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凉伎
元稹诗作
《西凉伎》是唐代文学家元稹的诗作。诗中描述的《西凉伎》,结合了《狮舞》与《胡腾舞》,是《西凉伎》发展的第一阶段,乃中国狮舞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传统舞剧的最早雏形。诗中以今夕对比的手法,亦诗亦乐,借以显示当时凉州沦陷、国境日蹙的凄凉景象,对边将宴饮游乐而不思恢复大唐声威进行了谴责。诗歌借乐论史,表现了诗人可贵的忧国忧民思想。
作品原文
西凉伎1
吾闻昔日西凉州2,人烟扑地3桑柘4稠5。
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6朱粉楼。
楼下当垆称卓女7,楼头伴客名莫愁8。
乡人不识离别苦,更卒9多为沉滞10游。
哥舒11开府12设高宴13,八珍九酝14当前头。
前头百戏15竞撩乱,丸剑跳踯16霜雪浮17。
师子18摇光19毛彩竖,胡腾20醉舞筋骨柔21。
大宛22来献赤汗马23,赞普24亦奉翠茸裘25。
一朝燕贼26乱中国,河湟27没尽28空遗丘29。
开远门30前万里堠31,今来蹙32到行33原州34。
去35京五百而近何其逼,天子县内36半没为荒陬37,西凉之道尔阻38修39。
连城40边将但高会41,每听42此曲能不羞?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西凉伎(jì):乐曲名。《隋书·音乐志》:“ 靠大业中,炀帝乃定清乐、西凉……以为九部乐。西凉者,起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
2、西凉州:古代地名,在今甘肃武威一带。
3、扑地:遍地都是。
4、桑、柘(zhè):皆为树木名,其叶均为养蚕的饲料。
5、稠:密。
6、青旗:古代酒家均悬挂青旗以为志。
7、当垆(lú)称卓女:用卓文君当垆卖酒典故写酒楼中卖酒女。当垆,指卖酒。垆,酒店安放酒瓮的土台,也借指酒店。卓女,用卓文君当垆典。卓文君,西汉临邛(今四川省邛崃)人,善鼓琴。丧夫后家居,与司马相如相恋,一同逃往成都。不久同返临邛,自己当垆卖酒。这里泛指酒家妇女。
8、莫愁:古代洛阳女子。南朝《乐府歌辞》中说:“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候。”这里泛指助酒承欢的歌伎。
9、更卒:即“卒更”,守边士兵。《汉书·昭帝纪》: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
10、沉滞:逗留。
11、哥舒:指哥舒翰。曾因战功封西平郡王。安史乱时出为元帅守潼关,因出战不利被迫降敌,最后被杀。
12、开府:开建府署,制官属。古代刺史,多以将军开府统帅军事,故称外省督抚为开府。
13、高宴:盛大的宴会。
14、八珍九酝(yùn):指美食名酒。八珍,八样珍贵食品,为炮豚、炮胖、驼蹄、鹿唇、貂胎,熊掌等。九酝,《西京杂记》:以正月旦作酒,八日成,名日酎,一日九酝。
15、百戏:歌舞、杂伎,又叫散乐。《唐书·音乐志》:“散乐者非部伍之声,俳优歌舞之奏,秦汉以来,又有杂伎,其变不一,名为百戏,亦谓之散乐。”
16、丸剑跳踯:指剑舞。
17、霜雪浮:形容舞剑时发出的闪光。
18、师子:指流行凉州地区的狮子舞。师,通“狮”。
19、光:通“晃”。
20、胡腾:指胡腾舞。
21、筋骨柔:形容舞姿柔软。
22、大宛:汉代西域国名,在今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盆地。
23、赤汗马:即大宛汗血马。
24、赞普:吐蕃君长的称号。《新唐书·吐蕃传》:“其俗谓强雄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日赞普。
25、翠茸裘(qiú):用细柔的羽毛编织的裘。
26、燕贼:指安禄山。安禄山攻陷长安后,自称雄武皇帝,改国号为燕。
27、河湟(huáng):指黄河湟水。唐代惯以河、湟指甘肃、青海一带。
28、没(mò)尽:安史乱后,吐蕃乘机占领河西,陇右一带。
29、空遗丘,只剩下荒丘。
30、开远门:长安城最北边的西城门。
31、堠(hòu):古代用来标识路程的土堆。五里一单堠,十里一双堠。一说指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
32、蹙(cù):迫近。
33、行:暂时设立的意思。
34、原州:古代州名,在今宁夏固原一带。
35、去:距离。
36、天子县内:皇帝管辖的京畿地区。
37、荒陬(zōu):荒凉的边隅。陬,角落。
38、阻:不通。
39、修:远。
40、连城:唐置连城县,在广西岑溪县东南。从此诗内容看,疑非此地。或即连州,故址在今四川筠连县境。
41、高会:盛大的宴会。
42、每听:一作“每说”。
白话译文
我听说从前西部的凉州,到处有人家,桑柘长得稠。
葡萄酒酿熟了,纵情作乐,红艳艳的酒帘,涂朱抹粉的酒楼。
楼下卖酒的老板娘称做卓文君,楼上陪客的女招待名唤莫愁。
当地人不知道离别的痛苦,戍卒们大都乐不思家,沉湎邀游。
哥舒翰建立军府,陈设盛宴,宴席上摆满了名贵的佳肴美酒。
各种杂耍对着宴席竞相表演,剑光飞舞,弹丸抛掷,像是霜雪飘浮。
狮子摇摆着,遍体光彩,毛发直竖,胡姬迷狂地扭动腰肢,筋软骨柔。
大宛献上著名的赤汗马,赞普进贡珍贵的翠云裘。
一旦安禄山作乱攻陷了京都,河湟地区一下子沦陷,只剩下废丘。
开远门前的堠堡曾通向万里外的安西,如今却收缩到暂设的原州。
距京城不到五百里就是边境,多么局促!京畿域内半数湮没为荒僻的地头。通往京城的大道上,从此阻隔了凉州。
这一带边城的将领只知饮酒作乐,每当听到凉州歌舞曲能不抱愧含羞?
创作背景
元和四年(809),元稹作《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所谓《新题乐府》就是改变过去拟赋乐府古题的习惯,以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李绅所作有二十首,元稹在诗序中称赞“雅有所谓,不虚为文”,并“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此诗为第四首。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的历史背景,与白居易《西凉伎》相同,但写作时间比白诗要早。诗歌通过对凉州沦陷以前的繁荣景象的追述,表达了诗人要求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同时谴责了边将们只顾享乐不思征战的思想行为。
在唐代的强盛时期,凉州是繁华的边地。那时候人烟稠密,六业兴旺,市场繁荣,是使人留连忘归的地方。诗人对此进行简括的铺叙之后,集中笔墨描绘唐代将领哥舒翰镇守凉州时开府设宴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唐朝的强大声威。这里写到使人眼花缭乱的“百戏”,有“丸剑跳掷”各种杂耍,有狮子舞,有胡腾舞,纷然杂陈,多姿多彩,热闹非凡。边疆小国,纷纷臣服于唐朝,大宛使者贡献赤汗马,吐蕃的首领进奉翠茸裘。
诗人大肆渲染昔日的强大繁盛,正是为了同当时唐代国势衰微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如今河湟一带已经人烟稀少,留下空旷的山丘,甚至京畿附近也一片萧索荒凉。过去西出长安,万里之内都是唐朝的疆土,如今边界逼到区区五百里的原州了。诗人的无限感慨,就在鲜明强烈的对比中倾吐了出来。
“连城边将但高会,每听此曲能不羞”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直斥边将的无耻,也委婉地讥讽了当时最高封建统治者的无耻。同时充分表现出诗人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名家评论
《元白诗笺证稿》:自安史乱后,吐蕃盗据河湟以来,迄于宪宗元和之世,长安君臣虽有收复失地的计划,而边镇将领终无经略旧疆之志意。此诗人之所以同深愤慨,而元白二公此篇所共具之历史背景也。微之少居西北边镇之凤翔,殆亲见或闻知边将之宴乐嬉游,而坐视河湟之长期沦没。故追忆感慨,赋成此篇。颇疑其诗中所咏,乃为刘昌辈而发。既系确有所指,而非泛泛之言,此所以特为沉痛也。
作者简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8岁丧父,其母郑氏贤惠通文,亲授书传。15岁以明经擢第,21岁入仕,历任监察御史中书舍人、浙东观察使、武昌军节度使等职。稹自少与白居易唱和,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著有《元氏长庆集》等,存诗800多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4 09:21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