙内壁每隔40~60米用青砖砌筑一道溜水槽,排除顶面雨水。
民国后至
新中国成立后,新辟城门12座,东有朝阳门、中山门,北有解放门、尚武门、尚德门,西有玉祥门,南有含光门、勿幕门、朱雀门、和平门、文昌门、建国门。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西安城墙景区,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处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至109.49°和北纬33.42°至34.45°之间。陕西省西安市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
气候特点
西安城墙景区属
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年平均气温13.7℃,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
主要景点
建筑特色
登城马道
城墙高于地面,须有上下城之通道,方能联通城墙上下,这种通道,就是城墙上的马道与阶道建筑。明代西安城共建有十一处登城马道,其中七处建于城墙周边内侧,四处建于四城门内城楼左侧。
建于城墙周边内侧的七处登城马道,皆为砖砌滚坡式建筑,坡道右边内侧有1.5米宽的便于步兵上下的阶梯道。马道坡呈25度,宽6米。高与城顶海墁齐,贴于城墙内壁。为双阶梯左右两坡,形状为等腰梯形,底边长100米,顶边长10米。马道旁砌有护墙,下端道口设门栅,大门朱漆,称“大红门”,驻兵防守。
海墁
海墁为城墙顶部的平面。明清时期对保护城墙、加固海墁十分重视。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袆在给西安土城墙外壁通砌城砖的同时,也给全城顶部砌了青砖。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主持修葺西安城墙时,对全城顶部海墁进行了整修和改造。为了便于城上交通和防止城墙顶部受雨水浸泡,先于海墁添夯0.45米厚三合土,上面再平铺两层城砖,并统一全城海墁内倾斜坡约5度,以便雨水较快地导入城墙内侧的流水槽。
流水槽
流水槽为西安城墙的排水建筑。清乾隆四十六年陕西巡抚毕沅主持修造。流水槽为砖石结构,附贴于城墙内壁,从城顶直立达于城基。其上有石制吐水嘴,槽口宽0.65米,深0.70米,两壁砖砌,各厚0.60米。城下有滴水石,与沟渠相通。雨水可从城顶入吐水嘴,顺槽而下,至滴水石后,再散进阴沟流去。两槽之间相距40-60米,全城内壁共建有167个流水槽。流水槽的修建,防止了城墙墙体受雨水浸泡而塌毁,对保护城墙起了重要作用。
女墙
女墙是指建在城墙顶部内外沿上的薄型挡墙。其与大城相比,极为卑小,故称女墙。建在城顶内沿的女墙也称宇墙,建在城顶外沿的女墙也称垛墙。女墙用于城顶防护和御敌屏障,是古代城墙必备的传统防御建筑。
明西安城墙顶部外沿皆筑有女墙。内沿的宇墙高0.75米,厚0.45米。外沿的垛墙通高1.75米,厚0.45米,长2.35米,垛与垛之间相距0.6米的缺口,称垛口。
明西安城墙上的垛墙成“品”字形,垛墙中部都留有一个高宽九寸(约合0.29米)、外方内圆的悬眼,作瞭望、射击之用。垛墙脚下也留悬眼,专供佛郎机炮(明仿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炮)、火铳射击使用。在垛墙的顶部和垛口施“山”字形的封顶转,以防御攀援之敌的飞钩和搭梯。但这种“品”字形中留悬眼的垛墙,不够牢固,易为攻城敌人拉塌。
西安城墙上的宇墙与垛墙,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多已拆毁和损坏。1983年西安市环城建设委员会对其进行了全面修复,修复后的西安城墙女墙,保留着清代毕沅重修后的形制。
垛口
垛口为城墙顶部外沿垛墙之间的缺口。明西安城上的垛墙,两垛之间相距0.6米的缺口,即为垛口,是为瞭望和射击而设,为城墙的防御工程设施。西安城墙之垛口数量,全城计有城垛5984处。
西安明城在城墙转角处,上面的城垛不设口,也随转角筑为曲尺之形,称之为“转角垛”,将一般城垛称为“直垛”。如西安城墙马面与瓮城,伸出城外,其边缘之垛墙,亦随之曲折。其直墙部分,按一般垛口设置为直垛;其外角与内角处,均建为“转角垛”。如城南一马面,正面七个整垛两个转角垛,七个矛孔;侧面两个整垛,两个转角垛,四个矛孔。两马面间墙上,有整垛三十九处,矛孔三十九孔,转角垛两处。即一处马面与马面间墙,全套共五十四垛。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西安城墙的垛口进行了全面修复。
城河环绕
明西安城墙之外,环绕有护城河一周,与城墙共同组成了明西安城的防御体系。护城河也简称城河,有的城河长年无水,呈干沟状态,则称为“城壕”或“壕沟”。明代所建西安
护城河,环城一周,全长在14公里之上。西安城墙主墙与城河沿间距约28米,而城墙上突出的马面,与城河间距则少要10米左右。西安城壕的宽度不一,是因为西安城外之壕不是旱沟,而是行水之沟,一般以底部为准,有一定之高程,上口则随地形之高差不同而深浅不一。较深处在城南,城北较浅。城南一段城河口部阔者大约45米上下。
西安城河这种规模,是经过多代整修的结果。汉长安城外即有城河环绕。唐长安城也有城壕,但城内的皇城外侧却无河。唐末,
韩建将皇城改建为新城,始于其外设濠。此城历经五代、宋、金、元沿用,至明初,其间曾有多次疏浚,导水入壕之举。至明初因扩建城郭,城墙加长,城河也随之而延伸。清代对明城河进行了多次疏浚和扩宽加深。
角台
西安城墙为横长方形,四城角建有角台,即城墙四隅转角处有凸出墙体的实心台。在西安城墙的四城角中,东南、东北、西北三城角为直城角,外建正方形角台,其中西北正方形角台边长25米,高出墙顶1.9米,凸出墙体11米。东北正方形角台边长21.5米,高出墙顶1.9米,凸出墙体11米。东南正方形角台约同于以上建制。西南角台形制独异,为圆形,台顶直径为20米,台体高出墙体1.9米。现西安城墙四角角台保存完整。
角楼
角楼是建在角台上的阁楼建筑,为城墙防御工程的重要设施。由于角楼如同敌楼一样,其外壁都向城墙外壁外凸,凭楼眺望,视野开阔,可以清楚地观察敌情。战时,驻守角楼的士兵不但可以从正面法神箭簇火器,而且还可配合两侧敌楼及城墙正面守军用交叉火力杀伤攻城之敌。明清西安城四角楼的建筑形制不完全相同。其中西北正方形角台的角楼遗迹呈正方形,边长为7.30米。遗迹内存础石7方,每方础石0.42米,各础石间距为3.86米。
东北正方形角台上的角楼呈八边形,每边长5.1米。遗迹内有础石6方,每方础石直径为0.42米。西南圆形角台上的角楼亦呈八边形,每边长3.2米。遗迹内有础石16方,每方础石直径为0.40米,各础石间距为1.5米。明清西安城上的四座角楼,因长期战乱破坏,都毁而不存。1983年以来,西安市环城建设委员会已恢复重建了西安城墙东南、东北、西北三座角台上的角楼。
敌台
敌台亦称墩台、墙台、马面,为城墙向外凸出墙体部分用以三面防敌的建筑,是在环城全线防御的基础上构筑的重点防御设施。明清西安城墙从城门向两边延伸,每隔120米修有一座伸出城墙之外20米宽、12米长、高与城顶齐的敌台,共九十八座。计东、西两面墙各二十座,南、北两面墙各二十九座。敌台外侧三面设有垛墙,左右两侧的垛墙开有垛口。垛口阔一尺四寸(约合0.44米),便于抛打砖、石、木,放发矢弹,以阻击敌人攻城。敌台正面的垛墙不开垛口,比左右垛墙高出二尺(约合0.64米),可以防止矢弹伤人。两敌台之间皆相距120米,火力交叉点为60米,恰是古代弓箭、弩、飞钩、掷抢等射远类与抛掷类武器的有效射程和杀伤范围。一旦敌人攻城攀墙,便可在主体城墙之外,形成一张张从敌台正面与左右两侧之间的高空密集交叉火力网,毙敌于城下,并使敌人难以接近城墙,从而提高了城墙的防守功能。
明初西安城所建的九十八座敌台,至1982年时余八十九座,共损毁九座。1983年以来,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已修复敌台四座,全城有敌台九十三座。
敌楼
敌楼是古代建筑在城墙敌台上的城楼。明西安城墙共有九十八座向外凸出的敌台,每座敌台上皆建一座敌楼,共有九十八座。明代西安城墙之敌楼,均为歇山式重檐二层楼式建筑。敌楼作为城墙之上沿线所建之楼房,其战时用于守城防御,供各段城守部队进行指挥瞭望传令,放置器械物资等,平时则供守城军士巡逻者遮风避雨休息之用。属于一种增强城墙防御的设施。
从1986年开始,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对明代所毁敌楼进行重建,至1989年年底,共建敌楼十二座,其中南城墙敌台上七座,东城墙敌台上五座。2006年在西南城角两侧、北门两侧共建六座敌楼。重建的敌楼参照明代原制均为砖木结构歇山顶重檐二层楼。
箭楼
箭楼外侧,高于城墙的部分,为箭楼之檐墙,檐墙顶部,与枋相接处,平出一层砖檐,作为过渡装饰。砖檐挑出之部分长约10厘米。箭楼外侧檐墙上设有密集的剪窗,用于防守反击。正面箭窗共有四层,每层开一十二窗,四层共计四十八个窗户。箭楼左右两侧山墙,亦为砖壁,下部一层皆不开窗口,上部各设箭窗三层,每层三窗,每面设有九窗,左右共计一十八窗。这样,整个箭楼,三面总共有箭窗六十六孔。
箭楼左右侧壁山墙,下部一层不设窗口,是因为左右壁处于城墙之上,考虑到敌方攻上城墙时,守御者可以退入箭楼进行抵抗。如果此墙下层有窗口,则位置距离地面过低,易为攻上城墙的敌方所乘。
箭楼之内,共有四层,与外侧的四层防御窗口相应。内部各层有楼梯相连,士兵可以直接登至各层,临窗进行防御战斗。箭楼之外侧诸窗,防御者可以向外观察,也可以由此进行反击。四十八窗,如果同时向外发射弩箭,会形成很大的杀伤力。箭窗上设有小木门,危险时可以关闭防箭。窗上有铁钩,窗后设有窗栓,闭窗可以上栓固定。
魁星楼
距西安城墙南门城楼东侧约667.5米处,建有一座祭祀主管文运之神——魁星的
魁星楼。该楼初建于明万历乙未年(1619年)九月,后遭兵火所毁,清代虽有重修,但明清建筑终未保留下来。今天看到的楼体是1986年重新整修的。它为台基式结构,重檐,四坡攒尖顶式建筑,通高14.65米,边长9.4米,楼体一层边长3.5米,高6.1米;二层边长3.5米,高5.5米,上饰彩绘。
魁星根据《辞海》中的解释,第一种即指北斗七星的前四颗星,又名“璇玑”。这四颗星排成一个方形,其状如斗,而古人又称它为“羹斗”,因此《说文》中解释“魁,羹斗也”。这四颗星也被称为“魁星”或者“斗魁”。因为魁星有主文运的神权,于是在宋元以后的孔庙和府学附近都建有魁星楼供学子们祭拜。
月城
月城是城门外屏蔽瓮城门并控制城壕吊桥起落的小城。西安城的月城建于明末,民国初毁。月城前临护城壕,背靠瓮城,横长方形,较瓮城低小。月城正面中部开一拱形门洞,上建闸楼。月城东南北三面筑有城墙,月城墙较瓮城墙约矮三分之一,上立女墙,左右两侧拱包瓮城正面而与瓮城正墙相连接。月城是跨越护城壕吊桥入城门的第一重城,也是城门防御最为前沿的阵地,因而为城防工程的重要建筑。
闸楼
闸楼,是建在月城正面城门洞上的楼,因其控制着入城必经的护城壕“闸门”吊桥而得名。闸楼并称炮楼,是因楼内驻守士兵,置放火器火炮,以炮火封锁入城通道,消灭进犯城门之敌。明清时四城门月城上均建有闸楼,民国初在城门外城壕上架设桥梁以方便交通,而将月城与闸楼全部拆除。现西安南门闸楼按明代旧制复建。
1989年,旧制复建的南门闸楼,位于月城门洞之上,楼身以青砖通砌而成。面宽三间、高二层,屋顶为悬山式。正面开箭窗二排,排各六孔;两侧山墙各开箭窗二排,排各二孔,合箭窗二十孔。内侧上层开十二木窗,每层中间设门,左右两侧各开五木窗。
瓮城
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即使敌人突入瓮城,守军将士可以居高临下,从箭楼与四周的城头上,以密集的高空火力网,把敌人围歼在瓮城之中,所谓“
瓮中捉鳖”,确保城门不失。
瓮城是一种重门之制,也就是靠着城墙,在城门外再围一小城,上开城门,形成前后二道门的一种防御结构。西安城东南西北四门之外,皆围有一座方形瓮城。四门瓮城之形制相同,大小相近,设计得非常整齐规范。其瓮城外墙,底部宽度在97米上下,向城外突出约76米,占地面积在7000平方米之上。四门瓮城皆呈顺城方向的长方形,内部围成的空间也大致差不多,底部一般宽48米左右,长65米上下。这种背依城墙突出于城外,处于两门之间,四面围合,内部形成一定空地之城,即为瓮城。
民俗活动
完灯礼
完灯是关中一带古老的特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孩子长到12岁,不管贫富,家里都要给孩子举行隆重的完灯仪式,标志着孩子由童年进入少年时期。孩子自出生起,每年春节正月十五前都由舅舅送一个灯笼,一直送到孩子年满12岁为止,中间不能空灯。孩子满12岁这年,孩子家庭要给孩子举行隆重的盛大的完灯仪式来感谢孩子舅舅家,主家也会邀请亲朋好友参加仪式。完灯仪式举行完以后,舅舅的送灯任务也就圆满结束,方可退休,送灯、完灯也就到此终止,所以称为“完灯礼”。
吹糖人
吹糖人早期流传于中原与西北,小贩以“香印”作为叫卖声。到了宋朝,
赵匡胤成为皇帝,“印”、“胤”同音,封建时代,为了避讳,吹糖人以打小铜锣来代替吆喝。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打铜锣就成了吹糖人这个行当的标志。
吹糖人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即饴糖,原色为棕黄,有独特的熬制方法,整个过程全凭经验来掌握。黄的麦芽糖是本色,红的麦芽糖放了红苋菜汁,绿的麦芽糖放了菠菜汁,天然无放色素。吹糖人要先捏胎,把一小粒糖揉搓成球状,在球体上压一个坑,收紧外口,快速拉出,拉到如细管后,对管吹气造型,就是吹糖人。
与吹糖人相比,画糖人要简单一些,先用油毡子在大理石板上轻轻蹭一下,一把很精致的小铜勺舀上少许糖稀,微微倾斜着糖稀就缓缓流出,紧接着手往上一提就成了一条糖线,随着手腕的上下左右地翻飞,一个个或人物或动物或花卉就出现在大理石板上,待得凉了定型,用糖稀在糖人身上点两个点,把竹签朝上一贴就拿起来了,再往草把子上一插。
捏面人
捏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裙。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称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景区荣誉
发展建设
1983年起,西安开始西安环城公园的建设,对城墙进行加固补修,复原魁星楼、敌楼和南门闸楼,用石块镶砌河岸,在城楼、箭楼、角楼、敌楼上开辟博物馆,增加旅游设施。为增加古城池的可观赏性,将城墙附近的高层建筑进行了拆迁,主要城门内外有多处建为广场、绿地,又开通内墙下的顺城巷。
2006年12月16日,西安城墙景区于31日22:30举办“钟鸣盛世·祈福长安”———2007西安城墙新年敲钟祈福活动。
2007年10月22日,“山海丹杯2007重阳西安老人城墙健步走”大型活动,在西安城墙成功举行。
2009年10月01日,西安城墙景区举行“登临城墙·月光家宴”——2009西安城墙中秋赏月活动。
2009年10月3日,西安城墙景区举行中央电视台“为祖国喝彩——全国大型电视行动”陕西直播连线活动。
2010年11月3日,西安城墙景区管委会在南门举办了2010“西安城墙亲近日”活动。
2013年起,西安城墙南门区域全面实施改造,其中涉及南门文物保护展示工程、护城河景观改造工程等。同时建设南门文化礼仪广场、月城博物馆广场和翁城文化演示广场。护城河景观改造工程,以护城河建国门至朱雀门段3公里长的水域建设为主线,建成新的水景水系。同时实施松园、榴园两个园林式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六座桥梁景观改造和八个水陆码头建设,形成完整的西安城墙水上游览线旅游景区。
2014年1月5日,西安城墙景区举办“2014年西安城墙新春文化季”系列活动。
2014年6月1日,西安南门城墙景区举办“学历史说文化·我是小小讲解员”的少儿文化活动。
2015年2月7日—3月22日,西安城墙景区举办为期44天的“唐都上元不夜城·2015城墙新春灯会”。
2015年2月15日,习总书记考察城墙,称赞西安城墙是世界级宝贝。
2015年05月15日,习近平和莫迪在西安城墙上共进晚餐。
2015年7月10日 ,西安城墙“夏日夜跑”活动开启。
2018年10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对全国9个达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要求,拟确定为国家5A级的旅游景区进行公示,其中,西安城墙景区在列。
实用信息
门票
登城54元。1.2米以下儿童和70岁以上老年人(凭证)免费,1.2-1.4米儿童、大中小学生和65-70岁(凭证)半价优惠。
租借费用:单人自行车40元/100分钟;双人自行车80元/100分钟,押金300元。
乘坐观光电动车绕城墙一圈80元/人。
西安城墙和西安碑林博物馆发售联合套票,游客购买套票后,可以游玩以上两个景点,套票面值100元。
开放时间
南门、北门:全年8:00-22:00;
含光门:全年8:00-17:30;
其余门点:4月1日-4月30日8:00-18:00,5月1日-10月31日8:00-19:00,11月1日-次年3月31日8:00-18:00。
交通信息
火车
北京到西安:T58/T55、Z151、Z75、T7、K629、T231、Z43、K1363、Z19
大同到西安:2671
郑州到西安:K1354/K1351、K244/K241、1150/1147、K1026/K1027、K2186/K2187
公交
22、23、27、29、33、37、47、602、612、704路
地铁
二号线永宁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