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琛
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种质资源专家
董玉琛(1926年6月11日—2011年9月26日),女,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作物种质资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早期学习
1926年6月11日,董玉琛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邢家南镇季朗村。
1932年,考入高阳县两级女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高阳县城遭到日军的轰炸和侵占,董玉琛随家人辗转逃难。
1938年冬,董玉琛被接到北平(现北京),与父母相聚。
1939年3月,考入北京志成中学女部。
1941年6月,从志成女中毕业;9月,考入北平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1944年,从北平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毕业,考入北平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1945年9月,跟随中学同学,由北平大学医学院转入农学院,读二年级;12月12日,在何钊和李龙的介绍下,董玉琛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1946年3月,通过了组织的考察,顺利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6月,董玉琛奔赴晋察冀边区(张家口)城工部学习;11月,河北省立农学院举办招生考试,经组织安排,董玉琛报名参加了考试。
1947年1月,考入了位于保定的河北省立农学院(现河北农业大学)农艺系。
1949年3月,董玉琛担任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支部支部书记。
1950年6月,从河北省立农学院毕业,获得学士学位;8月,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担任技术员。
工作经历
1954年,董玉琛派往前苏联哈尔科夫农学院(现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农业大学)读研究生,学习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导师是苏联小麦育种家尤利耶夫院士。
1959年1月,董玉琛从前苏联哈尔科夫农学院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之后前往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现瓦维洛夫研究所)进修了3个月;5月,回国后来到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所工作。
1965年,董玉琛在西北春麦区北部进行麦类品种资源调查。赴甘肃张掖万家墩大队蹲点,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综合基点点长,负责筹建西北工作站
1970年1月—1978年1月,董玉琛在北京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工作。
1978年7月—1983年12月,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所副所长。
1979年,董玉琛作为副团长赴美国考察其作物种质资源工作体系。
1982年,带队奔赴新疆参加八一农学院组织的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考察收集。
1983年,董玉琛出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所长。
1984年1月—2003年7月,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所所长。
1991年,董玉琛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1月,因承担中美合作项目“小麦族资源研究(1990—1994)”,并承担国家“八五”攻关中“小麦族资源研究入库”的任务和部分“863”项目,所带博士生有一人须1994年毕业,延长退休3年。
1993年9月,主持的“中国北方小麦野生近缘植物遗传资源的考察收集和研究”项目获1993年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4年3月,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标兵。4月,当选为中国作物学会第五届常务理事。
1995年4月25日,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12月,任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名誉理事长。
1996年6月,离休。6月11日,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与美国农业部合作项目“谷类作物种质资源的交换和研究”,执行时间为1996-1998年。12月1日,参与的科研项目“小麦...
1997年5月,任副主编的《中国小麦品种志(1983-1993)》出版。6月,“中国北方小麦野生近缘植物遗传资源的考察收集和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7月,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研究员。
2004年1月,“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获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集体奖、汇报人)。2月20日,作为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05年1月15日,受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麦类作物学报》第二届编辑委员会顾问。3月15日,受聘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与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2006年3月30日,被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聘请为顾问委员会顾问。7月,董玉琛,刘旭总主编的《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粮食作物卷和《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果树卷。
2007年3月,董玉琛,刘旭总主编的《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经济作物卷,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4月5日-4月7日,出席在南宁召开的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专项研究进展暨学术研讨会。
2011年9月26日7时50分,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根据2021年10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董玉琛提出了中国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方针,参加组建中国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制定全国研究规划,提出不同阶段国家种质资源研究重点。主持建成现代化国家作物种质库(基因库),提出种质入库的技术路线,组织20万份种质资源入库长期保存,使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跃居世界前列。考察收集中国北方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基本查明其种类、分布、生境、染色体数和15个种的核型。发现2个能使属间杂种染色体自然加倍的小麦种质,并揭示了其自然加倍的细胞学机理,利用其育成22个小麦—山羊草双二倍体并提供利用。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将6个属与小麦杂交成功,其中3个属为首例,为利用野生种扩大小麦遗传基础开辟了心途径。
1959年,董玉琛提出“品种资源”一词,同年冬天,在全国作物育种科学大会上首次提出中国作物品种资源工作的任务,使全国收集起来的约20万份作物种质资源得以基本保存下来。
董玉琛组织编写了《全国小麦品种资源目录》、翻译了瓦维洛夫的著作《主要栽培植物的世界起源中心》(1982年出版),还与同事合译了前苏联乌克兰栽培育种遗传研究的С.В.拉宾诺维奇所著《小麦的现代品种及其系谱》(1977年出版)和全苏植物栽培学研究所主要小麦专家编写的《世界小麦》(1982年出版),并与许运天合著现代农业科学讲座丛书《作物品种资源》(1981年出版)。
1979年,董玉琛作为副团长赴美国考察其作物种质资源工作体系;1981年率考察组赴法国进行作物种质资源工作考察;1983年赴国际水稻所参加国际种质资源工作会议;1985年赴美国参加国际小麦资源工作会议;1987年率代表团赴日本参加东亚地区作物种质资源工作会议;1988年赴美国参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国际会议,并再次对美国的作物品种资源工作进行考察。
根据2021年10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董玉琛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励多项。
人才培养
董玉琛所带过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大部分已是事业有成,有的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有的被批准为跨世纪青年学科带头人,有的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模范,有的被任命为国家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董玉琛教授在教学上非常勤恳踏实,并且严格要求学生,他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景蕊莲、以及中国农科院博士生导师张学勇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董玉琛是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评)
董玉琛在学术上循序渐进、勇于创新,为人襟怀坦荡、淡泊名利,为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的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贡献了她毕生的才智。对于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的发展,董玉琛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中国科学报》评)
您(董玉琛)是著名的作物种质资源学家,是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奠基人之一,为中国作物种质资源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信贺董玉琛院士八十华诞)
参考资料
就读河北省农学院的毕业证书及成绩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2015-09-29
董玉琛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证书.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2017-12-26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5 19:5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