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齿类(Trillodont)是北方大陆的早期
植食性动物,如
中国的罗佛寨兽,是一类原始的植食有蹄类,但是无 蹄而具爪,口中最大的齿不是犬齿而是门齿,大小似熊。
裂齿目可能起源于踝节目并和
钝脚目有一定亲缘关系。纽齿目如笔齿兽,也是一类原始而独特的北方早期植食性动物,大小似猪,身体粗壮而四肢短小,前肢长于后肢,犬齿和门齿均长,臼齿宽阔而高冠。裂齿目和纽齿目可能都是适应挖掘生活的植食性动物 ,挖掘植物的根为食。南美洲由于长期和其它大陆隔离而进化出了一些原始而独特的有蹄类,被称作
南美有蹄类。这些有蹄类中有些和其它大陆的早期蹄类一起在老第三纪结束前就已经灭绝,有些则延续到进步的有蹄类进入南美洲以后。踝节目等北方大陆的早期有蹄类以及南美有蹄类被统称为
古有蹄类,其中除了一些南美有蹄类外,多数
渐新世之前就已经灭绝。
裂齿目动物在古新世早期出现在中国南部,随后扩散到整个东亚,然后是北美、欧洲和南亚。最早的代表包括很可能是全体裂齿类祖先之一的罗佛寨兽(Lofochaius)和体形很小的小尖兽(Meiostylodon)。
这一时期的裂齿类还有一个可能的成员:古新世中期的三角齿兽(Deltatherium)。它很可能是类似古肉齿类的食肉动物,长着尖利的“剑齿”,但颊齿却与裂齿类极为接近,因而被归为本目之下。当然,它们最多只是这个素食家族中的另类分支。
在此之后,小尖兽通过白令陆桥进入北美的后代就是与其颇为相似的美爪兽(Esthonyx)。其体重约10~30千克,是同一时期的中国表亲中间兽(Interogale)的两倍,后者是裂齿类中体形最小的。它们可能是既会攀爬又善掘地的原始多面手,而且已经具备典型裂齿目动物的明显特征——显著、呈凿子状的第二门齿,但犬齿和第三上门齿仍然较大。虽然它们的化石在古新世晚期到始新世中期的西半球地层中广泛发现,但目前科学家仍对其所知甚少。
早、中始新世的Trogosus和裂齿兽(Tillodon)的第二门齿更为显著且终生生长,但其他长在前面的牙齿则退化或消失。与纽齿类相比,它们的双颌同样强劲,而且口鼻部更长,适于从土中掘食和取食较高处的枝叶。其中Trogosus身长1.5米,体重可达150千克,身体粗壮结实,外表与熊相似,但却和纽齿类一样具有发达的前肢和爪子,也是高效的“挖掘工”。不过由于体形太大,它们不大可能给自己挖洞,应该是在地面生活,而且更偏重于植食性。很难用哪种现生动物来描述它们,或许可以说它们是长着老鼠门牙和鼹鼠四肢的熊。
近年来,我国新发现(或者更不如说是“确定”)了许多裂齿目动物的化石,如安徽的潜水本爱兽(Banaius qianshuiensis)和潜山简齿兽(Simplodon qianshanensis)、河南的豫裂兽(Yuesthonyx)等。这些发现不但表明这个家族的分化远比以前认为的要显著得多,而且还使得原本就争议很大的裂齿目分类又出现了“惊变”,除了原先仅有的裂齿兽科(Tillotheriidae)外又分出了豫裂兽科(Yuesthonyx)和凿齿兽科(Esthonychidae),而且原先划归纽齿目的Onychodectes也成了裂齿兽科下面的一个属。新的发现还显示,裂齿目可能起源于踝节目而不是食虫目,与之亲缘最近的是钝脚目而不是纽齿目。尽管这些变化与争议由于裂齿目属于不被公众注意的“冷门”家族而掩盖了火药味,但它们身上还有太多的谜没有揭开,一切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