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甲
汉语词语
裙甲是汉语词语,是古代甲胄作为身体腰部及下部分防护的装备
历史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裙甲就已经正式出现在战争中,但是由于技术工艺与材料的限制,那时的裙甲多为皮制。
按照制造规则,一领皮甲由不同形式的一百八十三片小牛皮块编成,用丝带子编联成幅,构成甲身,甲裙和甲袖三部分。
秦代甲胄,铁器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铁质铠甲。
而秦代的裙甲大多和身甲和为一体的样式。
汉代时期,冶炼技术的发展,“玄甲”,铁甲也。并且这个时期鱼鳞甲普及,腿裙已非常完备且长。这主要是因为战争骑马作战的护具已相当完备。
魏晋南北朝时期,甲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防护全面的鱼鳞铁甲。
此时下身的防护加强,不仅有裙甲,还有更全面的裤型下甲。
隋唐时期,由于洗手铠甲的样貌外形,铠甲显得非常浮夸艳丽,而经过战争的洗礼,摈弃了夸张的因素,逐渐向实用性发展。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甲胄也由浮华转向军事本旨,突出军事功用。这时的甲胄已初步具备后世中华传统大铠的基本特色,如摈弃初唐繁琐的甲胄组件和相应的“包粽子式”的裹甲方式,改为结构紧凑的二件套披挂式、披膊、身甲、腿裙有机结合为一体,显得大气持重,穿着也简便许多。
敦煌笔画中的唐武将。
可见裙甲包边上已将装饰有花纹。
盛唐甲胄努力要把武士用束甲繁琐地缠裹起来,甲身又短小体贴,以显现出矫健敏捷之态,使之符合希腊审美格调。但这不合中国人自古讲求稳重风范的审美习惯,也不合威禀如山的武人气质,所以中国武将最佳造型不会是像个健卒,而须似钟塔般岿然。所以,这时的甲胄腿裙,做得越来越大。
五代的甲胄异常的华贵大气,规整有序的甲身、裙甲、披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五代吴越地区神将画像。
短的裙甲、林伽型腹甲、波斯式胫甲、盔顶的佛座装饰。
后世通过为腿裙加装挂钩,解决了因裙甲长大步行不便的困扰。
图为明韦韦驮像,腿裙加装吊挂。
宋代是甲胄发展史上关键的成熟定型期,宋代的甲胄是历史朝代中最经典的款式。
柳叶扎甲裙甲。
黄金锁子甲裙甲。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9 21:23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