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大拿角龙
纤角龙科蒙大拿角龙属动物
蒙大拿角龙(属名:Montanoceratops)是种小型角龙下目恐龙。蒙大拿角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早马斯特里赫特阶。如同名称所显示,它们的化石发现蒙大拿州
简介
蒙大拿角龙是一种小型角龙,其化石发现于美国的蒙大拿州。它身长约3米,有像鹦鹉一样的喙状嘴,上颌有牙齿,口鼻部上有个小角;颈部较短,上面有颈盾;前肢较短,后肢长而粗壮;尾巴粗大灵活,能快速地左右摇摆。它是草食性恐龙,喜欢吃蕨类植物、苏铁和松科植物等。
生活习性
虽然蒙大拿角龙的口鼻部有一个明显的角,但它还是纤角龙科恐龙,而不是更先进的角龙科的成员。他的尾巴异常地粗大灵活,能快速地左右摇摆。在繁殖季节,这个尾巴可能是用来作为一种求偶的信号,或作为一种识别的标记。
物种学史
蒙大拿角龙的第一个化石是由巴纳姆·布郎(Barnum Brown)发现于蒙大拿州水牛湖附近的圣玛莉河组,他与助手Erich Maren Schlaikjer在1935年公布这些化石为纤角龙的一个种(L. cerorhynchos)。然而,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 Mortram Sternberg)后来发现了更多纤角龙化石,显示出(L. cerorhynchos)是个独立的属,因此建立了蒙大拿角龙。 布郎最初所发现的化石很不完整,只包含头颅骨、一些脊椎骨骨盆、以及后肢。在1998年,布兰达·金纳利(Brenda Chinnery)与大卫·威显穆沛(David Weishampel)发现了更多化石材料。
分布范围
蒙大拿角龙属于角龙下目,角龙下目恐龙是群草食性恐龙,拥有类似鹦鹉的喙状嘴,生存于白垩纪北美洲亚洲。所有的角龙类恐龙在白垩纪末期灭绝。
形态特征
蒙大拿角龙身长3米。蒙大拿角龙具有许多原始角龙类恐龙的特征,例如:四肢具有利爪,而非蹄状爪、上颌仍保有牙齿,而非无齿喙嘴。但蒙大拿角龙也有原始角龙类没有的特征,例如小型鼻角。蒙大拿角龙同时具有原始、演化的特征,显示它们是种过渡物种。蒙大拿角龙的尾椎具有长棘,使得尾部在生前的横剖面呈高而窄的形状。曾有科学家推论,特殊的尾巴形状,可当作物种间的视觉辨认功能。
如同所有角龙类恐龙,蒙大拿角龙是草食性。在白垩纪期间,开花植物的地理范围有限,所以蒙大拿角龙可能以当时的优势植物为食,例如:蕨类苏铁松科。它们可能使用锐利的喙状嘴咬下树叶或针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1 17:22
目录
概述
简介
生活习性
物种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