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搏克,“搏克”为蒙古语,意为摔跤,流传于
内蒙古自治区蒙语结实、团结、持久的意思)。它是
蒙古族三大运动(摔跤、赛马、射箭)之首,不管是
祭敖包,还是开
那达慕主项。搏克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西汉初期开始盛行,元代广泛开展,至清代得到空前发展。当下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其是
锡林郭勒盟、
通辽市、
呼伦贝尔市、
巴彦淖尔市、
鄂尔多斯市、
阿拉善盟等地都有流行。搏克运动的比赛形式古朴而庄重。按蒙古族传统要求,参赛选手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
卓德格”(紧身半袖坎肩),裸臂盖背,“卓德格”边沿镶有铜钉或银钉,后背中间有圆形的银镜或“吉祥”之类样字,腰间系用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
策日布格”(围裙),下身穿用32尺或16尺白布做成的肥大“
班泽勒”(裤),“班泽勒”外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或花卉图案的套裤,脚蹬
蒙古靴或
马靴。优胜者脖颈上配套五色彩绸制成的“
将嘎”(项圈)。它是
搏克手获胜次数多少的标志,获胜次数越多,“将嘎”上的五色彩绸条也越多。
含义
历史渊源
乌珠穆沁草原是现代蒙古族搏克的摇篮。为了把搏克运动发扬光大,
东乌珠穆沁旗于1984年成立了
摔跤中国式摔跤融为一体,正式纳入全国
摔跤锦标赛中。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能骑善射和身强力壮著称。《
元史蒙语
蒙古族搏克,据史料记载,在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时期,搏克曾作为他树立威望、排除政治异己的一种手段:当征服主儿勤部落后“,成吉思合罕,一日,命不里孛阔,
别勒古台(铁木真之弟)二人相搏。不里孛阔之在主儿勤也,不里孛阔能以只手执别勒古台,以只足拨倒,压而不令其动之者也。不里孛阔本不可胜者,姑为之倒,别勒古台力不能制,抗以肩,上其臀,返顾成吉思合罕,见合罕啮其下唇,别勒古台会意,遂跨其身上,交其二领扼其喉,以膝按其腰,力扯而折之”。不仅如此,成吉思汗还利用这一手段铲除了奸臣
通天巫:“成吉思合罕闻
孛儿帖夫人此言,乃谓斡惕赤斤曰:通天巫今其来呼。任汝所能为,汝其知之。斡惕赤斤即揪通天巫之衣领,曰:昨汝令我悔焉,(今)相试之。遂揪其领,拖向门,通天巫还揪斡惕赤斤领而相搏矣。斡惕赤斤拖通天巫而出,先备于门阀间三力士迎来,执通天巫拖出,折其腰,弃于东厢车群之端矣。”
13世纪蒙古军西征时期,搏克运动在蒙古军中得到广泛开展。“巴都西征,在乌尔卡山麓的草原上,举行了‘
那达慕大会’。最后两名跤手决赛,叫套哥儒勒的跤手将对方摔倒在地,‘败者却卧倒在地上,一动不动地哭泣说:我就此而死,那就痛快了。这时有一小队骑士前来说:恩惠的巴都罕命我等前来传旨,罕夸耀你们的勇敢无畏,将你二人编入蒙古护卫军中。’”当时,凡在军中取得搏克冠军称号的人,便能得到“国家勇士”称号,具有这种高强本领的人,不仅受到人们的尊敬,还被提拔为蒙古大汗贴身护卫。发展到窝阔台称汗时期,随着蒙古汗国地位的巩固,搏克运动除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外,还是汗国王公贵族的一项观赏性竞技运动。“窝阔台喜欢观角力,延致蒙古、钦察、汉地之力士甚多。闻波斯之力士善斗,乃命绰尔马罕遣送之来。绰尔马罕遣波斯力士二十人赴蒙古。中有著名者两人,一名比烈,一名磨柯末沙。
窝阔台见之,颇赏比烈之魁梧有力。翌日,伊勒赤歹以其队中一人至,与比烈角力。两人相扑时,蒙古力士投比烈于地。比烈戏曰:‘紧持我,否则我将脱身而起。’语甫毕,亟反执蒙古力士而投之地。因厚赏比烈,别赐银五百巴里失。”即在蒙古汗国时期,因为休闲娱乐需要,客观地加强了搏克同波斯、西域、中原等地区摔跤活动的进一步交流,对于搏克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元代,1260年以后,随着蒙古民族马踏中原,蒙古族宫廷体育渐成体系:有检验蒙古军人长跑能力的“
贵由赤”竞技,也有提供欣赏的马球活动,更有宫廷脱灾祈福的“
射圃”仪式,同时也有休闲项目
蒙古象棋、
双陆棋等。但这并没有冲淡蒙古民族对搏克的钟爱,始终把摔跤能力作为提拔和选择武将的条件之一,《元史·二纪》载:“班朝诸司,听皇太子各置一人。以拱卫直都指挥使马谋沙角抵属胜,遥授平章正事。”更难能可贵的是,为把摔跤这项运动有效地管理好,元代初期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搏克运动的官方管理机构——勇校署,延祐六年六月“戊申,置勇校署,以角抵者隶之”。使博克运动发展走向日益规范化的轨道,并且成为国家运动得以在社会各阶层推广和普及,开创了搏克运动发展的新纪元。
明、清时期。1368年继明朝政权建立以后,搏克运动的发展进入了低谷期,虽然摔跤活动在官方和民间都有开展,但随着蒙古统治政权的衰落而呈现出日渐弱化之势。
随着满族入主中原后,蒙古族搏克伴随着满族“布库”的发展也迎来了又一历史发展高峰。摔跤成为两个民族文化交流的媒介,得到又一次振兴。史上有名的“塞宴四事”就是满、蒙民族文化交流的典型表现,《清朝野史大观·卷二》记载:“有所谓塞宴四事者。一曰诈马,选六七岁以上幼孩。文衣锦襮。衔尾胜骧。散鬣颈上结鬃。不施鞍辔。而追风逐电。驰骋自如。一曰什榜。番乐也。蒉桴苇签,有上古遗音。一曰布库。相扑为戏也。徒手搏击。分曹角力。一曰教駣。驯名马也。”不仅如此,清王朝建立后每当外族使臣来朝觐见时,都有举行摔跤比赛的惯例:“顺治年间,蒙古族的喀尔喀使臣来朝,按照惯例,在宴会时举行布库比赛。御前布库能手都败在了使臣手下。皇太极二兄代善之子惠顺王知道了,要求父亲准许他伪装成侍卫与使臣比赛:‘使臣与斗,应手而仆,世祖大悦,赏赉无算。”清政府在各盟、各旗边界广建敖包作为盟界和旗界,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蒙古族古老的宗教祭祀形态——
敖包祭祀活动的广泛开展。在盟、旗等各种敖包祭祀活动中,都要举行搏克、赛马活动。如
《绥远通志稿》所载:“今世蒙俗,于会盟、修界、公祭鄂博诸事之后,辄有摔跤、赛马之戏,皆遗俗耳。”敖包祭祀活动的广泛开展以及满、蒙等多民族体育文化的广泛交流,蒙古族搏克运动逐渐出现了多样化,发展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搏克,比赛时跤手上身穿短衣——跤衣,主要以推倒对手为胜;另一种是
沙力搏尔式摔跤比赛,赤体相搏,一方双肩着地不能挣持而起时才分出胜负。
蒙古族搏克发展到近代,有了质的飞跃。无论是广大各族人民的钟爱,还是民间祭祀的普遍运用,增强了蒙古族搏克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正如《内蒙古纪要》载:“角力。肇自古昔。......若逢鄂博祭日则必行此技。......平时则其部之少年。集二三人而行之。”搏克运动发展到近代,其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并且受各蒙古族聚集区地缘文化的影响,搏克运动逐渐融入了各地区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呈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发展特征。
运动特色
比赛流程
搏克是自然界和社会竞争的必然产物,在吸收借鉴自然界和前人的基础上而成,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期。按照
蒙古族卓德格钢钉那达幕奖品,因而声名远扬,荣耀异常。
比赛形式
比赛评判
比赛时运动员下肢可采用踢绊等动作,但只限用膝关节以下,上肢可使用任何推拉抱揉动作,但只限于臀部以上,踝以上的任何部位着地即被判输。
搏克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竞争性。摔跤场上,四目炯炯分毫不让,即使是同胞兄弟也不例外。有意输掉,反会被对方视为心不坦诚,不堪交往。一挨某方倒地,都抢先扶起对方,然后共同切磋技艺,友好地互相勉励,洋溢着人与人之间友爱合作的美好情谊。绝少出现因交场上的胜负而彼此不愉快的场面。如果某个摔跤手以强凌弱,在已经取胜的情况下,还使用过激的摔法,就会成为被大家所不齿的人物。
比赛奖品
凡上场参加比赛的人,每人都可得到一份奖品。没有固定,第一名选手将得到一峰白毛骆驼,依次是一匹骏马一头牛、一只羊、一双马靴等。摔跤比赛第一名经常奖马一匹,第二名奖牛一头。
参赛人员
搏克的大众性体现在对待参加者的资格要求上,不分年龄,地位、民族、地域和运动经历,只要在额满之前报名都可下场参加比赛,而且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据说,从前偶有外乡过路的乞丐要参加摔跤,也绝对没有被冷落的时候。倘若正好与王爷摔跤手相遇,而王爷的摔跤手嫌弃他,不屑于和他较量,照例会宣布乞丐为胜利者。
正式比赛时,下场的运动员一般最少为64人,最多可达1024人。在直接对抗性运动项目中,如此蔚为壮观的宏大场面,真是绝无仅有。上场运动员足蹬马靴、身穿牛皮饰钉交衣,在歌声中跳跃入场,个个宛如巴斯达克的勇士,给人留下威武彪悍的难忘形象。
服饰文化
据古书记载搏克最初无具体、严格的着装要求。多为裸体,都是赤手空拳,选手腰间系一腰带,无多余设计和装饰。当下的搏克有自己独特服饰,不同的款式供选手挑选,比赛时,摔跤手要穿专门的
摔跤服:上身着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短袖背心,
蒙古族套裤行头民族文化
蒙古族是一个多才多艺,富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民族,在搏克赛场上双方交手时要高唱战歌来提高自身气势,周围的人以鼓奏乐助威、颂激励的词给他们加油助威,让他们保持这样激情悠扬的“
乌日雅”赞歌声中进行,激动的现场无不体现出浓厚的蒙族文化艺术气息。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一)搏克运动的体育精神
搏克因成吉思汗、马背民族、那达慕盛会和辽阔草原而闻名,搏克是在战胜大自然和自我的斗争中传承下来的一项富有挑战的运动。每一个搏克手都是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没有永远的胜利者。培养了不惧对手、敢于拼搏的意志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都体现着公平竞争、不骄不馁、勇往直前的体育精神。搏克运动是富有最原始的力量的竞技活动,在传承、粗犷、高雅和角逐中体现出了带有民族色彩的豪情和奋进;是受人们尊敬和传诵的一群人,人们以此为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光辉榜样。
(二)搏克运动的人文精神
搏克是
蒙古族勇敢和力量的象征,它涵盖着蒙古族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思想等各方面。它不仅保持着一贯的人人平等,重在参与的思想,也体现了人们团结友爱拼搏进取的精神。搏克比赛不区分体重、时间和年龄,就紧密贴近百姓的生活圈,充分体现出每一个人在比赛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激烈的比赛始终贯穿于友谊、和谐和欢快的主线上,充分展示了人们追求共同平等、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这也成为草原文化的核心内涵。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内蒙古自治区体育总会获得“蒙古族搏克”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内蒙古自治区体育总会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2004年8月1日, 内蒙古
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举行的2048名草原
搏克手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动结束,同时,那达慕大会经过5天的激烈角逐,
西乌珠穆沁旗巴棋苏木搏克手米·苏雅拉获得男子冠军。
重要活动
2017年8月20日,在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黄金海岸西部沙滩,举办2017大连国际沙滩文化节分项活动——“草原文化风情周暨第四届大连蒙古族沙滩搏克节”。
2018年9月29日晚,“2018内蒙古国际搏克争霸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
2020年11月1日上午,第二届那达慕草原美食节在北京开幕。活动上展现了蒙古族博克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