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养学堂,是山东省
青岛市内第一所国人小学,始建于1902年。
现状
蒙养学堂,位于台东区台东六路。约建于1902年,1905年2月定名为蒙养学堂。
教学楼为一层建筑,建筑面积720平方米,呈“E”型。建筑立面三段式布局,中门居中,拱形正门由花岗岩砌筑,装饰山花并排着9个钢盔式浮雕图案。门两侧嵌有雕花钢制壁灯,建筑的两端山花突起,与中部呼应统一。楼内共有教室9间,办公室3间,“一”字长廊,并有木制栏板、柱子及飞檐,留有中西合壁的折衷主义手法。
历史沿革
位于市北区的台东六路小学,其前身即为“台东镇蒙养学堂”,是
青岛市内第一所国人小学,始建于清朝光绪28年(1902年)。
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新式学校之一,蒙养学堂开启了青岛市近代教育的先河。
随着时光长河漫溯百年,建校之初究竟是何般光景?历经不同时期课程发生了哪些更易?出现过哪些影响深远的师生?这些问题引人关注。
1902年,是实行新学制的第一年。
这一年,德国当局在青岛创办了两所国人小学,其中一所就在台东镇,名为“蒙养学堂”。
同期,由于欧洲人和华人生活的区域不同,当局为华人子弟教育而开办的学校,包括礼贤书院、崇德中学和台东镇蒙养学堂等,几乎全部集中在如今的市北区区域内。
为何要命名学堂为“蒙养”?
这二字见于《易经·蒙》:“蒙以养正,圣功也”,后世遂将“蒙养”二字用于教育蒙童或启蒙教育之意。
1903年,清廷颁布的《
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设立“蒙养院”,以进行幼儿教育。
建校之初,台东镇蒙养学堂的教学楼有一层建筑,建筑面积为720平方米,立面成“E”型三段式布局。可见由花岗岩砌筑的拱形正门,装饰着山花并排成9个钢盔式的浮雕图案,门两侧还嵌有雕花钢制壁灯。共9间教室、3间办公室。
第一学年仅有学生17人,翌年,增至33人,有中国和德国教师4人。
与清朝私塾只教授四书不教数学的单一课程设置不同,蒙养学堂开设了修身、国文、德文、经书、算学、地理、历史、格致(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样化的课程,学制为5年,每星期30至32课时。
1922年底,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来到台东镇小学堂教学,发展了青岛的党组织。
次年,台东镇小学堂学生王平一、贺启元、王官赏、陈宴德、钟玉千、阎成德成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是早期青岛党组织的主力。
邓恩铭于1922年在青岛创建党组织,随后建立了青岛第一个党支部,并以台东镇小学教员的身份作为掩护,从事党的组建工作,组织领导了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以及青岛纱厂工人大罢工,成为“五卅运动”的先导。
被捕入狱后,邓恩铭坚贞不屈,英勇牺牲。但他的英雄事迹,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