蠓科
双翅目之下的一个科
蠓科是双翅目的一科。体型微小,细长或短粗;头橘形,较背部略低;复眼有1对,额宽在不同种间有差异;单眼退化;触角通常有15节,鞭节的节数和形态在不同属间有变异,触角上常着生感觉器;口器发达,约与头壳高度等长,雌性口器较雄性发达;触须通常分5节,第3节形态多变具感觉器;胸背稍隆起,前、后胸退化,中胸发达;翅膜质,可具毛、鳞或明暗不等的斑;各足跗节5节;腹部10节,尾端3节特化成外生殖器。
蠓科简介
头小,半圆球形。触角长,雄成虫羽状,雌成虫细毛状,13至15节。第一节球形。无单眼。口器刺吸式。后胸背板无沟。翅狭,静止时平放在腹部上。Rs不分支,M与Cu都是2分支。腿节膨大下面有刺。雄性交尾器突出,雄性产卵器小。幼虫细长,圆筒形,头发达,口器适于阻嚼,胴部12节,前胸有伪足,胸部末节有肛足一对,并有钩状毛及血鳃,生活水中或潮混处,如洞穴、肥料堆及腐败物中。成虫白天活动,在河边特别多,常刺吸人类血液,引起剧痛及皮肤病,并为血丝虫的媒介,有些种类寄生于其他昆虫。
生物学
蠓科昆虫是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通常需要26天左右,但因种类及各期营养、温度、湿度等生长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各期发育所需时间也有所不同。每年发生代数1~4代不等。虫卵多产于富含有机质的潮湿土壤、水塘、树洞、水洼等处,成虫多隐蔽于洞穴、杂草等避光和无风的场所。本科中的库蠓属、蠖蠓属和细蠓属昆虫具有吸血习性,可骚扰人畜、传播疾病,还可作为病原体的宿主,是一类重要的卫生害虫
分布
本科全世界已知134属6300余种,我国已知39属1100余种,浙江天目山分布7属31种。
习性
有吸血习性的蠓侵袭人畜,传播疾病,作为病原体的宿主,是一类重要的医学昆虫。蠓类吸血可引起皮肤红肿,奇痒难忍,搔破之后可因感染而形成大片溃疡。有很多种类是丝虫病的中间宿主。在中国,曾从台湾拉蠓体内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在苏联,曾从库蠓体内分离出土拉伦斯病菌;在美国,曾从库蠓体内分离出东部型马脑炎病毒。此外,非洲马瘟、绵羊蓝舌病、鸡痘、马癣、牛流行热等均可由蠓类传播。
蠓类个体小,飞翔无声,常群聚叮咬人畜。防治的办法,除对孳生地进行清除外,主要是采取防护措施,如用防蚊油涂擦皮肤,用网孔小于3/4毫米的蚊帐、蚊帽等进行保护。
吸血库蠓类多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出来活动,大量活动时形成群飞,雌雄交配以后,雌虫必须吸血才能使卵发育成熟,雌虫吸血1次可达0.05毫升,雌虫一生可产卵2~3次,每次产卵50~150粒。吸血后的雌虫在20~28℃时,经3~4天后卵成熟,卵多产于富有有机质的潮湿土壤、水塘、树洞、水洼等处,一般在急流中或月光曝晒处不产卵。卵经3~5天到 2周孵出幼虫,再过10天化蛹。越冬幼虫可经5个月化蛹,蛹5天羽化出成虫,成虫寿命约1个多月。
蠓类成虫平时隐蔽于洞穴、杂草等避光和无风的场所。下雨时不活动。对活动最适宜的风速是 0.5米/秒以下,风速达1.5~2米/秒以上即减少或停止活动。雨前如果闷热则活动较烈。完全黑暗时停止活动。活动半径一般200~300米。每年发生代数1~4代不等。
蠓科的分类
按Borkeut - Wirth分类体系,将蠓科分为5亚科,125属(含22化石属)5360种(含205个灭绝种),均是以成蠓形态、构造特征为分类依据,故蠓的种群鉴定必须制成玻片标本,蠓玻片标本制作见第二十四章,用在120倍以上镜检。分类时应特别注意触角、触须节数及节间长度比;翅上脉序、脉室、鬃序、毛质和毛序、斑、痣、纹理;爪和爪间突形态;雄阳器、雌口呷、颚齿和受精囊形态、数量。蠓科种群虽然庞大,但与医学有关的只限于吸血蠓类和寄生蠓类,国境检疫基本上是吸血蠓类。在检疫查验现场,检疫人员应具有蠓各亚科阶元的分类和吸血蠓的属阶元的分类技能,然后在实验室依靠检索工具分类到种阶元。
形态特征
体型微小,细长或短粗,体长多数为1~5mm。头橘形,较背部略低,复眼1对额宽在不同种间有差异,单眼退化,触角通常15节,鞭节的节数和形态在不同属间有变异,触角上常着生有感觉器,口器发达,约与头壳高度相等,雌虫口器较雄虫发达,触须通常分5节,第3节具感觉器。胸背稍隆起,前、后胸退化,中胸发达,翅具明暗不等的斑,后足跗节均具5节。腹部10节,雄虫第9、10节特化为尾器,雌虫尾端3节特化为外生殖器,第9腹板特化成形态多变的殖下板,生殖孔位于其间。
文献记载
中国很早就有关于蠓类的记述。唐朝著名诗人元稹曾说它“有毒能成痏,无声不见飞”;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蜀中小蚊名蚋子,又小而黑者为蟆子,微不可见……能透衣入人肌肤成疮毒,人极苦之”,他所说的蟆子肯定是指吸血蠓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7 10:52
目录
概述
蠓科简介
生物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