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冠山雀
山雀科山雀属鸟类
褐冠山雀(学名:Lophophanes dichrous):为小型鸣禽。体长100-120毫米。头顶和长的羽冠褐灰色或灰色,其余下体橄榄褐色或暗灰色,额、眼先、颊和耳覆羽皮黄色,颈侧棕白色形成半领环状。下体淡棕色或棕褐色,两翅和尾褐色具淡色羽缘。喙短钝,略呈锥状;鼻孔略被羽覆盖;翅短圆;尾适中,方形或稍圆形;腿、脚健壮,爪钝。羽松软,雌雄羽色相似。
形态特征
褐冠山雀雌雄羽色相似。前额、眼先和耳覆羽皮黄色杂有灰褐色,头顶至后颈以及背、肩、腰等上体概为褐灰色和暗灰色,翅上覆羽同背;飞羽褐色,初级飞羽除最外侧两枚外,羽缘均微缀蓝灰色,其余飞羽羽缘微缀灰棕色。颏、喉、胸至尾下覆羽等整个下体淡棕色,颈侧棕白色,向后颈延伸形成半领环状。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羽冠不明显或无羽冠,羽色较污暗。
虹膜红褐色;鸟喙近黑色;脚爪蓝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11-15克,♀9-14克;体长♂103-125毫米,♀106-122毫米;嘴峰♂9-11毫米,♀9-11毫米;翅♂67-77毫米,♀65-73毫米;尾♂50-60毫米,♀49-55毫米;跗蹠♂18-22毫米,♀17-23毫米。(西南亚种)(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常见于海拔2500-4200米的高山针叶林,尤以冷杉、云杉等杉木为主的针叶林较常见,也见于杉木、栎树、箭竹等针阔叶混交林、栎林、次生杨桦林和林缘疏林灌丛。
生活习性
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多成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性活泼,行动敏捷,常在枝叶间跳来跳去,也在林下灌丛和地上活动和觅食。除频繁地在枝间跳跃觅食外,它们也能悬垂在枝叶下面觅食,偶尔也飞到空中和下到地上捕捉昆虫。主要以金花虫、金龟子、毒蛾幼虫、刺蛾幼虫、尺蠖蛾幼虫、库蚊、花蝇、蚂蚁、蜂、松毛虫、浮尘子、蝽象、瓢虫、螽斯等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少量蜘蛛、蜗牛、草子、花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性食物。
多种叫声包括快速的ti-ti-ti-ti;尖细的sip-pi-pi,哀怨的pee-di及告警叫声cheea, cheea。鸣声包括颤音及其他叫声的音符。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于中国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四川北部及西部和云南北部及西部,并陕西南部的秦岭、甘肃南部、青海南部及东部和四川极北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营巢于天然树洞或缝隙中,巢由苔藓构成,内垫树皮纤维和毛。每窝产卵5枚,卵白色、被有栗色斑点,卵在大小为17-20毫米×12.7-13毫米。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30 08:5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