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形浮动亦称联合浮动,蛇行于洞中的汇率体制,是西欧共同体各国在
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时,为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货币区域而建立的在成员国相互之间保持固定的汇率,对外则共同实行浮动汇率的一种汇率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自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明显优势,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基础,建立了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迫使西欧各国对美国及美元严重依赖。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货币都按其名义含金量同美元确定一个固定比价 (平价或法定汇率),并且规定汇率波动的幅度不得超过平价上下各1%。非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各会员国不得随意改变平价。会员国有义务把汇率波动维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的幅度内。在这种体制下,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是相对稳定的。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
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崩溃后,各国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有的是单独浮动,而有的则实行联合浮动。史密森协议所规定的4. 5%的波幅限制已无人遵守。但共同体国家仍然维持着汇率波动幅度为平价上下各1. 125%的蛇形浮动。不过,蛇虽在,而洞却已不存,这就变成了离洞之蛇了。蛇形浮动体制是一种可调整的中心汇率制。虽然汇率波动被限制在平价上下各1.125%的幅度内,但这个固定比价本身是可以调整的。由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货币之间平价汇率的调整便不可避免。1973年6月,西德马克对参加蛇形浮动的其他成员国的货币升值5. 5%,9月荷兰盾也升值5%。1976年10月,蛇形浮动中的倾向受到外来投机的冲击,西德马克对比利时、卢森堡法郎和荷兰盾升值2%,对
丹麦克朗升值6%。1977年4月和8月,丹麦克朗对其他各成员国的货币两次贬值,幅度分别为3%和5%。到1978年,西德马克又对挪威和丹麦克朗升值4%,对比利时、卢森堡法朗和荷兰盾升值2%。可见,汇率平价也是经常发生变动的。参加蛇形浮动的成员国也经常发生变动。1972年5月,英国、爱尔兰、丹麦和挪威加入蛇形浮动,但6月又宣布退出。1972年10月,丹麦重新加入蛇形浮动。1973年2月意大利宣布退出。1974年1月,法国由于法朗受到冲击而退出蛇形浮动,1975年7月又加入,但不久又退出。到1978年欧洲共同体筹建
欧洲货币体系时,参加蛇形浮动的国家只剩下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等6个国家。在这中间,非欧洲共同体国家奥地利和瑞士曾于1975年加入,但随即又宣布退出。蛇形浮动只是一种各国之间松散和自愿结合,对各成员国并无任何约束力,因而蛇形浮动是不稳固的。尽管如此,蛇形浮动的尝试,为最终建立欧洲货币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1979年3月13日,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标志了蛇形浮动历史使命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