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渡河
荆江南岸的分流河道
虎渡河为荆江南岸的分流河道之一,其分江口称太平口。虎渡河存在的历史久远,关于其成河年代,古有虎渡河为长江主泓故道之说,但迄未见其详。《舆地纪胜》称,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荆江大水,湖北路安抚史方滋“应使人决虎渡堤以杀水势”,而有虎渡口向南泄水。虎渡河一名,源于后汉。
历史由来
《名胜志》载:“后汉时郡中猛兽为害,太守法雄悉令毁去陷阱,虎遂渡去。”北宋张景诗曰:“两岸绿杨遮虎渡,一弯芳草护龙洲。”可见虎渡河在北宋时已是一条两岸绿杨成荫,风景秀丽宜人的河道了。清嘉庆重修《一统志》载:“宋乾道四年,寸金堤决,江水吃城,帅方滋使人应决虎渡堤,七年(1171年)漕臣李焘复修之。”其后虎渡河有过建矶的记载,和吴三桂扒矶的记述等,都是一些人为的使虎渡口变化的史实。
成河过程
虎渡河成河久矣 ,但清初以前,分泄荆江水量很小。《楚北水利堤防纪要》载:“虎渡口,旧两岸皆砌以石,口仅丈许,故江流入者细,自吴逆(吴三桂)蹂躏,石尽毁折,今阔数十丈矣。”吴三桂反清,进攻荆州受阻,在此与清兵相持不下,便掘开虎渡口,企图阻滞清军的进攻,使“口仅丈许”的虎渡口扩大为数十丈的河口。后经1788、1860、和1870年的三次大水,遂冲开成今日之虎渡河。
由于虎渡口逐渐扩大,以致洪水为患。后为镇服洪水,乃铸铁牛一具置于大堤上,并改虎渡口为太平口,以祈平安,是为太平口一名的来由。另一说,相传南宋年间,一个镇守荆州的官吏曾说:“江北有御路口,江南有虎渡口,两口吞荆州不祥矣。”故改为太平口。
虎渡河形成之初,经弥陀寺、里甲口、黄金口、中河口、汇洈水后南下,经南平、杨家垱于现今的中合垸附近入湖。1873年松滋河形成,迫使虎渡河从中河口改道顺虎西山岗和黄山东麓南下进入湖南境内。后由于河口三角洲的发育,形成许多支流与松滋河串通,先是在张家渡附近入湖,后因藕池河的影响,虎渡河下延到小河口与松滋河汇合,至肖家湾注入西洞庭湖目平湖,全长137.7公里。
根据《公安县志》所载公安县清朝全境图(1870年以前)表明,虎渡口至黄金口主流经今荆江分洪区范围(深渊口),从黄山东入湖南境称为东河,是虎渡河的支流;另一支从黄金口直下孟家溪、新剅口、郑公渡、泗水口进入湖南境内,称为西支,又称沱水,是主流。今金狮、玉湖、东港一带全是由大小湖泊串通的湖网地带,如王家湖、上纪湖、桂湖、下纪湖、均湖、长湖、马长巷、东湖等,互相串通在港关以上苏家渡入洈水河。1870年大水迫使虎渡河从港关(中河口)经北湖、白湖一带改道南下,于是虎渡河支流被占,主流扩大。
虎渡河是条比较稳定的分流水道,南闸以上河道河面最宽达400米,一般宽100-300米,河床平均宽约290米,河床高程一般为29-30米(吴凇冻结),主流分段有中河口、陆家渡、书洲院等汊河与松滋河东支等相串,有的已经成为哑河,有的已经平整成耕地。河道过流能力约2900-3800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上世纪50年代为207—209亿立方米,后逐渐减少。1938年太平口最大流量3280立方米/秒,南闸以下河段最大流量3800立方米/秒(调查分析值)。1954年大洪水的非常情况下,南闸下泄6800立方米/秒,导致大量的溃垸灾害。平均年入湖水量195亿立方米,占宜昌来量的4.3%;年入湖沙量2220万吨,占宜昌年均输沙量的4.2%,由于修建节制闸(南闸)和下荆江裁弯的影响,导致南闸以上河道泥沙淤积增多,下游河道过洪断面减小,太平口进洪口门高程抬高,削弱了虎渡河宣泄荆江洪水的能力,致使虎渡河时常断流,年断流期一般为3-4个月,最长年断流天数为184天,原有汊河大部都已堵塞,给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困难。
1952年兴建荆江分洪工程时,在虎渡河下游湘鄂两省交界处的黄山头镇修建了荆江分洪工程节制闸(南闸)。南闸的主要作用是:当运用荆江分洪工程时,控制虎渡河下泄流量最大不超过3800立方米/秒,与南线大堤共同组成一到防洪屏障,保护洞庭湖区的防洪安全。
自然风景
虎渡河下游的黄山头镇位于黄山脚下。1952年修建荆江分洪工程时,因南闸施工需要,街铺南移,人口逐渐增多,后改为县辖镇。此地位于湘鄂两省交界处,与湖南省安乡县相连,街道相通,以镇中一小水沟为界,东头属公安县,南头属安乡县,一地两镇一名,都叫黄山头镇,与深圳中英街相似,在内地这种一镇两府的格局算得上一个奇观了。
黄山景色秀丽,名胜古迹众多。主峰金峰山,俗称大顶,海拔266米。黄山四周皆平地,唯黄山拔地而起,屹立于水网河湖之中,气势雄伟,让人赞叹大自然的造化之功,“江山数片白,黄山一片青”。明代文学家、公安“三袁”之一的袁宏道曾赞曰:“越三峡而南,千里尽平地,见培嵝则喜,何况发姿媚”。黄山东麓半腰建有荆江分洪工程纪念亭,刻有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题词和劳动模范的名单。底座浮雕展现了当年军民共建荆江分洪工程的群像。相传北宋时期,荆州刺史谢麟酷爱黄山,死后灵柩从山下经过,突然狂风暴雨雷电大作,将灵柩摄上黄山,围棺砌石为墓。后人神之,建有忠济祠、云霄宫和南禅寺、灵宝观奉之。后寺宇被毁。近年来,一些善男信女重建寺宇。因一山属两省,故山上的寺宇也分开了,各有各的弟子,各显各的神通。为方便香客和游客上山,安乡黄山头镇在黄山南麓建有缆车,上山下山均很便利。不过善男信女们和普通游客不一样,都靠步行登山,以显诚心。山南麓安乡县境狗冢堆,考古发掘出远古动物剑齿虎化石和新石器时代石器、陶器以及战国古墓群。登黄山,俯瞰大地,河水萦绕,平畴沃野,湖泊如珍珠似翡翠烁光耀目,农田镶嵌在渠网之中,村舍掩映于林带之间,令人心旷神怡,引人浩叹良深。
虎渡河一角:冬天的虎渡河沙滩:
相关传说
虎渡河流经之地有不少地名蕴有传奇色彩。距黄金口乡约3公里的金猫口,相传这里曾出土一只纯金所铸的猫,因而得名。另一说是刘备驻军油江口时,其夫人饲养了一只金色猫,每日黎明小猫都准时叫醒主人,侍女奇之,孙夫人说:我喂的那只小猫,就像是一只金猫。坊间甚传此说,久而久之即得名。距黄金口老街不远,原有吕蒙祠,三国时东吴为纪念吕蒙偷袭荆州有功而建。后来明朝一位叫刘珠的进士过此,贬吕蒙而崇孔明,便火烧吕蒙祠,改建武侯祠。后孔明祠毁于火灾。黑狗垱河是虎渡河与松滋河东支之间的一条串河,黑狗垱一名,相传1860年前后虎渡河边堤垸常遭溃决,人们为了镇邪,用一只黑狗奠基筑堤。解放前,荆江两岸如久旱不雨,村民便请和尚念经,祷告天地,乞求降雨,仪式上,还把一只狗绑在椅子上,由两人抬着,前呼后拥,称之为“狗老爷游乡”。
虎渡河,进口又名太平口,位于荆南岸江陵与公安县交界处的弥陀寺,江流进口后经中河口,有松滋水注入,至黄山头主峰东麓入常德地区安乡县境,沿大杨树、董家蛸,陆家渡,至小河口汇入松虎洪道。常德地区境内流程45.5公里。
明代末年,虎渡河进口两岸筑有石矶锁口,口门宽仪丈余。清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叛军进驻江陵,为运输粮秣,将石矶尽行拆毁,口门拓宽至数十丈,虎渡河分流量加大。
清代中期的虎渡河,一支从东流经石首县景港镇,过枯树潭(华容县界)入洞庭。主流反而“引江水向西南行”,自公安县泗水口以下分为四支,一支西南趋会涔水,出六冢口会澧水;一支为今官垸河,一支从焦泗圻至安乡,称安乡前河,清“乾隆乙卯年(1795),一夕,雷雨大作,尖刀咀低岗冲断,江水经由此港入潭子口,与焦泗圻河会”;道光二十八年(1848),“又于三岔垴新冲一河,直奔汇口”,形成自治局河。同治十二年(1873),继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冲决松滋县南岸庞家湾、黄家铺江堤后,又一次冲决堵口,冲刷成松滋河,夺占虎渡河西部诸支,逼使虎渡口来水改走黄山头东麓入湖。至此,虎渡河成一条干流南下。
新中国成立后,虎渡河经过治理,已发生较大演变。1952年,虎渡河上游东岸湖北省建成荆江分洪区,并在黄山头建32孔节制闸一座,名南闸,控制虎渡河下泄流量不超过每秒3800立方米。中、下游原有数条横支与松滋、藕池河沟通,水流互相顶托。安乡县1954年堵塞八方楼河口,1958年堵塞理兴蛸小河。下游书院州河1949年河底高程23-----25米,1952年后,逐年淤高,最大淤积高程达到35米,成为陆上河,1978年冬堵塞。1980年起,安乡县对陆家渡河段曾连续5年进行移堤扩展,泄流状态有所改善,但实际过流能力仍达不到每秒3800立方米,安全泄量在每秒3000立方米左右。
虎渡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82亿立方米,5~10月汛期为175 c亿立方米,1954年最大年径流量达270.4亿立方米,5~10月汛期244.4亿立方米。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进口水位抬高,进口流量加大。1954年弥陀市站最高水位为41.15米,最大自然分流量每秒2980立方米。下荆江经1967年、1972年中州子、上车弯两处人工裁弯和沙滩子自然裁弯后,沙市以下水位有所降低,1981年弥陀市水位反而升高为41.43米,进口流量增大到每秒3060立方米。上游有中河口横支引松滋河水汇入,汛期常为每秒600~800立方米,因而下游流量往往大于进I=I流量,1981年,最大进口流量为每秒3060立方米,经河床调蓄及沿程损失,中游董家蛸站实测达每秒3270立方米。1954年荆江分洪区分洪后,分洪区水位超过控蓄水位,湖北于8月4日在虎东堤肖家嘴扒口,引导分洪区洪水以每秒4450立方米注入虎渡河,并将南闸全部启开,不加控制,致使南闸以下流爨高达每秒6700立方米,安乡县一夜溃垸8个,淹田11万多亩。
虎渡河泥沙含量稍低于松滋河,弥陀市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4.014公斤/立方米,1975年最大含沙量达10.6公斤/立方米。累计自1956——1983年输入沙量40780万立方米,年平输入沙量1460万立方米。南闸以下河道,已平均淤高3米左右。由于南闸冬春两季受闸底高程拦截,南闸以下每年有3个月左右时间断流,1983年,从11月起,至次年5月,断流165天。每年春季,虎渡河两岸农田常无水引灌农田。
名称传说
相传,河西岸有一座古刹叫弥陀寺,附近住着一户谢姓人家。谢家只有孤儿寡母二人,母亲双眼失明,儿子还不满八岁,因儿子属虎,所以乳名叫虎子。虎子乖巧孝顺,母亲对他更是疼爱,母子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母子俩靠给人打柴挑水为生,虎子在少得可怜的收入中常常省出几文钱来买香,去弥陀寺拜佛,求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他母亲双眼重见光明。一天,虎子独自一人坐在河边,为母亲的治病的事发愁。忽然,来了一个破破烂烂的化缘和尚,和尚对虎子讲:“你不是想治好母亲的双眼吗?看你非常孝顺,对菩萨很虔诚,我告诉你一个良方。在河东面的柏枝湖边的大青石旁,长着一种再生草,如故你能顺序摘来在生草的嫩芽、嫩叶、大叶、花蕾、花夺、花籽,直至连根须也挖来,每天早中晚三次给你母亲泡茶喝,前后需一百天,一天也不能间断,就可治好你母亲的眼病。不知你能不能坚持到底?”虎子连忙下跪道:“只要能治好我母亲的双眼,我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心甘情愿!”和尚笑道:“那就要看你的行动了。”虎子对他屡屡磕头,千恩万谢。待虎子抬头时,化缘的和尚已无影无踪。虎子飞快地跑回家,高兴地将遇到和尚的奇事说给母亲听。母亲听后,泪如泉涌,说:“虎子啊,你可怜的父亲就是去河东打柴被大水淹死的,我是哭瞎了双眼啊!你年纪小,隔河渡水去河东,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但虎子还是执意要去河东寻药给母亲治病。次日拂晓,虎子悄悄出发,他乘船渡河来到河东,走了一个时辰,在柏枝湖的大青石旁找到了再生草。他按和尚说的小心翼翼地摘取了药材,然后兴高采烈往回走。到家后立刻给母亲泡茶喝,就这样,一晃就过去了九十九天,母亲的双眼还不见好。母亲伤心怜悯地对虎子说:“我儿啊,母亲的眼病虽然没好,但你也尽了孝心啦!就不要去瞎跑了。”虎子倔强地回道:“母亲,您先别着急,做事不能半途而废,明天就是最后一天了,我一定去把药根挖回来!”第二天清晨,忽然天空风雨大作,河水汹涌,波浪涛天,渡船早被卷走,不见人影。虎子在河边急得团团转,大声喊道:“苍天啊!你为什么这样对待我的瞎子娘啊?”突然,一只白额吊睛猛虎跳了出来,虎视眈眈看着虎子。虎子壮胆对猛虎喊道:“老虎啊,你要吃我,我不怕,但是我那双目失明的母亲就无人照顾了。今天是医治我母亲双眼的最后一天,我要去河东挖草药,老虎你若愿意帮我,请点一下头,若要吃我,就请来吧!”只见那只猛虎,仰天长啸,然后对着虎子点头。虎子见了,惊奇地跑过去,骑上虎背。那只白额吊睛猛虎载着虎子,纵身一跃,跳入汹涌澎湃的水中,朝东岸游去。虎子过河后,飞跑到大青石边,挖出再生草根,然后赶到河边,又骑上虎背。老虎又是纵身一跃,跳进水中,将虎子渡到西岸。正当虎子准备道谢时,老虎一阵风似的无影无踪了。虎子马上赶回家中用药泡茶,只见这最后一道药茶,异香扑鼻,满室弥漫,虎子的母亲喝下去后,双眼忽然重见天日了,母亲高兴地一把抱住了虎子。从此,这条河被人们叫做虎渡河。 这虎渡河边的传说世代相传,一直激励着善良的人们,去执着地追求美好的愿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9 16:18
目录
概述
历史由来
成河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