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仔反是指1884年8月5日至1885年6月13日
中法战争期间,
法国远东舰队与清军在
台湾北部与
澎湖之间发生的战役总称。“西仔”指法兰西;“反”通“叛”是战争动乱的总称。
历史渊源
西仔反为专指1884年-1885年清法战争于台湾
基隆与台北间发生的各场战役总称。“西仔”指法兰西国;“反”通“叛”则战争动乱的总称。
1883年(光绪九年),清法之间因为
越南归属问题展开战事,
法国因为于越南战事不若预期顺利,于是将战事扩大侵占到其他处所,并逼迫清朝放弃越南的计划。在此情况下,萌生攻打台湾及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主要城市的计划。
同年10月(农历),清朝得知
法国企图后,由军机处通令沿海各省加犟武备。这项命令自是包含台湾的布防与整备。而该整备由
台湾道刘璈掌管。得此令
刘璈,筑炮台,建堡垒,购新枪,置
水雷。并将全台湾分成前(
澎湖)、后(花莲台东)、北、中、南各五路。此五路分别由
台湾道,台湾镇,提督,
副将,水师副将统领,可独立作战。
1884年4月17日(农历)清朝全权代表
李鸿章和
法国F.Fournier协商,订下天津简约,清法暂时停战。5月清法再因“观音桥事件”冲突,法方决意发动战争。为协防台湾,清朝派前直隶陆路提督
刘铭传协防台湾。5月24日,
刘铭传抵达
基隆,增筑数座炮台后,5月28日进驻
台北府城。
经过准备后,
法国军队于1884年6月15日(农历)犟攻
基隆,经过数度攻防后,法军于8月14日占领
基隆之后,并据其台湾此最大
港都达七个多月。隔年,1885年3月27日,转战
澎湖并占领该地的
法国军队因
中法天津条约订定和议后,才决定撤军停战并交还
基隆与稍早攻占的澎湖。这期间,法清两军于
基隆,淡水,瑞芳,
澎湖等地发生大小
战役数十次,一度法军还进逼台北近郊,不过,始终无法占领
台北府城。
同年4月28日,清法战争的
法国主将,“东洋舰队司令长官”
孤拔 (S.Courbet)于签订
《天津条约》不久后,即于
澎湖驻守地因病去世。6月15日,
法国全军撤离台湾。俗称西仔反的清法战争的台湾战事才完全结束。
西仔反影响层面甚广。在台湾方面,由于战费金额庞大,战火波及范围广大,台湾民生经济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在
法国方面,虽然在战事失利之后,意外获得了
越南宗主权之外,也因军士伤亡过钜等因素,间接造成该国内阁总辞。
起因
1883年,清朝法之间因
越南主权问题展开战事,法国因为于
越南战事不若预期顺利,于是计划将战事扩大至中国东南沿海,攻占沿海城市以威胁北京的清朝政府,而
鸡笼(今
基隆市)的煤矿则被法方视为
战舰的动力来源。另一方面,台湾因具有战略地理条件,法军打算将其夺下,以更进一步威胁清廷。
清朝得知
法国企图后,该年年底由军机处通令沿海各省加强武备。这项命令自是包含台湾的布防与整备。而该整备由台湾兵备道
刘璈掌管。得此令刘璈,筑炮台,建堡垒,购新枪,置
水雷。并将全台湾分成前(澎湖)、后(台湾东部)、北(台湾北部)、中(台湾中部)、南(台湾南部)各五路。此五路分别由台澎兵备道,台湾镇总兵、
提督、
副将、水师副将统领,可独立作战。
1884年二月由于
越南政府片面撕毁
《顺化条约》,法军增兵攻占越南北部,迫使清朝重启谈判。5月11日清朝全权代表
李鸿章和
法国楼打号舰长福禄诺协商,订下《天津简约》,清法暂时停战。但六月“观音桥事件”爆发,法方决意发动战争。为协防台湾,清朝派前直隶陆路提督
刘铭传以
福建巡抚兼钦差大臣的身份前来台湾督战。7月11日,
刘铭传抵达基隆,增筑数座炮台后,7月15日进驻
台北城。
战争过程
战争初始
1884年8月5日,由于双方谈判破裂,
法国东京湾舰队司令李士卑斯(Lespes)率领三艘
战舰强攻
鸡笼(今
基隆市),正式揭开攻台战事序幕。开战之初法军击毁清军炮台,轻易占领
鸡笼港口,但隔日派遣陆战队攻入鸡笼市街时却中清军福宁镇总兵
曹志忠的埋伏,败退回舰。李士卑斯只好率领舰队回到马祖。
8月26日,清朝正式对法宣战。8月29日,
法国东京湾舰队与中国海舰队合并为远东舰队,由
孤拔(AmedeeCourbet)担任司令,率领5艘
战舰再度进攻
鸡笼。8月30日至31日,法军展开猛烈炮轰,
刘铭传则招募台湾中部民团北上驰援,并封锁淡水河河口,打算阻止法军船舰驶入河岸。不久,台湾兵备道
刘璈派遣
林朝栋等率领中部乡勇民团北上协助防守
鸡笼,阻止法军登陆。
9月18日,刘璈发布《全台渔团章程》,下令将所有
渔团收编为水上团练,用以调查法舰情势并阻止汉人私通法军的情形。
基隆之役
主条目:第二次基隆之役
9月27日,因赔偿问题谈判破裂,
法国海军部下令福建外海的远东舰队主力攻占鸡笼。9月30日,
孤拔带领5艘军舰抵达
鸡笼外海,与原已停泊的6艘法舰会合,然后派副司令李士卑斯率领4艘
战舰攻打
沪尾(今台北县
淡水镇),自己则与7艘战舰攻打鸡笼。艋舺龙山寺
10月1日,
孤拔开始攻打鸡笼,当天占领社寮岛,随后登陆鸡笼港,城中居民与洋商大批逃离该地。10月2日,清军与法军展开巷战,两度击退法军,但法军
战舰已摧毁附近所有炮台,清军伤亡惨重。最后
刘铭传决定放弃该地,于是下令鸡笼清军撤退至暖暖,与七堵的法军相对峙。
攻下
鸡笼后,法军
战舰于10月4日全面炮轰
沪尾,共发射了一两千枚炮弹,但仅造成清军10多人伤亡。
淡水之役
10月8日,法军再度炮轰沪尾,并在英国领航员协助下引爆
水雷,突破清军的海上封锁线,成功靠岸,随即派遣五百至八百人发动登陆战。由于
刘铭传未派兵支援,镇守当地的漳州镇总兵
孙开华与
章高元、刘朝孤等人率领3000名孤军埋伏各处,袭击法军部队。战斗过程中清军人数较多,指挥有序,战技不输法军,因此战斗至下午一点时法军已被困在凹地树林中,死伤惨重,被迫撤退回舰,清军成功守住沪尾。10月10日,法军降半旗为阵亡将士致哀,清军则开始增援沪尾,当地驻守兵力达到6000人。10月13日,
法国战舰主力开始驶向
鸡笼,登陆部队则越过七堵,朝大稻埕逼近。
封锁台湾
法军自
淡水之役战败后,自认已无力攻占台湾北部,改而封锁
台湾海岸线。10月23日,远东舰队封锁台湾行动开始,将封锁线由台湾南端南岬(今
屏东县鹅鸾鼻)延伸至东北部的
乌石鼻(今
宜兰县头城镇乌石港),并请求
法国政府派遣陆战部队前来增援,至11月4日已得到1800名兵力;面对法军封锁,清军增援部队改由卑南(今
台东县台东市)沿岸登陆,同时在暖暖一带增加义勇民团人数,准备迎战法军。11月1日,曹至忠带领1200名士兵袭击
狮球岭,试图收复该战略要地,但被法军发现后,从山顶
炮击,并以机关枪扫射,清军伤亡四十多人后被迫撤退。 11月7日,法军探查暖暖时遭遇清军,暖暖之役爆发,但在团练首领周玉谦等人坚守下,以及
林朝栋、
曹志忠支援下,法军连攻三日却遭击退。11月11日,
孤拔再度请求3000援军,打算由
鸡笼进攻台北,但未得到回应。而法军则于11月13日起派出搜索队探测敌情,准备攻打月眉山一带的清军防线。
月眉战事
主条目:第一次月眉山之役和第二次月眉山之役
12月29日,铭军600人自卑南登陆,清军开始打算包围
鸡笼;1885年1月6日法军“非洲军团”971人抵达鸡笼,开始朝暖暖推进,双方决战气氛浓厚。1月7日,法军将封锁线由南岬延长至卑南,随后于1月10日因擦枪走火,双方爆发鸟嘴峰之役,由于清军迅速增援,法军被迫于隔日撤退。时
孤拔与李士卑斯皆认为不应在台湾发动陆战,但
法国政府为增加谈判筹码,仍要求孤拔至少打赢一场胜仗,并占领
鸡笼矿山,1月20日,法军外籍军团约一千人抵达鸡笼,使陆战总兵力达到近三千人左右,足以发动陆战。
大武仑炮台1月25日,法军李伟林(Bertanx-Levillain)中校指挥四个中队共1900名法军四路进攻清军防线,其中一路400人袭击深澳坑(今
基隆市信义区)后方,另外三路主力进攻清军守备较弱的月眉山,于是第一次月眉山之役正式爆发。开战之初,驻守月眉山的民团溃败,法军攻占山顶,但隔日张仁贵等人率军反攻,而在深澳坑击败另一路法军的
曹志忠、
林朝栋也赶来支援,双方展开激烈的攻防战。1月28日在
曹志忠指挥下,清军逐渐逼退法军,夺回山头,最后两军分别在山顶与山脚下建立碉堡。1月30日,
曹志忠与
林朝栋发动夜袭,双方激战至隔日清晨才撤军,战役方告结束。另一方面,清军将领
聂士成率领850名淮军于1月28日登陆卑南,而法军终于攻占
狮球岭,清军退守
基隆河南岸。随后清军多次增援,法军则试图攻占林朝栋镇守的
大武仑炮台,但未成功,转而拟定占领
澎湖的作战计划。
3月4日凌晨三点,法军派出1280人袭击清军防线,第二次月眉山之役爆发。此战法军先攻陷深澳坑的防御土墙,截断刘朝枯防守的戏台山,随后击溃
苏得胜派来的500援军,并包围月眉山的
曹志忠本部部队,占领月眉山顶。3月5日,
曹志忠发动突袭,将法军略为击退,隔日攻打月眉山顶的法军,但却失败,而镇守鸟嘴峰的民团则于当日溃败,法军改由枕头山、竹嵩山和龙潭堵三路围攻曹志宗本部,另外派军由鸟嘴峰深入深澳坑后方,依序击溃
苏得胜、镇守刘朝枯与曹志忠等部队。3月7日,清军仅剩镇守大水窟(今
基隆市安乐区)的
林朝栋、四角亭(今台北县瑞芳镇)的苏树森未败退,但因主力溃败,两军只好放弃阵地,掩护清军主力撤退至基隆河南岸的暖暖、五堵,
刘铭传则亲率400人驰援六堵,而法军因弹药用尽,加上当晚大雨不停,溪水暴涨,故紧追至基隆河北岸。
攻占澎湖
3月14日,
法国政府停止增援
鸡笼战事,并命
孤拔攻占
澎湖。3月29日,
孤拔率领远东舰队8艘战舰进攻
妈宫城(今
澎湖县马公市),清军将领梁景夫死守四角仔要塞,与以炮轰还击,但法军火力强大,至3月31日时几乎夷平整座要塞,镇守清军死伤惨重、完全瓦解,法军得以顺利占领
澎湖。3月30日,镇南关战役失败的消息传到
法国本土,总理
茹费理(JulesFerry)下台,法国内阁以306对149的票数否决向
中法战争中的法军追加军费[1]。4月3日,
孤拔将
鸡笼法军撤至
澎湖,准备调往
越南增援。 4月14日,因内阁变故军费停止,
法国政府已单方面停战,令
孤拔解除对台封锁。4月15日,法军正式解除封锁。随后
法国政府与清朝展开谈判,清军与法军未再爆发战事,但五月与六月之间
澎湖流行瘟疫,法军病死人数将近千人,甚至司令
孤拔也罹患赤痢,并快速恶化成贫血。
6月9日,在英国的调停下,
李鸿章和
法国公使巴德诺(Patenotre)在天津签订了《中法天津条约》。6月11日,
孤拔于
澎湖马公去世,一说病情恶化而死,一说是3月初在浙江“
镇海之战”中被
招宝山炮台的中国军队击中座舰后伤重而死。
6月13日,远东舰队接获和谈通知,6月16日由李士卑斯代理舰队司令一职,前往
鸡笼交换俘虏,并于6月21日撤离鸡笼,8月4日完全撤离
澎湖,俗称西仔反的清法战争台湾战事才完全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