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栒子(Cotoneaster zabelii C. K. Schneid.)是蔷薇科、栒子属落叶灌木。高达2米;枝条细瘦开张,小枝圆柱形,深红褐色。叶片椭圆形至卵形;叶柄长1-3毫米;托叶披针形。花3-13朵成下垂聚伞花序;花梗长2-4毫米;萼筒钟状;萼片三角形;花瓣直立,倒卵形或近圆形,浅红色;雄蕊18-20,较花瓣短;花柱2,离生,短于雄蕊。果实倒卵形至卵球形,鲜红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形态特征
落叶
灌木,高达2米;枝条细瘦开张,小枝圆柱形,深红褐色,幼时密被带黄色柔毛,老时无毛。叶片椭圆形至卵形,长1.2-3厘米,宽1-2厘米,先端多数圆钝,稀微缺,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上面具稀疏柔毛,下面密被带黄色或带灰色绒毛;叶柄长1-3毫米,被绒毛;托叶披针形,有毛,在果期多数脱落。
花3-13朵成下垂
聚伞花序,总花梗和
花梗被柔毛;花梗长2-4毫米;
萼筒钟状,外面被柔毛;
萼片三角形,先端稍钝或具短尖头,外面具柔毛,内面几无毛或仅沿边缘有少数柔毛;花瓣直立,倒卵形或近圆形,直径2-3毫米,先端圆钝,浅红色;
雄蕊18-20,较花瓣短;花柱2,离生,短于雄蕊,子房先端具柔毛。果实倒卵形至卵球形,直径7-8毫米,鲜红色,常具2小核。花期5-6月,果期8-9月。
近种区别
西北栒子近似
全缘栒子(Cotoneaster integerrimus Medic.),唯后者叶片上面和萼筒外面通常均无毛,果实稍小,可以区别。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湖北、湖南。生于海拔800-2500米的石灰岩山地、山坡阴处、沟谷边、灌木丛中。
繁殖方法
野外采集:活植物引种试验表明,在中国青海省西宁地区以4、5月和10、11月引种成活率较高,可达到90%以上,最佳期为采集地的西北栒子将要萌动时。
播种繁殖:9-10月采收种子,去除果肉,洗净,用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60分钟,捞出种子用清水洗净,阴干。种子需在2-7℃条件下沙藏5-6个月,才能打破休眠。经低温处理的种子,播后在适宜条件下30天左右即可发芽,出苗率可达87%,而干藏的种子出苗率只有14%。中国青海省西宁地区播种以4月中旬为宜。
扦插繁殖:6月下旬至7月下旬,选择成熟而有弹性的枝条剪取插穗。利用适当浓度的植物生长激素处理插条基部切口,能诱发根的形成。如用100×10-6的生根粉溶液浸泡插穗基部3小时,而后扦插,40天后即可生根,生根率可达72%。不用生根素处理的插条,生根率只有8-32%。适宜扦插生根的插床底部温度为23-27℃,应用全光喷雾技术效果更好。
栽培技术
西北栒子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对土壤水分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生长季节。实践证明土壤水份和光照是影响西北栒子成活、生长的主导因素,在栽培中应将其栽植在光照较好的地段,而且应加强人工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虫害防治
虫害主要是糖槭蜡蚧,用40%
氧化乐果乳油配制成0.125%的溶液,或用5%高效顺反氯氢菊酯乳油,配制成0.056-0.067%的溶液,在4月中旬喷洒,效果很好。
主要价值
经济:为水土保持树种;枝条供编织用;果实含淀粉,可酿酒;种子可榨油。
观赏:果实鲜红,存留时间长,为秋冬季节较好的观果绿化树木。
药用:枝、叶、果实止血,凉血。根、枝涩肠止泻。
保护现状
列入《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