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一天汉武帝出城狩猎,路经
董仲舒墓时,出于对一代鸿儒的爱戴与尊敬,还离墓园有三十丈时,汉武帝就翻身下马,净心净手,步履而过。随行的大臣和护驾也都跟着汉武帝步行而过。从此,董仲舒墓园周围的这块土地,就被人们称作“下马陵”。并且形成了一种制度:凡过往的官员、儒生,一律在三十丈之外,下马步行而过。在
陕西方言中,“下马”和“虾蟆”谐音,因此下马陵又名虾蟆陵。
1998年10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学在修建浴池时,发现一座砖砌古墓。其墓坐北朝南,地表至墓室深9.24米,墓室南北进深6.3米,东西2.32米,高约2.7米。按形制为一中型汉墓;按方位,与老农回忆的大冢,校址图上的土包完全重合。这一重合点正位于
常乐坊内十字街之东沿,这与《
长安志》的记载亦相吻合,故认定为白居易诗中及历代文献记载中的虾蟆陵遗址。
下马陵街全长约850米,东起
和平门,西至
文昌门。街东段原为隋唐长安外郭
崇仁坊西南隅南顺坊墙街和坊西与皇城间百余米街宽;西段原为隋唐长安皇城东南隅顺城街。明初西安城以原唐皇城为基础向东拓筑后,下马陵街始为府城内南顺城街。
下马陵街1号的下马陵位于一个干休所院内,有一座古典民居式门楼,右侧墙上嵌着一块文物保护碑,有“1956年国家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及“董仲舒墓”等字样。院内是一座仿古建筑,按记载为董子祠。祠后,是一座青石垒起的土堆,前面竖着一块被玻璃罩着的碑,旁边还散落堆放着一些残碑。土堆后面,有一座仿古亭。
今人大多认为在和平门东西安城墙内侧,甚至包括一些著作也有此说。然而,据宋代宋敏求的《
长安志》卷九载:“(常乐)坊内街之东有大冢,俗误以为董仲舒墓,亦呼为虾蟆陵”。卷十一又曰:“虾蟆陵在(万年)县南六里”。宋
程大昌的《
雍录》、宋
吕大防的《长安城图》、元
李好文的《
长安志图》均将虾蟆陵(下马陵)标在
兴庆宫之南。元人
骆天骧的《
类编长安志》卷八云:“本下马陵。新说曰:兴庆池南姻脂坡(今沙坡)大道东有虾蟆陵。”
又据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七言诗《琵琶行》中“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句分析,诗人与琵琶女曾为近邻,均住
常乐坊。再据五十年代
交通大学校址地形图,在校园东南区高坡之巅有一圆形高地,其海拨高度为437.96米。另据沙坡村几位老农回忆:今通奇科技发展公司正西坡上曾有一大冢。经测距其位置与地形图上高地之点正相重合。这一古址位于今交大医院南侧网球场西南角处。经反复推算查证:这一大冢正位于唐代常乐坊内十字街之东沿,与《长安志》记载相吻合。此亦当为历代文献记载中之虾蟆陵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