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友
汉语词语
街友,又称无家可归者、露宿者、野宿族、流浪汉、游民等,是对无家可归者较为和善、有礼貌的称呼方式。
定义概念
街友又称露宿者、野宿族、流浪汉、游民等,指的是一些人因为经济能力不足或其他原因居无定所,而在公园、天桥底、地下道及住宅后楼梯等地栖身。他们在城市中流浪,行乞或当苦力等临时工人,以赚取微薄的金钱。
发展现状
美国
2024年12月27日,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发布报告说,2024年1月美国无家可归者人数超过77万,增幅超过18%。
中国台湾
在台湾,“街友”乃是对“无业游民”较为和善、有礼貌的称呼方式。街友很多都是身心障碍者,要找工作也不是这么容易,所以在台湾也有一些团体在照顾街友,例如人安基金会、创世基金会、台北县政府街友中途之家等。
在1991年时,开始有了救助街友的服务行动,2002年,则正式有了以街友为服务对象的社福团体成立,名为人安基金会的财团法人,透过长年服务街友的实际接触下,发现街友平均年龄在55.6岁,并不是法规中界定的老年人,不适用老人福利,而高龄者在求职上也多有障碍。其中以“老残”居多,占二分之一以上,而露宿者更是七成源自于“经济”因素,他们因学历、低技术及转业不易等问题,求职困难,近年来则因景气影响有渐渐增多的趋势;此外“家庭关系不良”的街友,也不在少数,期中甚至有家庭绝裂的朋友(如:不成功不返家、家人相处不睦或受暴、不想连累家人等)问题也不在少数。
街友为了维持基本生存需求,往往集聚或散居在大都会区容易乞食或栖身的街头及公园,部分社福团体成立后,有所谓的“街友平安站”,提供午、晚餐、沐浴更衣、急难救助及协助就医等,这些平安站也成为街友短暂栖身并寻求再出发最即时的生存站。在街友因年龄、学历、体力等因素,容易成为雇主聘雇的排除对象之下,社福团体发现多数街友仍期待自食其力,有尊严地生活,自2008年起提供就业协助的服务,以广告举牌、发传单、资源回收、简单代工为街友找求生出路。
社福团体成立街友平安站提供街友防饥、防寒、防病等服务,亦普遍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与捐赠,包含捐款及实物,例如未使用过之食材、衣物、外伤药膏、盥洗用品等,实际解决了许多落难街友的暂时求生问题。自1991年开始,许多街友口耳相传,纷纷于过年除夕前,前往各地平安站参与街友尾牙活动,借此感受社会温暖并敢于走入人群。
政府成立新希望关怀中心提供跨局处方式结合劳工、民政、社会、教育、卫生等单位提供单一窗口救援服务。
日本
街友人数以居住城市为多,据2007年时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大阪府露宿者有4,911人,东京则达4,690人。另外,露宿者人数也与经济景气攸关,再以日本为例,2003年1月-2月,日本经济崩坏时,全日本达25,296人,而2007年日本经济好转时,露宿者减少至18,564人。这里面,中高年男性占有95%、平均年龄为57.5岁 。
形成原因
一些研究报告认为,下列的原因可能导致无家可归,而成为街友。
1、经济因素 贫穷、失业
2、房子遭到查封
3、离乡背井的求职者
4、 乞丐
5、 家庭因素 家庭暴力
6、 断绝亲子关系
7、疾病因素 精神疾病患者
8、失智症患者
9、流浪癖
10、体验生活及单纯好玩
11、其它 战乱,自然灾害(台风、地震、土石流),强制驱逐(公有地上的拆迁户),监狱释放和重新进入社会,亲友可能早已搬离。
生存环境
有些游民可能靠捡拾垃圾堆里的食物维生,像是餐饮业会把已过保存时间的食物抛弃。或是在垃圾堆里寻找可用之物品,报纸、旧衣物……等。游民通常不是经常盥洗,因此外表邋遢与肮脏有异味的衣物,成为游民给一般人的印象。公园或车站的公厕,或其他有免费的清洁水源的地方,常成为游民偶而盥洗的场所。
住所不定或无户籍,选举之投票通知书难以送达,因此几乎无投票权。在无选票可图的诱因下,政客们往往视游民为洪水猛兽,以邻为壑,极少提供改善游民现象的协助。
相关事件
横浜浮浪者袭击杀人事件
1980年代,在日本曾经发生青少年袭击游民的事件,以清扫街道为名,毫无罪恶感。且有些地方的警察,可能会在政府官员出巡时,借口整顿市容,驱逐游民。且游民容易聚集在会免费供应食物的地方,例如长期的街头抗议场合、宗教或慈善活动对于游民或弱势者发放救济品的地方。在极少数的情况下,当发放的食物数量远低于前往的游民数量时,可能引发游民为争夺物资发生冲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9 09:34
目录
概述
定义概念
发展现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