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涛井,原名玉女津。在四川省
成都市东,锦江西岸
望江楼公园内。以唐代女诗人
薛涛命名,建于
明代,是明蜀王府仿薛涛法造纸笺的专用井。旧传薛涛曾汲此井之水创制
薛涛笺。明代蜀王建亭其上,仿制 “薛涛笺” 进御,后称此井为“薛涛井”。
薛涛井之说,始于明代,宋、元以前不见记载。据明代
何宇度《益部谈资》及曹学佺《四川名胜志》:薛涛井旧名玉女津,水极清澈,石栏环绕,为明代蜀藩制笺处,每年三月三日,汲此井水造笺24幅,入贡16幅,余者留藩邸中,市间绝无售者。明代王士性《入蜀记》描述此笺“比高丽特厚而莹,名薛涛笺。”文中“高丽”即朝鲜名纸。公园内的薛涛井,即明代遗迹。曹学佺在《蜀中广记》中记曰:“予庚戊秋过此,询诸纸房吏云:‘每岁三月三日汲此井水,造笺二十四幅,入贡十六幅,馀者留存’。”由此可知已有两百年历史的薛涛井还为仿制薛涛笺提供井水,纸房吏还在位,并定期仿制薛涛笺。天启《成都府志》记载:“薛涛井,旧名玉女津,在锦江南岸,水极清澈,石栏周环,为蜀王制笺处,有堂室数楹,令卒守之。”清
康熙《成都府志》记载仍如前志。
清嘉庆《华阳县志》:“喜庆十九年,布政使方积等于(薛涛)井豪修建亭台。”民国《华阳县志》载:“井旁修竹曲径,疏篱小亭及石刻万里桥边女校书一诗。井水芳冽,惟节署(总督署)得用之,每日汲取十余斛。”
据记载:薛涛用浣长溪水造纸笺,其地在杜甫草堂附近,远在今望江楼西。至明代因百花潭渐淤积,水源不畅,不能沤浸造笺原料,另择玉女津渡口津一带造纸制笺,就是今望江楼锦江处。明末清初、在薛涛坟不远处玉女津塘水退缩如井口般大小,当地居民在这里打井取水,因水质甘甜清沏,又因薛涛相关始称薛涛井。
薛涛井毗邻锦江,井水源自锦江,又经过地下沙石过滤,清澈甘洌,水质非凡。到了清朝初年,成都兴起以薛涛井水酿酒之风,名为“薛涛酒”,自康熙至道光年间,吟咏不绝。如张船山之《咏薛涛酒》:浣溪何处薛涛笺,汲井烹泉亦惘然。千古艳才难冷落,一杯名酒忽缠绵。色香且领闲中味,泡影重开梦里缘。我醉更怜唐节度,枇杷花底问西川。
薛涛井井台为石质圆形莲花石座,有石盖,井口呈八角形,井口径为0.75米,井后立有砖石牌坊红墙碧瓦、斗拱彩绘、书刻俱佳。石碑上题“薛涛井”三字,款书“康熙甲辰(1664年)三月立”。
清康熙六年(1667年),成都知府冀应熊手书“薛涛井”三字,勒石立于井前。乾隆六十年(1795年),成都学使
周厚辕书写唐诗人王建《赠薛涛诗》,并撰写薛涛井诗,勒石立于井旁。
嘉庆十九年(1814年),四川布政使方积、成都知府李尧栋培修薛涛井,并在其附近建吟诗楼、浣笺亭、濯锦楼。光绪年间又建崇丽阁、枇杷门巷、五云仙馆、泉香榭、流杯池、清婉室,并绘薛涛像,刻石立于室内。至此,纪念薛涛的井、楼、亭、馆已初具规模,既有明代古迹,以是游览胜地。建国后,培修薛涛井和楼台亭阁,新塑薛涛像。
大明正德状元
杨慎《别周昌言黄孟至》云:“重露桃花薛涛井,轻风杨柳文君垆。”这是诗歌第一次出现薛涛井。万历初,时任四川按察使的胡定有《薛涛井》诗二首,有“好事至今传井渫,年年飞入九重天”。诗后注:“蜀殿下取此井水造为万寿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