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西南民族学院时期
西南民族大学前身为1950年7月创建的西南民族学院,1951年6月1日,西南民族学院正式成立,并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
1952年初,学校拟订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五年计划(1953-1957)初步方案》,确定在此期间,仍以培训政治干部为主,同时举办民族地区急需的专业技术班。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学校改由四川省领导。1956年4月,学校由新玉沙街迁至武侯祠附近的新校园,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1962年,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学校办学规模大幅压缩,在校生由3000余人降至1500余人。1966年,学校停止招生,教学活动停顿。1968年,成立学校革命委员会。
1973年,学校恢复办学,各系(科)恢复了教研组建制和活动,举办干训、预科。1974年,新组建政史系、语文系、畜牧兽医系、数理化系,1975年开始招收专科层次的“工农兵学员”。
1979年,国家民委接管学校后,国务院批准学院规模由1500人扩大到3000人,中央统战部和国家编委批准教职工人数由当时的637人扩大到1240人。国务院还把学院列为“六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院校。198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通知:学院正式被确定为首批可授予学士学位的学校。1983年起,为适应新时期对干部专业化的要求,学院取消原干部短训的形式,开始举办大专层次的专业班次,自此,干部培训走上了正规化、专业化的道路。1984年,教育部批准学院成立夜大学。
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学院开始招收各国留学生,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逐步扩大,国际科研合作开始起步。1994年11月,国家民委批准建立成人教育学院。2002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与国家民委签署了共建西南民族学院6所国家民委所属院校的共建协议。
西南民族大学时期
2003年,学校正式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增列为民族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5年9月,在校生首次实现“五十六个民族大团圆”。2007年9月,航空港校区(北区)竣工并投入使用。2009年10月,学校获批设立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1年7月,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落成。2013年5月,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
2012年12月,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4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名单。
2015年3月,国家民委与
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西南民族大学。同年10月,国家民委和
教育部决定共建西南民族大学。
2016年10月8日,四川省政府与西南民族大学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
2017年10月,学校加入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18年,获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称号。
2020年6月,西南民族大学藏羌彝文化研究院揭牌成立。7月2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10月23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外语联盟。
2022年11月26日,西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分中心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1月,学校设有26个学院,开设涵盖12个学科门类的本科招生专业75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
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9个,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培育)学科10个,工程学学科、化学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教职员工近3000人,其中博、硕士生导师842人。学校在岗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人选7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8人;入选国家民委突贡专家、荣誉称号、人才项目等70人次,入选四川省突贡专家荣誉称号、人才项目等142人次;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团队12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1月,学校13个专业获批省级及以上“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含4个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6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10个,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3个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1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学校是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
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养基地”。
合作交流
2002年,西南民族大学参与国家民委与中科院共建民族院校。
截至2024年1月,学校与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8个省区市在内的30多个州、县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对口帮扶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凉山州盐源县,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记功集体”。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学术交流,与50余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累计招收70多个国家的7600余人次留学生。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月,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平台“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青藏高原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49个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分中心、省部级智库等省(部)级设立或委托建设的科研平台、培训基地。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1月,近五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91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3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700项;发表CSSCI期刊论文近1000篇、SCI论文8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300余部;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56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包括武侯校区图书馆、航空港校区图书馆和太平园校区阅览室,馆舍面积近5万平方米。其中,武侯校区8000余平方米,航空港校区40000余平方米,太平园校区500平方米;截至2024年1月,学校馆藏图书资料1100余万册(含电子文献)。截至2022年1月,纸质图书共计269.23万册,年度新增纸质图书3.45万册,电子图书137.47万册、电子期刊186.44万册、生均图书量为128.33册。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瞄准学术前沿,关注学术热点,突出民族特色。近年来,本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收录期刊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先后荣获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四川省社科学术期刊名刊,四川省品牌期刊等多项荣誉;每年均有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及《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二次文献机构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先后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万方数据”、“中国期刊网”等国内期刊数据库。文章被英国国际农业和生物研究中心(Centre Agriculture Bioscience International)、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和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国外文摘期刊收录,且与国内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和国内外著名图书馆订阅交换。连续多年进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曾在历次期刊评比中屡获殊荣。
《民族学刊》为月刊,创办于2010年,是国家民委主管、西南民族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设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土司研究专题、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等板块。自创刊以来,多次入选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北京大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2021年最受欢迎期刊”。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学校徽志为圆形。图案由航空港校区南校门示意图案加双环线内中英文“西南民族大学”和建校日期构成。中心图案造型为弓箭,又是“MD”即“民大”拼音首字母的合成图案。徽志中心的五彩色寓意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同时又是奥运五环色,寓意走向世界。徽志整体包含着蓄势待发、和合生辉的寓意。
学校徽章为题有毛泽东手书体汉字“西南民族大学”校名的长方形证章。其中教职员工佩戴的徽章为红底黄字,学生佩戴的徽章为白底红字。
学校校旗为红底黄字的长方形旗帜,左上角配以学校徽志,中央印有学校全名。
精神文化
学校得校训是和合偕习,自信自强。
团结、勤奋、博学、创新
学校校庆日为每年的6月1日。
社团文化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占地面积近3000亩,有“三校区一基地”(成都市有武侯校区、航空港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建有“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校舍建筑面积117.1万平方米。
航空港校区
航空港校区位于双流区航空港开发区大件路文星段168号;校区附周边设有青藏高原研究院,体育学院,药学院,艺术学院,畜牧兽医学院,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筑学院,经济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数学学院,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武侯校区
西南大学武侯校区位于西南大学武侯校区位于四川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16号;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文化学院。
太平园校区
太平园校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太平园路1号。
行政管理
校园环境
民族博物馆
民族博物馆现有建筑面积近七千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四千余平方米。截至2022年博物馆共收藏有国内35个民族的各类文物近一万件,是西部地区馆藏最丰富、学术水平最高的高校民族博物馆之一。已建成集西南民族传统文化展、藏族馆、羌族馆、彝族馆、苗族馆、白族馆、土家族馆、傣族馆、纳西族馆、纺织馆、格萨尔馆、面具馆、特藏馆、刘文辉先生捐赠文物展、锦旗展及临展厅等共计16个展馆于一体的办馆规模。
民族团结碑
该碑是西南民族大学地标性建筑,象征着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友爱,共创美好社会的愿景。
腾飞广场
举办各种活动的场所。钟楼、浮雕以及准备飞天的雄鹰,将民族历史与现实期望相结合,四周还会有不定时的喷泉。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