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拼音:mēng、méng、mě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蒙”又为“濛”、“懞”和“矇”三字的简化字
字源演变
蒙
濛
形声字。从水,蒙声。《说文》:“濛,微雨也。”又.《玉篇.水部》:“濛微雨貌。”《诗. 豳风.东山》:“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毛传:“濛,雨貌。”又,水名,古州名。即“濛濒”。凡二义:1.宇宙形成前元气未分的混沌状态。2.大水。
矇
形声字,从目,蒙声。“蒙”与“矇”二字乃古今字关系,蒙是矇的初文,矇是后起字,在《说文》始收录,楷书作矇。《说文》本义为“童矇”,即瞳孔被蒙覆,即青光眼或盲者。《诗大雅.灵台》:“朦瞍奏公。”毛传:“有眸子而无见曰朦。”引申指昏暗不明。《淮南子●修务》:“明镜之始下型,朦然未见形容。”引申指愚昧无知。《论衡量知》:“人未学问日朦。”以上读mēng,嗡矇,联绵词,目不明。读méng。
懞
形声字,从心,蒙声。该字源流不详 最早见于宋代的《集韵》,字义为朴实敦厚,也引申为发脾气(指“發懞挣”〈发蒙挣〉)
汉字简化
“蒙”又为“濛”、“懞”和“矇”三字的简化字。
繁体字之一的“矇”与蒙是古今字关系,今简化字又用回“蒙”表示 。另外两个繁体字“濛”和“懞”,后世二字也与“蒙”通用,乃为同音假借,现行的简化字据此,统一也用“蒙”字表示。
现代释义
参考资料:汉典网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王女也。从艸冡声。莫红切
说文解字注
蒙,王女也。王或作玉,误。释艸云:蒙,王女。又云:唐蒙,女萝。女萝,兔丝。孙炎曰:别三名。按卫风爰采唐矣传云:唐蒙,菜名。小雅茑与女萝传云:女萝,兔丝松萝也。疑尔雅、毛传此二条皆不谓一物。从艹冡声。莫红切。九部。籒文作。今人冡冒皆用蒙字为之。
康熙字典
《
唐韵》莫红切《
集韵》谟蓬切,𠀤音濛。《
尔雅·释草》蒙,王女也。《注》
女萝别名。
又《诗传》唐蒙,菜名。
又大蒙,
药名。《管子·地员篇》羣药安生,小辛大蒙。
又《易疏》蒙者,微昧闇弱之名。《书·洪范传》蒙,隂闇也。
又《左传·昭元年》又使围蒙其先君。《注》欺也。
又《左传·昭十三年》晋人执季孙意如,以幕蒙之。《注》裹也。
又《前汉·宣帝纪》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注》冒也。
又《书·伊训》具训于蒙士。《疏》谓蒙稚,𤰞小之称。
又《诗·秦风》蒙伐有苑。《传》蒙,讨羽也。《笺》画杂羽之文于伐。
又县名。《史记·老庄列传》庄子者,蒙人也。《注》
地理志,蒙县属梁国。
又山名。《
书·禹贡》蒙羽其艺。《疏》蒙山在泰山蒙隂县西南。《又》蔡蒙旅平。《注》蒙山在
蜀郡靑衣县。
又水名。《楚辞·
天问》出自汤谷,次于蒙汜。《注》暮入西极蒙水之涯也。
又门名。《左传·襄二十七年》宋公及诸侯之大夫盟于蒙门之外。《注》宋城门。
又《
韵会》母总切,音懵。《柳宗元文》鸱夷蒙鸿。《注》二字俱上声。
又《
韵补》叶莫江切,音尨。《诗》狐裘蒙茸。
徐邈读为厖。《陈琳·大荒赋》帝告我以至顺兮,重讯我以童蒙。义混合于宣尼兮,理齐归于文王。
又莫凤切,音孟。与雺同。《
汉书》引《易》传:有蜕蒙霿,上下合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笔画书写
笔顺:①横②竖③竖④点⑤横钩⑥横⑦横⑧撇⑨弯钩⑩撇⑪撇⑫撇⑬捺
书法欣赏
参考资料:汉典网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网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