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乘数是数学术语,指四则运算的
乘法中被乘的数字,又叫因数,一般来说放在算式的前面。
乘法简介
乘法(multiplication),是指将相同的数加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
积,“x”是
乘号。从哲学角度解析,乘法是加法的量变导致的质变结果。整数(包括负数),有理数(分数)和实数的乘法由这个基本定义的系统泛化来定义。
乘法也可以被视为计算排列在矩形(整数)中的对象或查找其边长度给定的矩形的区域。 矩形的区域不取决于首先测量哪一侧,这说明了交换属性。 两种测量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测量,例如,将矩形的两边的长度相乘给出其面积,这是尺寸分析的主题。
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
交换律,
结合律,
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 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群中的乘法运算不再要求满足交换律。 最有名的非交换例子,就是哈密尔顿发现的
四元数群。 但是结合律仍然满足。
1.
乘法交换律:ab=ba,注:字母与字母相乘,乘号不用写,或者可以写成·。
被乘数概念
被乘数指四则运算的
乘法中被乘的数字,一般来说放在算式的前面。
如:4×2=8
上述算式中
4是被乘数,2是乘数。
上述算式可以读作:
4乘以2等于8。也可以读作:2乘4等于8。
相关预算法则
被乘数与乘数可否换位置
在九年义务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中提到:“应用题中的被乘数与乘数可以交换位置.”有的教师认为这样做,理不通。甚至到小学中、高年级教学时仍过分强调乘数与被乘数的位置不能交换.对此问题,我翻阅了有关资料,研究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此,李鸿巍有一定的看法。
在低年级初学乘法时,教材中强调5X2表示2个5,而2X5表示5个2,以上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事实上,这是人为的规定。现代数学中,是用笛卡尔积定义乘法的,因数并没有被乘数和乘数之分。换言之,被乘数和乘数都是积的因数。而学生在计算2X5、5X2时,都是采用口诀—“二五一十”。这实际上已经把5X2当作2X5了,学生已不知不觉地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因此,在做题时,被乘数和乘数完全可以交换。
在列式计算时,既可以列成5X2,也可以列成2X5,两式的意义和计算结果是完全一样的。到了第七册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后,再强调不能交换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就没有必要了。
既然两种列式的意义和计算结果都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不在低年级初学乘法意义时就明确这个问题呢?这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数学知识教学的阶段性去理解。小学生初学乘法时,年龄小、接受能力差,又没有乘法交换律的知识基础,而乘法的意义是在求相同加数和的基础上形成的。适当地区分被乘数、乘数,说明其书写位置有助于理解和掌握乘法意义,了解口诀的由来。学习了乘法交换律以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只要是求相同加数和的运算,能正确求出两个因数的积都是合理的、正确的。不必再区分哪个因数是被乘数,哪个因数是乘数,更不要到小学毕业时,还去强调两者的位置问题。至于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积仍称为积;被乘数和乘数都统称为积的因数,没有必要顾及它们位置的先后。
在第七册中,这样处理既能使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乘法现阶段意义,又避免了进一步学习时发生矛盾。如果这时还继续要求学生严格区分被乘数与乘数的位置,就不合教学的妥求。这不仅为进一步学习造成障碍,也束缚了学生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要分阶段,分别对待这一问题。在初学乘法的低年级学生中,列式时出现被乘数和乘数颠倒情况,这只能视学生对乘法意义掌握不佳,对教材要求没有理解好。出现此现象时,最好在该式子下做一标记,并指导其纠正过来。若在考试中出现“颠倒”,也要相应扣分。但是学生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后,只要列式正确,不必再鉴别因数的前后位置。这样处理才能在教学中既顾及教学的阶段性,又兼顾学习的连续性。
例题
指出下列式子中的乘数和被乘数。
(1)540*90
(2)898*31
(3)274*31
解答:(1)中540为被乘数,90为乘数;
(2)中898为被乘数,31为乘数;
(3)中274为被乘数,31为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