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民共和国(新蒙文:Бүгд Найрамдах Монгол Ард Улс,БНМАУ),存在于1924年11月26日——1992年2月12日,是
蒙古国的前身。位于亚洲东部的
内陆国,东亚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二个社会主义国家)。北与
苏联接壤,东、西、南与
中国交界。人口186.63万(1985),以
喀尔喀蒙古人为主,此外有
哈萨克人等。主要语言为喀尔喀
蒙古语,文字为新蒙文(即
斯拉夫蒙文)。首都
乌兰巴托。1945年实行全民投票,全票通过脱离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承认其合法地位。1961年正式加入
联合国。
冷战时期,蒙古国事实上是
苏联的
附庸国。1992年2月12日放弃
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行
多党制、
总统制民主
议会制。新宪法当天生效,国名改为“
蒙古国”。
地理
蒙古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内陆国家,面积约156万平方公里,地处
亚洲中部的
蒙古高原上,东、南、西与中国接壤,北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为邻。西部、北部和中部多为山地,东部为丘陵平原,南部是戈壁沙漠。山地间多河流、湖泊,主要河流为
色楞格河及其支流
鄂尔浑河。
境内有大小湖泊众多,总面积达1.5万余平方公里。
库苏古尔湖位于蒙古北部,是蒙古最大的湖泊,素有“东方的蓝色珍珠”之美誉。库苏古尔湖的动植物群落与位于其东部200公里外的俄罗斯
贝加尔湖有相近的起源。蒙古属典型的大陆型气候。冬季最低气温可至-40℃,夏季最高气温达35℃。
蒙古国是水资源短缺国家。水资源问题越来越成为蒙古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南部戈壁地区尤其缺水。70%以上的土地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荒漠化。
蒙地下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铜、钼、金、银、铀、铅、锌、稀土、铁、萤石、磷、煤、石油等80多种矿产。额尔登特铜钼矿已列入世界十大铜钼矿之一,居亚洲之首。
历史
清末和民国初期
1911年,俄国趁中国发生
辛亥革命之际,怂恿外蒙古喇嘛黄教大活佛第八世
哲布尊丹巴为首的封建上层,宣布独立,建立“大蒙古国政府”,自称“大蒙古皇帝”,驱逐清朝政府驻
库伦(今乌兰巴托)办事大臣,私自签订了非法的《
俄蒙协约》。辛亥革命推翻清廷的统治后,当时的中国政府于1915年与沙俄签订了《
恰克图协约》,规定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国
宗主权,中国则承认外蒙古自治。
后来,沙俄陷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东顾,1919年夏,外蒙古以哲布尊丹巴为首的封建上层,与中国北洋政府开始关于取消“自治”的谈判。11月,外蒙古“自治”政府撤销并呈请恢复旧制,中国政府同意这一请求,宣布中俄之间关于外蒙古自治的文件无效,册封哲布尊丹巴为博格多汗,并派西北守边使
徐树铮率军进入外蒙古,恢复了领土主权。未几,徐军主力从外蒙古调回关内参加军阀混战,只在库伦及其以北蒙俄边境上的
买卖城(今阿勒坦布拉格)留驻少量兵力。
1919年初,在俄国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
苏赫巴托尔和
乔巴山于1918年末分别在库伦(今乌兰巴托)组织地下革命小组,领导原中国外蒙古地区人民进行争取民族解放的活动。1921年3月1日在苏俄的
恰克图成立蒙古人民革命党,并组织起以苏赫巴托尔为总司令的人民军司令部。3月13日又在恰克图成立临时人民政府,作为准备实行武装起义的机关。
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在苏俄红军援助下,7月8日解放库伦,击溃温甘伦白匪军,7月11日在库伦正式宣布成立人民革命政府。新政府有封建主和上层嘛参加,保留以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国王的君主政体,但其权力受到很大限制。1922年,人民政府颁布法律,废除
农奴制,取消封建主的特权。对此,反动封建主极为不满,他们勾结日本
帝国主义和白匪军,举行叛乱,并在1923年2月毒死苏赫巴托尔。此后,乔巴山领导蒙古人民同反动势力进行坚决斗争,并大力发展生产,加强经济建设,使政权得以巩固,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基础。
正式建立
主词条:1932年蒙古武装起义
1924年5月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病死,6月13日,人民政府公布废除君主政体、成立人民共和国的决议。11月8日召开第1届大人民呼拉尔会议。11月26日通过蒙古第1部宪法,废除君主立宪,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БНМАУ)。外蒙古政府宣布对外闭关,断绝了同中国的一切来往,加上千里大漠的阻隔,它境内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除了苏联政府,鲜为外界所了解,西方称之为世界上一个神秘的国度。
对于蒙古的独立,当时的中国政府未予承认。1924年,中国政府与苏俄政府签订《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仍规定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享有领土主权。但由于中国国内爆发了北伐战争,北洋军阀忙于打仗,解决悬案的谈判不了了之。1932年由于蒙古人民党政府“左倾”,强制集体化,对喇嘛、贵族的镇压,11月爆发了牧民武装暴动,席卷了1/4的外蒙古土地,后被苏蒙联军镇压。
蒙古的国际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确立的。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首脑
雅尔塔会议规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并以此作为苏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1945年10月,国民党政府派内政部次长
雷法章到外蒙古“观察”全蒙古人民公决独立的投票。投票从10月10日开始,至10月20日结束,参加投票的公民494074人,赞成独立的489291人,其余为弃权票。也就是说明99%的选民赞成独立。
二战后
1945年,
中华民国政府跟苏联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承认外蒙古独立。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另签《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承认外蒙古独立。期间蒙古人民革命党一直是蒙古的唯一执政党,在1953年,台湾当局因苏联违反《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为由不再承认外蒙古独立,并宣称外蒙古乃“中华民国”的领土。1961年,台湾当局在联合国表决时,不行使否决权,不参加投票,实际上允许蒙古国加入联合国,以至于蒙古国成为联合国成员。2002年台湾当局承认
外蒙古独立。
苏联时期,蒙古国事实上是
苏联的
附庸国。1992年2月12日,蒙古人民共和国改国名为蒙古国,并更改国旗国徽,宣布放弃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
政治
国家标志
政治制度
1924年11月26日,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为
大呼拉尔,大呼拉尔的常设机构为小呼拉尔,国家元首为小呼拉尔主席团主席。1949年2月,在第九次大呼拉尔会议上,将大呼拉尔更名为大人民呼拉尔,小呼拉尔改为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国家元首为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主席。1992年2月12日,蒙古通过新宪法,“蒙古人民共和国”改名为“蒙古国”,实行设有总统的议会制,大人民呼拉尔改为国家大呼拉尔(即议会)。
蒙古人民共和国完全是照搬苏联模式的国家,该国宪法规定:蒙古人民共和国是工人、合作化阿拉特(牧民、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的
社会主义国家,其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合作化农牧民的联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大人民呼拉尔其成员由选举产生,职权为批准宪法、颁布法律、批准国民经济计划等。
大人民呼拉尔闭会期间,其常设机构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家权力的最高执行机关是大人民呼拉尔会议任命的部长会议。最高法院和各级地方法院行使审判权,国家检察长和地方各级检察长分别行使法律的最高检察权和地方检察权。执政党是唯一的政党蒙古人民革命党。
苏式政治经济体制在蒙古全面确立,把母体的一切弊病全部遗传过来,蒙古长期经济体制僵化,生产效率低下,物资匮乏,到20世纪80年代,商店里除了白酒和蜡烛,空空如也。男人们也像苏联一样,沾染上懒惰、酗酒的恶习。民主化前的人民革命党中央第二书记包尔德巴特尔说,尽管人民长期被物资匮乏的所折磨,但有3000个高干家庭像苏联特权阶层一样,可以享受特供,过着优裕的生活。
军事
蒙古人民军于1921年3月18日创建。部长会议主席兼任武装力量总司令。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此后,苏联军队常驻外蒙古,并于1938年同
日本关东军发生冲突。1945年苏联和外蒙对日宣战,苏军和外蒙军队进入“
满洲国”。通常而言,蒙古人民共和国几乎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苏联是该国的保护国,1960年代以后外蒙军队交由苏军指挥。由于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驻蒙军队对中国首都
北京构成严重威胁。
蒙古不仅直接派兵参加苏军作战,还强令国民前往苏联服劳役,二战时一直按
斯大林要求保持着8至10万军力,尽职尽责扮演好了“
缓冲国”角色。斯大林两次干涉中国新疆事务时,蒙古又成为他从事国际地缘政治讹诈的马前卒。
外交
蒙古人民共和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是加强和巩固与苏联的友好合作关系,
革命胜利后不久,就同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以后,蒙苏之间有关于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及经济和科技合作等一系列协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外交关系。1961年10月加入
联合国。1962年6月加入经互会。迄1986年底,已同10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与俄国关系
喀尔喀在17世纪时已经接受满清的统治。清末
沙俄企图将外蒙古从清朝分离,故不断煽动外蒙贵族与活佛叛乱。1911年
中国发生
革命,沙俄遂煽动外蒙宣布独立,并引发外蒙军队入侵内蒙的事件。1917年俄国革命后中国
北洋政府试图重新控制外蒙,但不幸失败,而苏联
红军则在追击
高尔察克和
日本干涉军时进入外蒙,并于1921—1924成立外蒙
社会主义政权。
1941年莫斯科迫使蒙古放弃以畏兀儿字母书写的老蒙文,改用以斯拉夫字母书写的新蒙文,对成吉思汗和蒙古历史的歌颂与崇拜亦在被禁之列。到30年代末,蒙古与苏联之间的贸易状况彻底颠倒过来,向苏联出口货物仅650万卢布,从苏联进口的产品达7500万卢布。
1942年开始,向苏联捐助羊皮衣服3万件,食品600吨,现金10万美元,黄金300公斤,坦克54辆(其中有32辆T-34坦克),同时低价出售给苏联48.5万只马匹,另无偿赠送3.2万匹。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苏联全球战略的调整,苏联需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然而,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和在蒙驻军是影响中苏关系的主要问题。邓小平曾说:“苏联应该做点实事,不要空谈改善两国关系。”后来,经过中苏双方多次谈判和磋商,苏联同意从蒙古撤军。1987年1月11日,苏联国防部宣布,驻蒙苏军一个摩托化步兵师和几支独立部队开始撤出蒙古。1989年,苏联宣布,他们将在1990年从蒙古撤出5万驻军的75%,到1992年年底以前撤出全部驻蒙部队。
与日本关系
1939年8月取得
哈勒欣河战役的胜利。日本帝国主义早就在中国和外蒙古交界地区进行挑衅活动,1939年5月11日又派遣几万名士兵,配备坦克、飞机和大炮侵入哈拉欣河地区,蒙古军队在苏联红军支援下,同入侵的日军展开决战。同年8月,彻底击败日军的侵略。1945年8月10日,蒙古向日本宣战,
乔巴山率军与
苏军配合,出兵中国东北,击败
日本关东军。
与中国关系
1944年,斯大林在新疆的伊犁、塔城和阿勒泰发起“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即斥责了顾忌中国抗议、畏首畏尾的乔巴山,勒令他立即向“东突”送去武器。乔巴山随后命令苏赫巴托的儿子噶尔桑率军把200支步枪、230挺机枪和6挺重机枪、2000枚手榴弹、40万发子弹送到新疆交付给叛军头领乌斯满·巴图尔手中,由于这批武器和苏联空军的支持,中国军队平叛失利。
1946年1月5日,当时的中国政府宣布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1949年中国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继苏联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率先与新中国建交之后,蒙古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6日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初,中国和苏联在谈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时,苏方希望在条约中强调“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地位”问题。据说当时在莫斯科访问的
毛泽东对中方主持谈判的
周恩来说;“外蒙古的独立已成事实,既然苏联人坚持,那就由他们吧,但不要在友好条约中体现出来”。
1960年5月2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和副总理兼外长陈毅访问
蒙古,于31日签订《中蒙友好互助条约》、《中蒙经济技术援助协定》,并发表两国政府联合声明。以后,两国有关部门交换地图,谈判划定蒙古独立以来一直未定的中蒙边界。1962年12月,蒙古部长会议主席泽登巴尔和部长会议副主席扎格瓦拉尔来华访问,于26日签订了两国边界条约。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受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两国关系经历曲折。1989年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以来,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发展顺利。
经济
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经济比较落后,相当原始的
畜牧业是其唯一的经济来源,工业、运输、
邮政均不发达,且无自己的货币。
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以畜牧业和采矿业为主,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致力于肃清封建主的经济基础,1929年起,先后没收世俗封建王公及部分宗教封建主的财产,使牧民阶级摆脱了对封建主的经济依赖。到30年代末,完成了摧毁封建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基础排除外来资本的
民主革命任务,特别是1940年后,经济有很大发展。自1948年开始,蒙古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
40年代蒙古发起“自给自足”运动。经过多轮大清洗,蒙古已不存在抗拒集体化的力量,1947年公社化运动全面完成,牧民的牲畜全部收归“国有”。多年后“纠左”,有了点通融,仅允许戈壁地区和杭爱以北地区,每个公社成员可保有50头羊。
1959年实现全国的
农牧业合作化,
社会主义所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截止1990年底,已执行1个三年计划(1958~1960)和8个五年计划。1985年的社会总产值比1940年增长15.1倍,
国民收入增长11.2倍农业和畜牧业有很大发展,工业成为
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已建立起一定规模的
轻工、
食品、
燃料、
采矿等工业部门。交通运输及邮电业也有相应发展。但外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很大比重,其中又以苏联援助为主,对外贸易也主要是同苏联和
经济互助委员会之间进行的。随着经济的增长,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也具有一定的规模,从
普通教育到
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普通教育已经普及,
科学研究、
新闻出版事业也有长足的进步。
人口
据《
蒙古消息报》1990年7月15日报道,1989年1月蒙古人民共和国人口普查数字为243万人,年平均增长4500人。全国人口的52%住在城市,48%住在乡下。有5个省的人口超过6万,不到6万的省有5个,8万人以上的省有8个。
文化
文字
蒙古人民共和国于1946年废弃回鹘式蒙古文,开始使用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创制的新蒙文,也就是西里尔文蒙古文。
节日
建筑
根据居民分布情况,蒙古建筑大体分为两类:城市建筑和农牧区的建筑。首都乌兰巴托建起数十栋居民住宅,公共建筑物有:政府大厦、国立大学、公众图书馆、大剧院、电影院、医院、科学情报中心、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大楼。这些建筑物装饰多采用壁画、泥塑花边、民间花纹等,民族特色十分鲜明。
以建筑物为主体的综合艺术得到一定的发展。1981年建成的列宁博物馆,由建筑师鲁布桑道尔基、画家乌尔日内等共同设计。博物馆正面墙壁上是乌尔日内设计的金属模压组雕,分别表现了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蒙古人民革命和各族友谊等主题;加尔桑道尔基和乌尔日内合作完成巨幅镶版补花;阿尔维斯为博物馆作5幅玻璃画;馆内还有道尔基纳拉木作的《列宁雕像》和达瓦策伦作的《苏赫巴托雕像》;另一条240平方米的铜铸高浮雕带,名为《伟大道路的里程碑》,由蒙古艺术家与苏联艺术家合作制成。
蒙古人民大呼拉尔会议厅的建筑装饰具有特色。民族风格的木雕由贡博苏伦领导下的雕刻家小组完成。中央邮政总局主厅的壁画作者是桑达格苏伦;公众图书馆前厅的壁画作者是布德木基。
牧区可拆卸的蒙古包中,以挂毡画为主要装饰品,这种挂毡描绘的多是蒙古叙事诗中经常提到的鸟类和动物形象等。
雕塑
20世纪70年代以来,蒙古雕塑事业发展迅速,它成了城市建筑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展览会上也经常出现雕塑新作。著名雕塑家有乔伊姆博尔,乌兰巴托中心广场上的《苏赫巴托纪念碑》是他的代表作。他曾获乔巴山奖。乔伊姆博尔领导的雕塑创作组,对蒙古雕塑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他重要的雕塑家还有占布(作品《斯大林肖像》)、阿姆格楞(作品《在故乡的土地上》,1981)和以宇航题材从事创作的雕塑家道尔基苏伦等人。
民间美术
蒙古民间美术以朴厚见长,民间艺人以丰富的想像力从事创作。他们用明快的色彩、大胆的构思、联想,讲究的花纹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建筑物、陶器、石器、金属器皿、家庭用具、民族服装、衣、帽、鞋、袜、马镫、笼头、鞍鞯之上,均有民间艺术品装饰,绣花、补花是生活日用品、服装上常见的装饰品,作工精细,多出自妇女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