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三毛草
禾本科三毛草属植物
西伯利亚三毛草(学名:Sibirotrisetum sibiricum (Rupr.) Barberá)是禾本科、三毛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秆直立或基部稍膝曲,光滑,少数丛生。叶鞘基部多少闭合;叶舌膜质,先端不规则齿裂;叶片扁平,绿色,粗糙或上面具短柔毛。圆锥花序狭窄且稍疏松,狭长圆形或长卵圆形,分枝纤细,光滑或微粗糙,向上直立或稍伸展;小穗黄绿色或褐色,含2-4小花;外稃硬纸质,褐色;内稃略短于外稃,顶端微2裂;鳞被2,透明膜质,卵形或矩圆形;雄蕊3,花药黄色或顶端为紫色。
形态特征
多年生。具短根茎。秆直立或基部稍膝曲,光滑,少数丛生,基部径2-4毫米,高50-120厘米,具3-4节。叶鞘基部多少闭合,上部松弛,光滑无毛或粗糙,基部者长于节间,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膜质,长1-2毫米(稀达5毫米),先端不规则齿裂;叶片扁平,绿色,粗糙或上面具短柔毛,长6-20厘米,宽4-9毫米。
圆锥花序狭窄且稍疏松,狭长圆形或长卵圆形,长10-20厘米,宽3-5厘米,分枝纤细,光滑或微粗糙,向上直立或稍伸展,长达6厘米,每节多枚丛生;小穗黄绿色或褐色,有光泽,长5-10毫米(芒除外),含2-4小花;小穗轴节间长1.5-2毫米,被长0.5-1.5毫米的毛;两颖不等,先端渐尖,有时为褐色或紫褐色,光滑无毛,第一颖长4-6毫米,具1脉,第二颖长5-8毫米,具3脉;外稃硬纸质,褐色,顶端2微齿裂,背部粗糙,第一外稃长5-7毫米,基盘钝,具短毛或毫毛,自稃体顶端以下约2毫米处伸出1芒,其芒长7-9毫米,有时为紫色(常生在海拔3500米以上者),向外反曲,下部直立或微扭转;内稃略短于外稃,顶端微2裂,具2脊,脊上粗糙;鳞被2,透明膜质,卵形或矩圆形,长0.5-1毫米,顶端不规则齿裂;雄蕊3,花药黄色或顶端为紫色,长2-3毫米。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750-4200米的山坡草地、草原上或林下、灌丛中潮湿处。
西伯利亚三毛草是一种短根茎—疏丛型上繁禾草,山地草甸草场的伴生种。喜凉爽湿润的环境,生于腐殖质含量高的灰褐色森林土及山地黑钙土上。在天山北坡西段、海拔1800-2500米的中山带常参与林地早熟禾西伯利亚岩黄芪(Hedysarum austro-sibiricus)、短芒短柄草小糠草鸭茅假梯牧草、疏毛老鹤草、白喉乌头(Aconitum leucostomum)、西伯利亚驴食豆、刺果峨参(Anthriscus nemorosa)等多种植物组成的山地林缘草甸草场型中。该类型草场植物种类繁多,植株高大,禾草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盖度达95-100%。在阿尔泰山则常出现于海拔1300米左右的山地林缘草甸。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洲及亚洲温带地区。
世界分布:中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白俄罗斯、圣诞岛、日本、勘察加半岛、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朝鲜半岛、千岛群岛、蒙古、波兰、库页岛、土耳其、图瓦卢、乌克兰、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黑山、北马其顿。
中国分布: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青海、新疆、湖北、四川、云南、西藏。
生长习性
西伯利亚三毛草通常于4月下旬返青,6月抽穗,7月开花,8月初结实。
主要价值
西伯利亚三毛草草质柔软,为各类家畜所喜食,尤其是马嗜食,生长后期羊采食稍差,调制的干草为各类家畜所喜食,属刈牧兼用的优等牧草。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参考资料
Trisetum sibiricum.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4 15:1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