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出生于北平(现北京市),江西省德安县人,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平(现北京市)。1936年8月—1938年7月,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书。1938年8月—1939年1月,在湖南省弘毅小学读书。1939年8月—1942年7月,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读书。
教育经历
1942年8月—1943年1月,袁隆平在重庆复兴初级中学读书。1943年2月—1944年1月,在重庆赣江中学读书。1944年2月—1946年5月,在重庆博学中学读书。1946年8月—1948年1月,在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中。1947年,读高中一年级时获得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和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1948年2月—1949年4月,在南京中央大学附中读高中。
1949年8月—1950年10月,袁隆平在位于重庆北碚夏坝相辉学院农学系读书。1950年11月—1953年7月,全国院系调整,相辉学院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1951年7月,袁隆平在西南农学院报名参加空军,体检、政审合格,后因在校大学生更需要参加经济建设,而未入伍,继续留校学习。1953年8月,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工作经历
1953年8月—1971年1月,袁隆平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在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任教员。
1971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至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
1971年1月—1984年6月,袁隆平任职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9月,晋升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1980年—1981年,赴美国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2年,袁隆平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83年8月,赴美国考察杂交稻试种情况并进行技术指导。1984年6月—1988年1月,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任国家863—101—01专题组组长。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责任专家;同年,当选为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88年1月—1995年5月,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
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5月—2015年8月,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95年5月—2016年1月,袁隆平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1999年,任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2000年8月,任袁隆平科技学院名誉院长。
2004年3月,袁隆平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首席科学家。200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获聘为湖南农业大学双聘院士。2014年11月,任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2016年,袁隆平获聘为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特聘院士;1月,辞免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职务;10月,任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2019年,获得“共和国勋章”。
学术经历
1960年前后,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期,粮食减产,人们面临着饥饿的威胁,袁隆平感受到了粮食的重要性立志解决粮食增产问题,将研究方向从红薯、西瓜转向了水稻。
1961年,袁隆平在湖南省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发现天然杂交水稻。1964年,在湖南洞庭早籼稻稻田里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1965年7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66年,袁隆平研究发现三系杂交水稻,并在《科学通报》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5月,“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引起国家重视,国家科委九局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袁隆平遭受冲击,水稻雄性不育试验被迫中断。
1967年3月16日,湖南省科委发函安江农校,要求学校将“水稻雄性不孕”研究列入计划;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计划”,呈报湖南省科委与黔阳地区科委;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黔阳地区农校(安江农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将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农校中古盘7号田里;5月18日晚上,中古盘7号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袁隆平事发后第4天才在学校一口废井里找到残存的5根秧苗,继续坚持试验。
1969年冬,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等到云南省元江县加速繁殖不育材料。1970年11月23日,在袁隆平关于“把杂交育种材料亲缘关系尽量拉大,用一种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构想指导下,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岛南红农场找到“野败”,为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突破口。
1972年3月,国家科委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全国协作攻关。袁隆平将“野败”材料分发到全国10多个省、市的30多个科研单位,用了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了上万个测交和回交转育的试验,扩大了选择概率,加快了三系配套进程;同年,选育成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
1973年,在“不育系”“保持系”基础上,袁隆平及其团队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水稻产量从亩产300公斤提高到亩产500公斤以上;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1974年,袁隆平成功选育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1975年,制种成功,为次年推广做好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1979年,作为中国首个科研技术,三系杂交水稻技术被介绍到美国。
1977年,袁隆平总结了10年来的实践经验,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论文。
1986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水平。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方向;同年,培育成杂交早稻新组合威优49。
1987年,袁隆平组成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性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
1997年,袁隆平提出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和选育技术路线,开始“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研究。通过攻关研究,于2000年实现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指标。自2001年以来,继续指导选育成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米质优良的第二代超级杂交稻,并于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第二期超级稻目标。后提出了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结合,攻关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每亩900公斤目标,于2011年、2012年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攻关百亩示范分别达亩产926.6公斤、917.7公斤,标志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实现。2013年,启动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2013年9月29日,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实现百亩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
2006年,袁隆平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力争用三亩地产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2007年,率先在湖南20个县启动实施。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
1991年8月14日—22日,袁隆平应日本学会邀请,赴日本作两系杂交稻研究新进展学术报告;9月29日—10月10日,在美国参加洛克菲勒基金年会。1992年7月28日—8月4日,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赴印度作杂交水稻方面的学术报告;10月22日—11月13日,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以首席顾问身份赴印度指导杂交水稻技术。1993年11月17日—12月10日,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第三次赴印度传授杂交水稻技术。
1994年2月28日—3月12日,袁隆平赴美国休斯敦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草签合作开发两系杂交稻协议;5月14日,赴印度尼西亚参加洛克菲勒基金会年会。1995年2月,赴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参加学术年会。
1996年11月,袁隆平出席在杭州举行的东亚地区洛克菲勒基金会水稻生物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并作学术报告。
1997年3月,袁隆平赴美国休斯敦出席水稻技术公司年会;同年,应邀赴缅甸指导杂交水稻生产。1998年4月,应邀赴缅甸指导杂交水稻技术。
2001年5月,袁隆平分别赴越南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主持的“在亚洲加快大规模杂交水稻发展的政策支持会议”,孟加拉参加国际水稻所及亚洲发展银行杂交水稻项目的第四次技术委员会会议;12月,赴委内瑞拉考察推广杂交水稻的可能性与前景。
截至2017年10月,袁隆平30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国等指导发展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引进和示范推广,给产稻国的粮食增产开辟了有效途径,如越南、印度、菲律宾已发展成为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的国家,2011年,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杂交水稻的发展面积已达到470万公顷。
人物逝世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11月15日,袁隆平骨灰安放仪式在湖南省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句袁隆平生前说过的话,被镌刻在墓碑上。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袁隆平于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率领团队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4年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强优势三系籼型杂交水稻品种。带领团队研究两系法杂交水稻,并于1995年取得成功。后又征战超级杂交稻,并不断超越,多次刷新大面积示范单产纪录水平。后率团队开展第三代杂交水稻和耐盐碱杂交水稻技术攻关,并取得进展。
袁隆平曾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用三亩地产出利用现有杂交稻品种四亩地上产出的粮食总产的工程)和“三一”工程(即通过应用超级杂交稻技术成果,用三分田年产粮食360公斤,来满足一个人全年的口粮的工程),推动超级杂交稻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袁隆平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技术,独创了“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杂交水稻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
袁隆平提出“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找到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袁隆平领导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制种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
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一思路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1989年在两系法研究遇到挫折时,袁隆平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低谷。研究并提出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
袁隆平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别实现中国超级稻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2013年,启动了百亩示范片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同时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促进科技成果的生产应用。
2012年,袁隆平组建青岛海水稻研发团队,开始耐盐碱水稻的选育研究。2017年9月,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6‰盐度灌溉条件下,筛选出4份表现较好的耐盐碱水稻材料并进行一个小面积测产,其中表现最好的一个水稻材料亩产达到了620.95公斤,标志着“海水稻”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截至2019年9月,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全国五大类盐碱地区建立了8个“海水稻”试验种植基地,全国试验种植约2万亩。2020年10月12日,山东东营垦利永安基地“海水稻”测产,最高亩产860公斤,创全国“海水稻”单产最高纪录。2021年,“海水稻”全国种植平均亩产达到450公斤。另外,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为沙漠地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
据2024年9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数据,袁隆平共发表论文60余篇。
据2024年9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数据,袁隆平共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
人才培养
2019年9月16日,袁隆平参加湖南农业大学开学典礼,并叮嘱学子:做躬行实践、厚积薄发的新时代青年。和新生分享“成功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八字箴言。首先,知识就是力量,是创新的基础,同学们不但要打好基础,还要开阔视野,掌握最新发展动态。第二,汗水指的是要能吃苦,任何一个科研成果都来自于深入细致的实干和苦干。第三,要有灵感,灵感就是思想火花,是知识、经验、思索和追求综合在一起升华的产物,同学们要做“有心人”,随时注意捕捉思想的火花。第四是机遇,偶然的东西带给我们的可能是灵感和机遇,要学会用哲学的思维看问题,透过偶然性的表面现象,找出隐藏在其背后的必然性。坚持做到这几点,才能突破障碍实现梦想。最后袁隆平勉励学子: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未来赋予了你们强农兴农的责任,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
搞科研不能怕失败,怕失败就不要搞科研。科研就像跳高,即使一次跳不过,也可以为下次积累经验。搞科研不要有门户之见,要挖掘科技人力资源,激发其更好地释放自主创新能力。多让年轻人学习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这一点很重要。要创造环境使他们在学术上有建树、在科研上有成果,德才兼备,成长为学术领头人。
袁隆平创立了系统的杂交水稻学学科。
袁隆平领导的杂交水稻创新团队于201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一等奖。
截至2017年10月,袁隆平先后在境内外举办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50余期,培训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
截至2019年4月,袁隆平已指导培养硕士、博士数十名。
获奖记录
人物观点
在思维方法上,袁隆平主张: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的假设是一种逆向思维,往往以一种“不证自明”的公理形式出现,实际上是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形成的逻辑起点,进而进行推论和思维。二、善用直觉思维,把握灵感顿悟。灵感在科学研究中与在艺术创作中一样,具有几乎相等的作用。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和思索综合在一起的升华产物,往往由某一外界因素诱发而产生,即所谓触景生情。同时,灵感常以一闪念(即思想火花)的形式出现。因此,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切勿放过思想火花。三、要学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也要懂点唯心主义哲学。
从杂交水稻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来自实干、苦干。书本里种不出水稻,电脑里也长不出水稻。搞育种就要坚持在第一线,重视实践。学术上的自由思想和自主探索是很重要的。人要读书但不迷信书本,年轻人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科学研究要敢于质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质疑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和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农民是非常朴素、勤劳的,农民身上一些好的东西。有些人瞧不起农民,这是不对的。农民那种朴素、勤劳、节俭的精神,应该值得每个人学习。他们朴实,重感情,好客。所以,农民科学家也好,现代农民也好,是一个美称。
关于粮食问题,太重要了,全国13亿人口,国家虽然储备了一些粮食,但目前不能够盲目乐观,不能掉以轻心。粮食始终是战略物资,要适当地有点储备,不能因为粮食多了就不重视它的生产。要适当提高粮价,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再好的技术,再好的品种,农民不愿意种,粮食也出不来。政府出台的粮食最低保护价政策是件好事,对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好处。
搞科研课题的方向对不对,这是前提,如果方向不对,再努力也是白搭。只要方向是对的,尽管有挫折和失败,通过努力,最后还是会成功的。当然也会遇到一些挫折,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搞研究,就不要怕失败,怕失败就不要搞研究。
追名求利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有些人没有干多少事就去争名夺利,得什么奖,发表什么文章,都要去争。有些老实人做了很多事反而没有在乎什么名利。个人认为,把名利看淡泊一点,不要去争名夺利,心里就会好一些。人生不是为了追名求利,应该要更崇高一点,要让思想境界高一点,这样就会取得更多的成就。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稍微有点不如意,受了挫折,心里反而很难受。
人物作品
出版图书
相关作品
社会活动
社会任职
参政议政
2004年,袁隆平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并作《高度重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主题发言
袁隆平就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建议在全国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小组讨论会上发言。在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作大会发言,建议大力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提高农民种粮的经济效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013年3月4日,袁隆平出席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无党派人士界别小组讨论推选组长会。2016年1月24日,袁隆平出席政协湖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座。
出席会议
1978年2月,袁隆平出席全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3月,出席全国科学大会;6月,出席湖南省教育工作者先进代表大会;10月,出席湖南省科学大会。
1989年9月25日—10月3日,袁隆平应邀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参加国庆40周年观礼活动。
1996年9月11日,袁隆平出席由中宣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的全国科技十杰表彰大会,发表题为“攀登杂交水稻研究新高峰,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是我的毕生追求”的演讲。
1997年1月,袁隆平出席由农业部召开的五省五大作物工作会议。1998年2月,参加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工作会议。1998年11月,出席在广西北海举行的“863”计划生物领域“九五”计划课题年度报告会议;12月,出席在广东肇庆举行的“863”计划“超级杂交稻”项目会议。
参加活动
1998年9月,袁隆平接受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节目主持人杨澜采访。1999年4月,出席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五一”晚会,并作为嘉宾登台向全国观众致意。
2006年9月,袁隆平出席由中宣部、中国伦理学会、湖南省委宣传部、长沙市委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并发言;10月,赴北京参加中共中央举行的“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
2007年3月16日,袁隆平赴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参加“杰出学人到访”活动。
2019年9月27日,袁隆平在长沙参加隆平水稻博物馆开馆仪式;10月9日,在广西灌阳县新圩镇小龙村,出席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2018年12月,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批准正式成立,工作站拥有1250亩科研基地,其中核心育种基地50亩、高产攻关示范基地200亩、制种基地约1000亩。
考察访问
2004年8月,袁隆平应马来西亚元首基金会邀请对马来西亚进行考察访问。2007年4月,赴美国华盛顿参加美国国家科学院年会正式就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并顺访休斯敦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和旧金山孟德尔公司。
2012年9月20日,袁隆平在安徽省舒城县考察杂交水稻长势和测产。
讲学授业
2001年7月,袁隆平赴香港中文大学考察并作学术报告。2004年10月,应邀为依阿华州大学师生作题为“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的报告。
2014年11月17日,袁隆平在河南农业大学作“超级稻育种进展”学术报告。
2015年11月24日,袁隆平在长江大学“长江讲坛”第11讲中为学子介绍超级杂交水稻的高产育种战略设想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展望中国水稻的增产前景。
迎宾接访
2006年10月24日,袁隆平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会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孟献斌一行;12月25日,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一行造访袁隆平,袁隆平介绍了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
2007年3月12日,袁隆平向来访的时任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提出建议,希望在湖南建立杂交水稻国际援助研发中心,加快杂交水稻的国际发展步伐。
2019年10月14日,时任重庆市北碚区委书记周旭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一行,前往湖南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拜访袁隆平,袁隆平感谢北碚区委区政府对母校西南大学的支持,肯定了北碚区和西南大学开展校地合作取得的成绩,希望校地双方充分发挥优势,继续深化合作,共同谱写校地合作共赢发展新篇章。
体育活动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袁隆平被选为了奥运火炬手,并且还是奥运圣火在湖南传递时的001号火炬手。
公益捐赠
袁隆平将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都捐赠给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表彰和扶掖对农业科研有贡献的人。1981年,袁隆平获得一个特等发明奖,10万元奖金,自己只留5000元,其它都分给同事、同行。将所获的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捐赠给了由他发起成立的科技奖励基金会。此外,还出资捐助过教育事业、慈善事业。
2016年10月21日,袁隆平携夫人来到德安县隆平学校看望全校师生,并捐助10万元作为隆平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2020年2月,在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阶段,在海南三亚开展第三代杂交水稻、耐盐碱水稻及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研究的袁隆平,通过湖南省红十字会向湖北抗疫一线捐款10万元,帮助湖北人民共同抗击疫情。同时,按照袁隆平要求,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另捐赠给武汉市蔡甸区200吨大米,为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力量。
组织关怀
2003年10月,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在湖南调研期间,专程赴袁隆平主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详细察看超级杂交稻选育项目的进展情况,充分肯定他们作出的重大贡献。
2005年8月13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前往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了解杂交水稻研究情况,看望袁隆平。温家宝高度评价袁隆平的贡献,并派人送去生日蛋糕为他祝寿。
2018年4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海南省三亚市考察,袁隆平等农业技术专家陪同考察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习总书记亲切慰问了袁隆平院士,并对袁隆平院士的研究成果表示了充分肯定。
2018年5月16日,中国发明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余华荣到湖南袁隆平院士工作室,看望拜访袁隆平,并向其颁发“中国发明协会顾问”聘书。
设立基金
湖南省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是由袁隆平在1987年个人捐赠并发起,在1997年更名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致力于农业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激励。基金会通过设立袁隆平农业奖,奖励和表彰在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上做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通过设立袁隆平追梦奖学金,支持并鼓励农业领域的优秀学生;通过组织专题论坛等行业峰会,召集行业人员沟通并讨论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方面的最新问题和创新成果;通过参与社会公益项目,表达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决心和担当。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袁隆平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兄弟姊妹六人中排行老二,在汉口上小学时,因学校组织的一次到园艺场参观的活动,激起了他对田园之美的向往,有了要学农的愿望。
婚姻家庭
袁隆平的妻子邓则(曾用名邓哲)是安江农校1959届毕业生,袁隆平教过她的课。两人恋爱是在1963年,那时邓则已参加工作。1964年农历正月初十,两人在安江农校举行婚礼。婚后两人育有三个儿子,分别取小名为五一、五二、五三。
家族成员
生日考证
关于袁隆平生日,据2010年出版的、由辛业芸访问整理的《袁隆平口述自传》附录《袁隆平年表》记载,袁隆平于“1930年9月1日(农历七月初九),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还有一种记载,出生于1930年9月7日(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直到袁隆平出生证据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历史档案里被重新发现,最终还原他真实的诞生日:Aug,13,1929——1929年8月13日,农历己巳年七月初九,属蛇。据协和医院相关袁隆平出生档案记载:一页记有“袁小孩”,住“旧刑部街长安公寓”;一页有林巧稚签字;还有一页为袁隆平出生时留下的脚印。对此,袁隆平倒是觉得改不改过来无所谓,他早已习惯了9月7日那个生日。
个人爱好
袁隆平在武汉博学中学读书时喜欢上了游泳和球类运动。1947年,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学校选拔赛,袁隆平获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第一,并且在随后的省运会上拿到两块银牌。游泳是袁隆平一辈子的爱好。为了庆祝与妻子邓则的新婚,袁隆平甚至夜里11点还拉着邓则的手去河里游泳。进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后,袁隆平和团队成员每年12月到次年4月都要前往海南三亚的南繁基地进行科研攻关,在身体状况允许下,几乎每天都要去海里畅游一番。
除了游泳之外,袁隆平最爱的体育项目就是气排球,不管在场上还是在场下,他都非常投入。以至于气排球已经成为风靡整个农科院的运动项目。
除了体育锻炼,袁隆平还喜欢打麻将,输了的人要钻桌子,不管职务高低、年龄大小,但凡输了就要钻桌子。另外他还会拉小提琴。
人物评价
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评)
袁隆平同志等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就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体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敢于创新、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宏大抱负,集中体现了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平易近人、甘为人梯的崇高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写下了美好的篇章,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做出了无愧于祖国和时代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原总书记江泽民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走近袁隆平》作序)
先生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原总理、党组书记温家宝贺袁隆平80岁生日贺信)
您是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您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您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您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您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著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贺袁隆平80岁生日贺信)
袁隆平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新华通讯社 评)
袁隆平同志是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他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始终关注民生、贴近群众,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积极参政议政、献计出力。袁隆平同志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优秀的科技工作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楷模。他作为农业科学家,70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决心,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袁隆平同志一生最大的贡献,一是突破了传统理论束缚,发明了杂交水稻;二是创建杂交水稻学科,构建了杂交水稻理论体系;三是攻坚克难推动杂交水稻技术应用,为中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四是致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为人类战胜饥饿彰显了担当。袁隆平同志的一生,是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一生,是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一生,是情牵祖国、心系人民的一生,是胸怀世界、造福人类的一生,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一生。袁隆平同志的名字,写入了辽阔大地,印在老百姓心上。“袁隆平星”在太空闪烁,星耀大地。袁隆平同志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湖南日报》 评)
袁隆平对世界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还向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供了他的知识、技术和育种材料。(“沃尔夫”农业奖评审委员会 评)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袁隆平先生有着鲜明的荣辱观,他在将近半个世纪的科学探索道路上,经历了种种磨砺和失败,当他的科研处于低谷时,他失意不失志,始终坚忍不拔地拼搏;当他事业有成,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及10多项国际大奖,荣誉潮水般涌来时,他冷静对待,志存高远,淡泊名利,甚至将在国内外获大奖所获得的奖金捐赠给基金会,用以表彰科技工作者和扶植新人,表现出他的人格魅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路甬祥 评)
袁隆平院士为人诚恳朴实,谦虚好学,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始终把为祖国和人民多做一些贡献作为自己的重任。他的成功,既是我们国家重视科技和人才、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结果,也与他本人常年累月孜孜不倦工作、百折不挠探索、敢于和善于不断创新直接相关。学习袁隆平院士: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严谨治学态度,发扬他求实创新、团结协作、不断进取的风格,积极推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用科技的强大动力把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推向21世纪。(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 评)
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20世纪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总干事阿马杜 – 马赫塔尔·姆博 评)
袁隆平赢得了中国可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袁隆平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种优势的伟大科学家。(普渡大学名誉教授汤·巴来伯格 评)
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国际水稻研究所原所长、印度农业部原部长斯瓦米纳森 评)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创造了世界奇迹,所增产的粮食每年可多养活世界7000万人,为世界粮食的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国家科学院原院长西瑟·罗尔 评)
袁隆平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参加工作多年以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水平,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湖南省人民政府 评)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 评)
袁隆平,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袁老的毕生追求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为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技术创新,并将其推广至全世界。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为“稻粱谋”,为民生计,袁老无愧侠之大者、国之仁士。(《人民日报》 评)
人物影响
行星命名
1999年,国际天体命名委员会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
区划命名
隆平高科技园以袁隆平名字命名,其前身为马坡岭农业高科技园,是1997年由原国家科委立足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层面,批准成立的。2000年10月,园区更名为隆平农业高科技园。2003年1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调整园区管理体制,明确园区实行省市区三级共管,以芙蓉区为主开发建设,更名为长沙高新区隆平高科技园,规划面积调整为18平方公里。2006年,园区升格为正县级。
2018年12月,经袁隆平题名授权,长沙哲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长沙县路口镇明月村流转土地创建了隆平稻作公园。公园占水田面积1000亩,是向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种业企业、育种专家提供集水稻新品种展示、品种审定、品种登记及推广于一体的大型试验公益平台。
2020年2月26日,袁隆平选址、谋划和题名的“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以下简称隆平公园)”在广州市黄埔区启动建设,一期项目大吉沙岛水稻公园水稻种植工作全面启动。隆平公园由袁隆平谋划、选址、题名,将打造集农业、科研、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公园,规划面积达6662亩。
公司命名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隆平高科”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网定价发行。
学校命名
2000年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
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学校德安县隆平学校于2016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学校将包含创新、奋斗、奉献和协作的隆平精神作为校训,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
影视原型
2008年8月,电影《袁隆平》开机仪式在湖南怀化安江农校举行。《袁隆平》由潇湘电影集团投拍,是国内第一部以袁隆平为主角的故事片,也是第一部重点描写农业科学家的故事片,影片讲述袁隆平为解决人类温饱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末在江安农校任教以来,执着于杂交水稻研究的历程。影片由史凤和执导,果静林徐筠等主演。2009年,《袁隆平》在国内公映。
电视剧《功勋》袁隆平单元《袁隆平的梦》于2021年10月18日在浙江卫视、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江苏卫视开播,《袁隆平的梦》讲述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征途上,像追逐太阳的候鸟,满心赤诚,决不退缩的事迹,该剧由阎建钢导演,宋方金编剧,黄志忠等主演。
竖立雕像
隆平广场隆平石雕像于2012年安放于隆平广场,雕像总长度12.6米,高度8.2米。
2016年11月18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举行袁隆平、巴金雕塑揭幕仪式。
话剧原型
2017年6月,以袁隆平事迹编创的原创诗境话剧《问稻》“现身”西南大学舞台,《问稻》取材于袁隆平的大学生活和科学攻关的真实故事,旨在以科学大师奋斗人生引领当代青年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
机构命名
2019年7月5日,袁隆平国际高端农业人才培养中心理事会成立大会在湖南农业大学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袁隆平国际高端农业人才培养中心理事会第一届理事、理事单位、领导机构和《袁隆平国际高端农业人才培养中心章程》。湖南农业大学成立袁隆平国际高端农业人才培养中心理事会,有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是湖南农业大学在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征程中的又一大事。
展馆命名
2019年9月27日,世界首个以水稻为主题的博物馆——隆平水稻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位于长沙市芙蓉区浏阳河东岸,用地30亩。博物馆主体建筑俯瞰为5粒金黄的稻谷,平视为五瓣盛开的芙蓉花。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展陈近6000平方米,主要分为陈列区、库藏区、公共服务区、技术与行政管理空间等5个不同的功能区。博物馆免费面向公众开放,展览时间为每周三至周日9∶00至16∶00。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是经袁隆平授权命名的科学园区,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德源镇,于2020年5月开园,园区建有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院士工坊及青少年农业双创中心,另打造了“袁隆平青少年学堂”研学营地以及国家级研学教育基地、青少年三观教育基地以及劳动教育基地。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免费为公众开放,科技馆每周均有固定开放日,遇节假日、纪念日、重大节日向青少年固定开放。
道路命名
在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片区,有一条长11.4公里的东西向道路名为“隆平路”,是根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而命名。
人物纪念
纪念蜡像
2022年5月18日,袁隆平蜡像揭幕暨“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分中心”揭牌仪式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水稻科研基地举行。
纪念雕像
2022年4月2日,袁隆平雕像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落成揭幕,以缅怀纪念袁隆平。
2022年5月22日,袁隆平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海南省三亚市海棠区水稻国家公园袁隆平纪念园举行,袁隆平铜像高5.22米,脚穿雨靴,右手拿着草帽,面带微笑,低头端详着左手中的一把稻穗。
2023年6月18日,袁隆平雕像在湖南农业大学落成揭幕,雕像面向隆平楼而立,袁隆平手持稻穗,目光慈祥而深邃,静立守望着一颗颗好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纪念碑刻
2022年5月22日,袁隆平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在唐人万寿园功勋广场进行。广场正中间矗立着袁隆平院士功勋纪念碑,纪念碑材质主体为花岗岩雕刻,稻穗和勋章采用紫铜锻造,皆为千锤百炼方可铸就,雕塑总高为8.117米,对应的是“袁隆平星”8117的编号。
建筑命名
2022年5月20日,袁隆平逝世周年纪念会在湖南农业大学举行。袁隆平妻子邓则、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共同为“隆平楼”揭幕,被命名为“隆平楼”的是湖南农业大学第十二教学楼。
教育基地
江西袁家山隆平科普教育基地座落于德安县河东乡后田袁家山,是袁隆平祖居地。宅院名为“颐园”,袁隆平小时候曾随父母、祖父母在此居住6年,度过了童年时光。宅院面积132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第一层为袁隆平成就展,采用图文、音像及实物等形式,介绍袁隆平个人成就。第二层为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科普知识。整座宅院都是根据袁隆平对祖宅——颐园的记忆还原重建的,于2015年正式建成。德安县借助袁隆平的影响力,已将“颐园”打造为集科普、文化、教育、旅游、名人“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基地。
纪念邮票
2022年9月7日,《中国现代科学家——袁隆平》纪念邮票首发仪式在长沙举行。为进一步表彰在科技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宣传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风范和感人事迹,中国邮政发行了《中国现代科学家(九)》纪念邮票一套4枚。邮票图案名称分别为:刘东生程开甲吴文俊、袁隆平,全套邮票面值为4.80元,第四枚为袁隆平。
追思纪念
2022年5月22日,是袁隆平逝世一周年纪念日,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举办以“星火燎原,逐梦稻香”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主题的纪念日活动,执笔传承和弘扬袁隆平精神,并发布园区园歌《爷爷的稻田》,致敬国家功勋。
2023年5月,是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也是袁隆平逝世两周年。由中国科技馆中国农学会联合主办的“稻谷飘香,禾下追梦——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展览在中国科技馆举行。展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群体的探索与实践为主线,展现了中国科学家在杂交水稻领域攻坚克难的历程和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以及造福世界作出的贡献。
2024年5月22日,袁隆平逝世三周年之际,九江德安举行了以“一粒种子 载满梦想”为主题的追思纪念活动,表达家乡人民对袁隆平的思念和敬仰。
广播剧目
2024年3月20日,以袁隆平为主题的四集广播剧《禾下乘凉梦》在湖南电台交通频道播出。《禾下乘凉梦》以袁隆平故事为蓝本,讲述了袁隆平为实现人生两个梦想——“让中国人端稳手中的饭碗”的“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奋斗一生的事迹。
广播剧《袁隆平的梦》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联合出品,于2021年6月制作完成。《袁隆平的梦》讲述袁隆平的成长历程以及排除困难,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的过程。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11:0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