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冠山雀(学名:Lophophanes dichrous):为小型
鸣禽。体长100-120毫米。头顶和长的羽冠褐灰色或灰色,其余下体橄榄褐色或暗灰色,额、眼先、颊和耳覆羽皮黄色,颈侧棕白色形成半领环状。下体淡棕色或棕褐色,两翅和尾褐色具淡色羽缘。喙短钝,略呈锥状;鼻孔略被羽覆盖;翅短圆;尾适中,方形或稍圆形;腿、脚健壮,爪钝。羽松软,雌雄羽色相似。
褐冠山雀雌雄羽色相似。前额、
眼先和耳
覆羽皮黄色杂有灰褐色,头顶至后颈以及背、肩、腰等上体概为褐灰色和暗灰色,翅上覆羽同背;飞羽褐色,
初级飞羽除最外侧两枚外,羽缘均微缀蓝灰色,其余飞羽羽缘微缀灰棕色。颏、喉、胸至尾下覆羽等整个下体淡棕色,颈侧棕白色,向后颈延伸形成半领环状。
大小量度:体重♂11-15克,♀9-14克;体长♂103-125毫米,♀106-122毫米;嘴峰♂9-11毫米,♀9-11毫米;翅♂67-77毫米,♀65-73毫米;尾♂50-60毫米,♀49-55毫米;
跗蹠♂18-22毫米,♀17-23毫米。(西南亚种)(注:♂雄性;♀雌性)
常见于海拔2500-4200米的高山针叶林,尤以冷杉、云杉等杉木为主的针叶林较常见,也见于杉木、栎树、箭竹等
针阔叶混交林、栎林、次生杨桦林和林缘疏林灌丛。
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多成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性活泼,行动敏捷,常在枝叶间跳来跳去,也在林下灌丛和地上活动和觅食。除频繁地在枝间跳跃觅食外,它们也能悬垂在枝叶下面觅食,偶尔也飞到空中和下到地上捕捉昆虫。主要以金花虫、金龟子、毒蛾幼虫、刺蛾幼虫、尺蠖蛾幼虫、库蚊、花蝇、蚂蚁、蜂、松毛虫、浮尘子、蝽象、瓢虫、螽斯等
鳞翅目、
双翅目、
鞘翅目、
半翅目、
直翅目、
同翅目、
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少量蜘蛛、
蜗牛、草子、花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性食物。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