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伯玉
南朝萧梁时隐士
褚伯玉是具有魏晋风度的一代隐士,他在西白山上精研道学,开辟溪涧,广种树木,广收门徒,传法授艺。齐高帝征召不就。上不违其志,于西白山敕立太平馆居之。后人将太平两字作乡、村名。
人物介绍
褚伯玉(生卒年按《中国道教大辞典》为生年不详,逝年为536年,而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张撝之等主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则界定为394年生,479年逝)南朝萧梁时盐官(今浙江海宁县)人,字元璩。褚伯玉是具有魏晋风度的一代隐士。
三洞珠囊》、《上清道类事相》载其曾云游访道,得授上虞吴曇《西岳公禁山符》、《制虎符》二卷,隐居霍童山(即霍桐山,现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修炼。逝于大同二年(536)。明万历《福宁州志》载:“伯玉,盐官人,东晋时居南霍,游行诸山……兴宁乙丑年,真降,受《真诰》。凡二短卷,常带自随;至梁大同二年正月元日,驾鹤登天,赐号鹤林。”《支提寺图志》:“后人即其地为宫。”
梁大通二年(528年),建在霍童山下的鹤林宫,是福建建造最早、最具规模的道教宫观。道教传入闽东与三国孙吴政权开发经营闽东山海资源有关。天纪年间(277-280),孙吴政权在境内建立温麻船屯,利用接收流放的囚犯(谪徒)和征集当地的工匠造船。随着官吏、士兵、谪徒和避难、谋生人群的不断涌入,道教亦传入闽东。到东晋时,造访霍童山的著名的道士就有左慈、葛玄、郑隐、陶弘景、邓伯元、王玄甫、褚伯玉等多人。特别是褚伯玉与鹤林宫关系尤为密切。可见鹤林宫的兴建与褚伯玉有关联,是南北朝道教繁荣的产物。鹤林宫遗址在今霍童中学附近,坐南朝北,主建筑分上下两座,按道教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立有石柱108根(另据霍童村《钱氏族谱》载有石柱184根),规模极为宏伟。宫西为下院(行宫),东为霍门宫,背靠鹤头嘴,里面为十里桃花林,又称桃花峡,北面是仙湖及莲花墩。宫后山上竹木蓊郁,四周环境极其优美。自梁大通迄明嘉靖初的一千多年间,鹤林宫做为东南沿海道教圣地,可谓法雨普施,仙真云集,雄绝一方。
他在西白山上精研道学,开辟溪涧,广种树木,广收门徒,传法授艺。齐高帝征召不就。上不违其志,于西白山敕立太平馆居之。后人将“太平”两字作乡、村名。
采霞而食
褚伯玉(394-479),字元璩,东晋太元十八年出生于钱塘(今杭州)。褚伯玉丰采飘逸,少年时候就喜欢阅读庄子老子的著作和神仙传记一类的书,羡慕神仙冲虚,潜心修道。十八岁那年,父亲为他娶亲,他便坚辞。父亲坚决反对他独身抱道,怕褚家失了香火,便强迫他迎娶。当迎亲的花轿抬着新娘到他家的堂屋前,他便从后门悄悄溜走了。
褚伯玉走出家门后,在西白山上隐居下来。西白山是座道教名山,当年,出身官宦世家的葛洪云游名山时,被西白山恢宏的气势所震慑,便隐在山中,终年采集草药,研制神丹,编写医书。褚伯玉到西白山后也与外人隔绝,潜心修道。不论酷暑严冬,都是穿着一件薄衣,好像季节的冷热变化与他毫无关系。
在西白山上,褚伯玉以磊石作台,每当朝霞升起和晚霞飘飞的时候,就站在台上宽衣松带,两手握固,迎着奔涌的五彩流霞瞑目收心。他初去峰上修炼的时候,一没有住房,二没有锅灶,根本不食人间烟火。他的行踪也很奇怪,不走人行道路,经常在那些人兽不至的峭壁险岩、急湍飞泉的地方走来走去。有人说他是在修炼飞身的功夫,有人说他是在那些地方采集仙草仙药,就是漆黑的夜晚,也不歇息,身上发出光亮,行走时好像一团流火,只是他的行踪谁也猜不透,只知道他采霞而食,绝谷饮泉。
褚伯玉在西白山上修炼时,开辟了许多溪涧,又广种树木,还引进了许多茶叶新品种和草药。经褚伯玉苦心经营后,西白山更是青山叠翠,流水潺潺,风景优美,俨然是个悠然的世外桃源。
魏晋之风
然而,山高水远,褚伯玉还是声名远播。王僧达任吴郡守时,想请褚伯玉辅佐政务,褚伯玉不去,最后王虔诚地请他到官邸谈心,宿了一夜,褚便告辞走了。当时宁朔将军丘珍知道后,就写信给王僧达说:“听说褚先生被你招住在贵馆,这种以松木泉石为友、蔑视功名的人,只可暂致不可久留。希望你成全他的意志,不要去勉强他,干扰他。”这位宁朔将军,自己是官场体制中人,却欣赏和宽容体制外的人,也算颇具风度。
齐太祖即位时,又特诏吴郡和会稽郡的郡守礼送褚伯玉进京,想加以重用。当送天子“批示”的人来时,褚伯玉却躺在床上装病,真是洒脱到了极致。做皇帝的也拿他没有办法,只好命令会稽郡守在西白山建立太平馆。太平馆建立后,褚伯玉一边继续修炼,精研道学;一边广收门徒,传法授艺。弟子衍派流长,都能承继褚伯玉修道练功,积善布施,与当地群众相聚如一家的宗风。
其中最有名的弟子是官员孔稚圭孔稚圭是山阴人,南朝宋、齐间的官员,他风韵清疏,爱好文咏,性嗜酒,能饮七八斗。居处构筑山水,往往凭几独酌,不问杂事。门庭草杂不除,中有蛙鸣,说以此当两部鼓吹,深受魏晋之风的浸淫。
褚伯玉死后,孔稚圭在太平馆立碑记之。
奏建金庭观
一代书圣王羲之晚年归隐嵊州的金庭山。依《名山洞天记》的说法,金庭为道家第二十七洞天,剡中山水以此为最胜。《金庭王氏族谱》中也说,王羲之认为此地山水奇幽,隔绝尘世,眷恋不已,就在此筑室而居。这是晋永和十一年(355年)的事,离兰亭雅集仅有两年。因不受朝廷重用,右军将军王羲之称病辞官,放养几只白鹅,携着家人归隐金庭山了。
不久,许洵从钱塘江边迁来,筑知己别墅,与王羲之相邻而居。僧人支遁也闻讯而来,在金庭山结庐说法,并创立了即色宗。 三个好友,互为邻里,抚琴对弈,清淡玄言,一时风骚无双,引得世人瞩目。王羲之身后,葬在金庭瀑布山,子孙则聚居山下的华堂村。南齐时,道士褚伯玉奏于朝廷,在金庭山王羲之旧居置金庭观。
南朝建元元年(479),褚伯玉在太平馆去世,享年86岁。
据有关文献记载,西白山由于有了太平馆,所在乡镇也叫太平乡、太平镇,现在又改称太平村。
史料记载
褚伯玉,字元璩,吴郡钱唐人也。高祖含,始平太守。父襜,征虏参军。伯玉少有隐操,寡嗜欲。年十八,父为之婚,妇入前门,伯玉从后门出。遂往剡,居瀑布山。性耐寒暑,时人比之王仲都。在山三十余年,隔绝人物。王僧达为吴郡,苦礼致之,伯玉不得已,停郡信宿,裁交数言而退。宁朔将军丘珍孙与僧达书曰:“闻褚先生出居贵馆,此子灭景云栖,不事王侯,抗高木食,有年载矣。自非折节好贤,何以致之?昔文举栖冶城,安道入昌门,于兹而三焉。夫却粒之士,餐霞之人,乃可暂致,不宜久羁。君当思遂其高步,成其羽化。望其还策之日,暂纡清尘,亦愿助为譬说。”僧达答曰:“褚先生从白云游旧矣。古之逸民,或留虑儿女,或使华阴成市。而此子索然,唯朋松石,介于孤峰绝岭者积数十载。近故要其来此,冀慰日夜。比谈讨芝桂,借访荔萝,若已窥烟液,临沧洲矣。知君欲见之,辄当申譬。”
宋孝建二年,散骑常侍乐询行风俗,表荐伯玉,加征聘本州议曹从事,不就。太祖即位,手诏吴、会二郡,以礼迎遣,又辞疾。上不欲违其志,敕于剡白石山立太平馆居之。建元元年卒,年八十六。常居一楼上,仍葬楼所。孔稚圭从其受道法,为于馆侧立碑。
——《南齐书 卷五十四 列传第三十五◎高逸》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9 15:08
目录
概述
人物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